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啥会没察觉到吴三桂降清了

星洲看历史 2023-08-04 02:40:01

复盘山海关之战就会发现,不止是吴三桂不想投李自成,而是当时整个关宁士绅及部分百姓都不太愿意投李自成。山海关之战前,发生了这些事情。吴三桂奉旨勤王,走到一半大顺攻下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吴三桂本来想去投李自成,但是中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发生了什么不太清楚,有说法是遇到了从京城逃出来的家仆,扩大的说了李自成拷饷他家的事情,有说法是接到了他爹吴襄阴阳怪气的劝降信,还有说法是因为陈圆圆。

不论是什么原因,3月26日,吴三桂领手下5000人马返回山海关,而山海关总兵高第已经投降了大顺,李自成又派唐通领8000人马接管了山海关城防。

4月4日,吴三桂打着明朝的旗号攻打山海关。结果,唐通部一触即溃,原来的山海关守军1万多人,几乎都投降了吴三桂。

注意吴三桂不是山海关总兵,而是辽东团练总兵,管山海关之外的四城,驻地在宁远。山海关距离宁远有60公里,吴三桂是管不到山海关的。投降吴三桂那1万多人,并不是吴三桂旧部。吴三桂拿下山海关后,召集士兵、士绅,讲自己为啥要反李自成。大概就是两方面,一个是农民军在京城拷饷,还讲了自己父亲吴襄被拷饷的悲惨遭遇。二是,自己是明朝臣子,要为大明尽忠。

当然,从吴三桂后面的表现来看,这也是他为了进行动员编的。不过,在吴三桂表达自己要反李自成后,立即得到了山海关士绅、中小地主,以及相当一部分百姓的支持。

士绅们纷纷出卖家产,以充军费,宰杀耕牛以劳军,还有人把自己全部家产都卖了的。

从4月4日到4月19日,这十几天内,山海关就完成了动员。共有3万多人加入了吴三桂部。吴三桂从宁远带的勤王军队5千,山海关投降兵马1万左右,征募的民兵3万人左右,吴三桂就有了近5万兵马。

要知道,关宁锦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是50万左右。而这时山海关加上宁远四城撤回来的士卒百姓,一共也不会超过30万,成年男性也就是6~8万这样,可以说整个山海关已经几乎全民皆兵了。

吴三桂一个外来总兵,如果没有当地士绅支持的话,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这种动员的。

李自成领兵逼近山海关时,为了拖住李自成,吴三桂谎称投降,找了六个在山海关颇有名望的人,去李自成那里去进降书。几天之后事泄,这六人全部被杀。

这六个人是知道的,自己去了之后,很可能就回不来了,结果还是为了拖住李自成,跑去诈降了。这六个人应该都是自愿去的,如果是被逼去的话,有一个人把实情告诉李自成,那么李自成立即就会进兵,攻打山海关。当然,也不排除吴三桂以其家人作为要挟。

清军资料是,4月9日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希望向多尔衮借兵,之后一起打李自成。打下京城后,城内物资都给清军,自己迎明朝新皇帝还都。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这封信最晚也应该是4月8号写的,也就是4月4日,吴三桂打下山海关之后,就已经决定反到底了。自己打不过李自成,所以要找多尔衮。

为什么吴三桂拒绝李自成招降、封侯,这事其实是非常好理解的,吴三桂在十几天内先后做了以下的事情。诈降李自成。击溃李自成派去接管山海关的唐通部八千人。招降已经投降大顺的高第部一万人。击溃大顺白广恩部几千人。

换成你是吴三桂,干了这么多事,你还敢投李自成,不怕被秋后算账了吗?

从后来的山海关之战来看,吴三桂明显低估了大顺的战斗力。一天之内,吴三桂守军死伤上万人。这仗打的异常激烈,顺军利用山地,居高临下,攻克了北翼城,迫使守军投降。同时,也攻入了东罗城。不过在山海关主城西罗城,顺军同样死伤惨重。从另一方来看,即使死伤惨重(一天之内死伤了三分之一),但是吴三桂部也依然没有大规模投降,可以说守军其实是有一定抵抗意志的。

此时,多尔衮部已经达到山海关外,在观望战局。多尔衮部战兵七八万人,总计十几万人。1644年4月初,听到李自成进兵的消息后,多尔衮就开始谋划进兵北京了。不过,计划是跟之前入关劫掠一样,绕过山海关,走东蒙古,先等李自成和崇祯交战,之后趁势摘桃。到了4月7日,多尔衮动员了大部分蒙满士兵、全部汉人士兵,计划出兵。4月9日,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的信。也就是说,不管吴三桂降不降,清军和大顺主力都要打一仗。如果不在山海关打,而在北京附近打,对大顺要有利很多。

