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稗官野史,也不敢这么写啊?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6-24 11:47:49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元文遥 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元文遥的人。

元文遥,字德远,鲜卑族,河南洛阳人,是北魏到北齐时代的大臣。

这个元文遥啊,还不是普通大臣,身份贵重,祖上是北魏帝王世系,论族谱来看的话,他还是西晋时期代国君王拓跋什翼犍的七世孙。

代国,西晋末年的时候建立的割据政权,可以视为北魏的前身。

元文遥年轻的时候,有谋略好读书,聪明过人,凡是跟他接触过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出奇的高,说他以后必然是王佐之才,铁定是要干大事儿的。

长大之后,元文遥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了北魏朝廷的一名员外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职为了太尉东阁祭酒。

这俩工作,说白了都不是什么重要职务,一般人在这个位置上也就是混混日子领领工资,不过元文遥毕竟和北魏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还挺被朝廷重用,仕途发展很有起色。

就在元文遥的事业上升期,北魏巨变,分裂了,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说是分裂,其实北魏就和灭亡了也差不多了,因为无论是东魏还是西魏都是傀儡政权,皇帝明面上都是拓跋氏的后代,可是东魏在权臣高欢的手里,西魏则被权臣宇文泰所控制。

这种情况下,元文遥有点心灰意冷,所以他选择了就此致仕,辞职不干,归隐山林。

正常情况下,像元文遥这种人,他一旦归隐,就等于是退出历史舞台了,史书上不仅不会再记载他的下文,甚至连卒年也未必屑于记载。

只是,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元文遥他可不是庸人呐,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十里八乡那都是很有名气的,他是想隐居了,可是新朝廷不一定舍得这么一个人才白白流失。

(东魏钱币)

东魏朝廷里有一号大将军,位高权重,名字叫做高澄。

这个高澄,他是东魏权臣高欢的嫡长子,很有能力,东魏后来虽然是被高欢的另外一个儿子高洋所取代的,然后高洋建立北齐,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可是从东魏到北齐这个过渡期,出力最多的反而是这个高澄。

高澄善于甄别人才,礼贤下士,很快就把已经隐退的元文遥给挖掘了出来,让他到自己的大将军府里上班,给自己担任幕僚。

有了元文遥的帮助之后,高澄更是如虎添翼,在政治啊,军事啊,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建树。

只是非常可惜,后来高澄被人给刺杀了,而如果没有被刺身亡这个事儿,那么后来北齐的开国皇帝就有可能是高澄了。

命运向来如此,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

高澄死了之后,元文遥又有点心灰意冷,又想要辞职不干了,但是高洋开国,百废待兴,很多事情都要重新梳理,朝廷正处在用人之际,高洋当然不会放元文遥走,于是元文遥又转任为了高洋的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这个官职,最早见于魏晋时期,主要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顺便传达皇帝的命令,到了南北朝时权势更重,朝廷大事,军国机密等,皇帝都会和中书舍人商量,可以说元文遥就相当于是高洋的机要秘书。

史料上没有太多关于元文遥的工作干的究竟怎么样的记载,但是通过同僚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窥知一二。

时年,北齐的丞相是一个叫做杨愔的人,这个杨愔,是北齐名臣,高洋执政后期昏庸无道,残害臣公,皇帝都变态成那样了,但是却仍然对杨愔十分信任,甚至高洋死的时候,他都是皇帝指定的顾命大臣。

那么杨愔对元文遥作何评价呢?他说:堪解穰侯印者,必在斯人。

(杨愔 形象)

穰侯,也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大臣魏冉,魏冉是秦国中后期发展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秦国的开疆拓土,称霸诸国都和魏冉有很大的关系。

杨愔的意思就是,能超越魏冉,为国家建立不世之功的,必然是像元文遥这样的人。

同事评价极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的工作应该是干得挺好的,而元文遥本人的品德也很不错,堪为名士。

北魏分裂之前,元文遥的老家本来是在洛阳,因为洛阳就是北魏的都城嘛,后来北魏分裂,因为战乱等诸多原因,只好举家搬迁到了邺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临漳。

邺城也是东魏和之后北齐的都城。

元家当初在洛阳还是有些产业的,论家境之优渥应该处在社会中上层,可是时逢战乱,中产阶级的日子也是朝不保夕,到了邺城之后,资产全无,全家仅剩一千亩地。

有读者说这有点“何不食肉糜”了,一千亩地还能说没资产,还能说日子过得不好吗?别说在古代了,就是当今社会你能承包上个一千亩的地,你也是妥妥的有钱人呐。

诚然,元文遥的确是有地,但是大部分都是荒地,要么是没开垦的,要么就算是开垦了,元家也雇不起人来耕种。

更加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元文遥是初到邺城,无权无势,邺城里有个恶霸干脆直接把元文遥的一千亩地全都抢走了,据为己有。

仅有的财产被抢走,一般人肯定忍不了,可元文遥心胸不是一般的豁达,他直接就把这一千亩地全都送给了恶霸。

你抢什么啊,我直接给你不就得了么?

