「中美贸易战」是否能够减低美国对中国贸易依赖

坚料瑶 2024-06-19 11:17:43

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近日,欧盟决定向中国的电动车开征高达38%的关税,理由是应对「中国电动车泛滥、打击欧洲汽车行业的问题。」 这个理由似曾相识,从2018年起,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打着中国「不公平」贸易的议题,向多种中国制产品开征惩罚性关税,以压制中国产品涌入美国。继任的拜登也依然实施关税,强调目的是针对中国政府对新兴产业的补贴,例如电动车、半导体,以致「产能过剩」伤害美国经济。两位总统的说法和重点稍有不同,但他们的关税政策目标实际上减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及「美国在贸易上对中国的依赖」。然而,几年过去了,这些关税能否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目标?本文就此作出以下分析。

贸易战的核心—限制贸易的工具

「中美贸易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字眼,其核心意义是美方透过提升中国入口货品关税,试图降低市场对中国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中国的经济表现及向中国施压。要知道,国际贸易上,除了关税,国家还有其他限制贸易的工具,主要包括有(1)配额; (2)进出口国家黑名单;甚至有更极端的(3)全面禁运,等等。这些工具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现有的贸易模式,意图迫使国家改变其商业或外交行为,其实质效果却视乎其他因素,例如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或进出口商的规避关税行为。

规避关税引致未能减低贸易依赖

撇除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联储局最新的一份研究显示,作者察觉到美国在开征关税后,中国入口成份分布起了一定的变化。无疑,这些关税降低了征税货品的入口数量,不过与此同时美国从其他国家购入更多的同类型货品,以此代替中国入口货品。研究发现,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向中国购入同类型的货品,转售给美国。这种行为显示美国进口商正在「规避关税」。可以这样说,在短期内,美国贸易未能与中国脱钩。这也解释了近日越南对美国出口大幅上升的情况。

成效未及预期

总体而言,在开征关税后,美国减少对华某部分产品的入口,只是对中国特定行业造成损失。在美国征收关税的过程中,研究发现进口商作出「规避关税」的回应,从其他地区进口更多的中国货品。这样,虽然供应链在名义上能够重组,但当中涉及巨大的交易费用。这实在是损人不利己的经济政策;既未达到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更令全球供应链的成本上升,最终令美国国内消费者蒙受损失。从以上分析看来,中美贸易战本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文:陈慧盈



0 阅读:0

坚料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