如果回顾吴三桂早年经历,可以发现吴三桂早年还是比较忠于崇祯的。松锦之战失败后,吴三桂任辽东团练总兵,处于与清军交战的最前沿,可以算是抗清最强线了。

关锦防线本有13城,松锦之战后,明军丢失了包括锦州、松山在内的关外八城,仅剩下宁远、广宁中后所、广宁前屯卫、宁远中前所、山海关这五城。最前面的那座城市就是宁远城,而吴三桂部就驻扎在宁远。

1642~1644年之间,吴三桂确实也几次击退了清军。松锦之战后,清军趁势攻克了明军在关外的几乎所有据点,唯有吴三桂守的宁远城未破。此战,吴三桂以三千精骑配合火炮,击退清军。松锦之战,清军兵马钱粮损耗也很严重,无力再围攻宁远,于是撤军。由于宁远未克,宁远以西的城市也无法占领,于是撤军。这样,吴三桂守的宁远城,就成了抗清第一线。吴三桂麾下兵马只有自己训练的精骑5千,还有宁远各地的民兵一万多人。

1643年10月,清军数万人再次进攻宁远,攻克广宁中前所、中右所、前屯卫,依然没能攻克宁远城,最后只得撤军。

崇祯朝,吴三桂真想降清的话,这个时候其实就会降了。以吴三桂手下那多次击退清军精锐的5000骑兵,加上清军前前后后打了好几次都没打下来的宁远城,在清军那比肩三顺王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了明朝灭亡前5个月,吴三桂依然在抵抗清军,而清军也依然没有拿下宁远,扩大松锦之战的战果。

后面,也不存在吴三桂故意拖慢行军速度,不勤王的事情。

一直到1644年三月初六(农历),崇祯才下令,让吴三桂放弃宁远,领兵勤王。北京距离宁远六七百里,吴三桂接到这个命令已经是三月初七了。吴三桂还要跟诸将讨论,怎么撤离,谁先撤,谁后撤,怎么集结,遇上清军袭击怎么办。商量好了之后,还要向各个村庄、边堡传达命令,这就又得耽误一两天时间。

吴三桂的士兵家都在宁远本地。吴三桂不可能让士兵把家属扔在宁远,冒着家属被袭击的风险,入关勤王。所以,吴三桂先得让士兵把家属迁到山海关。

这时距离崇祯自杀已经不到半个月了,李自成进军那一路,几乎是所过皆降,基本就没人抵抗大顺。只有宁远那支兵马,接到崇祯命令后,立即扔下了田产房屋,赶着牛车,带着家属,从各个堡垒村庄出发,跑去勤王,可以算是毁家纾难了,毕竟领了皇帝老儿那么多年军饷。

从3月7日接到圣旨,到3月19日集结兵马入关勤王,吴三桂一共用了十一二天时间,将辽西近二十万军民,从各地撤离至山海关,这个速度不算慢了。

3月19日,吴三桂部5000人出山海关。当天,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尽。3月22日,吴三桂得到崇祯自尽的消息。这时,吴三桂已经走到了玉田县,玉田距离山海关350里。吴三桂部三天行军380多里,一天行军100多里,跑去勤王。

崇祯皇帝死于阴历3月19日,阳历4月15日,有人把阳历阴历搞混了,弄了个吴三桂拖拖拉拉行军了一个月才到玉田的说法。

总结一下,可以看到。山海关民心并不在大顺这一边。关宁一线,农兵一体,相当多家庭都有成员在关宁军当兵,可以领到辽饷,属于编内人员。而且,辽西土地分配相对平均,当地人大体是忠于明朝的。到了明朝灭亡前半个月,崇祯一个调令下来,这些人就真舍弃经营多年的田地房屋,跑去勤王。

他们是没法跟揭竿而起的农民军共情的,在他们看来,崇祯皇帝应该是一个给他们发饷,组织他们抵抗残暴清军的好皇帝。而且在封建价值观里面,最终要的两个价值,一个是忠,一个是孝。对于臣子而言,弑其君,就跟杀其父一样。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是愚忠,但是在封建时代,好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在当地士绅看来,李自成可能比皇太极还要可恶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吴三桂反李自成后,得到了山海关士绅与部分百姓的支持。吴三桂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站在清朝那边。李自成拷饷吴家,是吴三桂决定反叛的重要原因。这时,大顺还是没有转变为一个封建政权,大体上依然代表了农民利益,不断追缴士绅的财产,遭到了士绅天然的反感。

从军事实力上看,清军与大顺至少是相当的。李自成不一定打得过清军,这也给吴三桂反叛带来了依仗。李自成扣着吴三桂全家老小三十五口,占了通州粮仓之后卡住了关宁军的后勤补给,吴三桂部此时的战斗力比起顺军来十分孱弱,真打起来连两天都扛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派人带着几万两银子的礼物和吴襄的书信,劝吴三桂来当大顺侯爵。

正常人谁能想到这还能出意外。原因有很多,很多答主也指出的非常明白了,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李自成压根就没有意识到,清军已经成为了他争夺天下的最大阻力。