后来元文遥为高澄幕僚,又为高洋之中书舍人,做官了,显贵了,当初霸占他的恶霸一看这不行了,人家现在有权有势,惹不起了,恶霸害怕了,赶紧把耕地还给了元文遥,之后更是担心元文遥会打击报复他,干脆带着一家老小全都逃跑了。

(古代 耕地)

元文遥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他很诧异,他连夜派人追上恶霸一家,当然没有说行凶报复怎么怎么样,而是更加大度的拿出田契,说我啊,我做官之后也没有时间再种地了,所以这一千亩地我早就归到了你的名下,以后你就消停种地,千万别再逃走了。

您看看,这种心胸和气魄,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总结一下,元文遥出身名门,才干过人,心胸豁达,无论是高澄还是高洋对他都十分礼遇和敬重,这种大臣简直是极品中的极品。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突然在某一天被皇帝高洋给革除了全部的职务,下狱论处,理由是:没有理由。

是的,没有任何理由。

要知道,元文遥不是那种在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小人物,他在《北齐书》中是有完整的列传的,这篇列传对他人生各阶段的经历都记载的非常清楚,包括他的出身族系,人生起落,大小事件,以及晚年结局等等,可就是没有记载他为什么会突然被皇帝给抓了起来。

所以这很可能不是没有记载,不是史料的缺失,而是当时高洋处理元文遥,就是没有理由,皇帝没有对外公布任何原因。

按理说,这不应该,因为这从来不是皇帝的风格。

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年,大臣裴让之被侍中高德政诬陷,高洋不查,将其处死。

天保五年,东兖州刺史崔悛的宠妾冯氏倚仗丈夫的势力贪污腐败,高洋知道后亲自下了敕令,宣布了冯氏的罪过,将其斩首。

天保末年,皇亲尔朱文略奢侈无度,行为豪横,残杀无辜,被高洋处死。

......

(高洋墓壁画 局部)

像冯氏这种连名字都记载不全的人,违法犯罪的内容都会被记载,又何况是元文遥呢?

可是奇怪了,翻遍史书,就是找不到任何理由,任何原因,任何记载。

我们只能说,元文遥莫名其妙的就被关了起来。

元文遥各方面都没问题,让人几乎挑不出毛病来,他究竟犯了什么样的罪过,一夜之间就论罪待死呢?

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然而,更加莫名其妙的还在后头。

从帝国要臣沦为阶下之囚,别人一时半会可能接受不了这个落差,可元文遥起起伏伏这么多年,他已经习惯了。

监牢黑暗潮湿,还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腐臭味道,可元文遥并不在意,他把目光投向唯一可以看得到一块天空的小窗,在窗口,他看到了夜空,明月,星辰。

命运无常,天意弄人,人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贪嗔痴而求不得,因功名利禄而被折磨,可是当元文遥看着明月高悬,看着天上的星斗,看着繁星的闪烁,某一瞬间他意识到,南朝和北朝是辽阔的,可是宇宙更加浩渺,帝王之功名,将相之功名是庞大的,可是时空才是真正的无限。

区区官位算什么?人类又算什么?文宣帝高洋又能算的了什么呢?不过是蚂蚁和尘埃罢了。

哪怕是身陷囹圄,哪怕是屠刀悬颈,又能怎么样呢?

元文遥从不贪污,也不受贿,他没违过法,犯过罪,他对工作问心无愧,为人光明磊落,与人为善,性格大度从容,他何惧之有?

更何况,他还胸怀宇宙。

(深邃天空)

元文遥坦然了,他也知道皇帝越到执政晚期性格越疯狂,猜忌臣下,胡乱杀人是家常便饭,所以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什么样的结果他都想到了,不过一死而已嘛。

但是元文遥是怎么想也没想到,他在监牢里待了几年之后,高洋忽然有一天又把他给放了出来。

放出来还不算,高洋还言辞诚恳,态度极好的跟元文遥道歉,说朕做错了,你千万不要记恨我,为了表达歉意,皇帝还解下自己身上的腰带和衣服,赠予元文遥。

金带御衣,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最高待遇了。

放出来的当天,高洋还直接任命元文遥为尚书祠部郎中,职级大大得到了提升。

当然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老规矩,关于这一次对元文遥的开释,补偿,重用,史料没有任何记载,高洋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这是什么?这是忽然抓,忽然放,抓无罪名,放无理由。

别说作者犯迷糊,当时的史官也是一头雾水,留下了这样的疑问:

“竟不知所由”。

再几年后,高洋驾崩,儿子高演即位,元文遥迁西兖州刺史,后又迁东徐州刺史,多年后终于得偿所愿的致仕回家,未见后文,自此不知所踪。

诚然,风起云涌的南北朝时代,名将太多,名将更多,元文遥的一生似乎稀松平常,平凡的简直就像一个小人物。

可作者觉得,小人物的一生,其实更加值得人们去品读,他们没有光环,没有被宏大的叙事所笼罩,在他们的身上,更能得见过去岁月真实的模样。

参考资料:

《北史》卷七·齐本纪中第七

《北齐书》 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

1 阅读:178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