在他心里,可能压根就没拿清军当回事,以为攻破北京之后,统一大业就完成了呢。。。

所以他在进入北京时,不但没有准备好足够与清军进行大规模作战的部队,将主力部队分布在了西北、湖广、河南等地,还在不断分兵驻守山西、山东和畿辅。

这种部署当然会对政权的进一步稳定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可问题是,如果他真的认识到了清军的实力,且对此足够重视的话,应该会明白:仗还没打完呢……

在这种时候,本不应该去太过在意一城一池的暂时得失,而是应该集中起来,将敌人全面打败,稳定辽东局势之后,再回过头来对付那些明朝的剩余残兵,而且这时甚至可能都不用发动战争,完全可以通过政治的形式将其收复。

可是,李自成没有这样做。

当然,李自成这时的兵马数量也算可观,因为还有明朝新降的部队,可当面对京东地区时,李自成的眼光却仅仅局限在了包括吴三桂、黎玉田在内的一些关内兵马,而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熟视无睹。

在他心里,将那些关内部将招降之后,似乎京东就彻底安稳了,皇帝宝座就可以从此安稳无忧了。

因此,他让吴三桂率部进京,却仅仅是让一个明朝降将唐通率领八千兵马去接管山海关防务,而没有派自己的嫡系率大军去驻守山海关。

因为若是认识到了清军将会是未来自己最大的敌人的话,即使不派遣嫡系率大军,也应该只让吴三桂进京,而不是让吴三桂率部进京。

而且,从黎玉田被他派遣出征四川可以看出来,他召集吴三桂率部进京的目的,甚至极有可能是让吴三桂南下等等去执行任务。

因为即使吴三桂不叛变,仅仅靠唐通的八千兵马,也是很难守得住山海关这道防线的。

总之一句话,李自成没把清军放在眼里,或者说,他天真的觉得,清军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虽然曾经几次深入内地,可那是他们与明朝之间的仇恨,而自己与这个政权却素无瓜葛,可以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和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自成真的派遣嫡系将领率大军换了山海关的防,哪怕吴三桂想投降,也一定是得好好掂量掂量的。

毕竟,吴三桂只是想要荣华富贵,并非是真心讨厌李自成而喜欢清朝,更不会铁了心的找死。

要知道,同时期,李自成派遣了大将张天琳镇守大同、马崇僖镇守真定,唯独对山海关,不知道为啥, 他如此放心。

而且,在吴三桂反叛之后,李自成亲率大军前往山海关,路上却碰到了吴三桂派来拖延时间的使者,李自成直到这时,还依然选择轻信吴三桂的话,选择了缓步行军,派遣一名官员先行前往山海关,与吴三桂谈判。

这导致了李自成在路上直接耽搁了三天时间,若李自成当时急速行军,差不多可以在四月十八左右便到达山海关,这时的山海关,还只有吴三桂一支兵马。

四月二十日当天,李自成和清军才同时到达山海关。

如果可以在四月十八到达山海关,四月十九与吴三桂开战,一切事情没准儿还会有转机。

但由于这一系列的失误,导致了吴三桂最终彻底成为了清军的一名走狗,李自成也将本该到手的皇位,让了出去。

所以,李自成为啥没有察觉到吴三桂降清?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忽略了这个天下还有一支叫做“清”的硬骨头。

他连清军都忽略了,就更不能想到吴三桂会投降一个不存在的政权了……

多说一嘴,有很多答主都指出了,在当时,李自成给吴三桂的承诺已经属于大顺政权的顶级,而多尔衮给的则只是一张大饼,所以李自成想不到吴三桂会选择后者。

其实这话确实不假,但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李自成不如多尔衮的地方。因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本身就是不断给人画大饼,写空白委任状,空手套白狼。

而且,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其实是没有什么底线的。

打个比方,假如李自成知道了以后的历史,由于吴三桂的反叛而导致自己功亏一篑,别说给吴三桂封王爵了,就是封个副皇帝也是理所当然。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虚的,历史不都是这么玩的么?先给你承诺,你给我干活,干完再卸磨杀驴。

狡兔死了之后,走狗自然就可以烹了。

但是李自成没有这么干,一来也还是那句话,他并没有对清军实力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从而使自己对未来走向没能做到一个明确的洞察;

其次,李自成这人底线比较强。

但不管怎么说,都证明了,起码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我们可以说李自成没有统一天下是遗憾的,因为在一个由汉民族主导的新政权统领下,中国或许还会有无数可能;

我们更可以说清军是运气好的,若不是碰到了南明和李自成,或者说他们自己没有诞生皇太极、多尔衮……是几乎没什么可能统一天下的。

可是历史没有重演的机会,或者说,在某些层面上,历史也始终在不断重演,比如南明的党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是那些深处历史变局当中的人物,对历史、对自身都很没能拥有一个极为准确的认知。

0 阅读:126
评论列表
  • 2023-08-04 13:51

    吴三桂只是代表,负责接头,联系。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