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最“憋屈”的两人:都参加过南昌起义,75年最后一批被释放

近现代史源 2024-05-31 22:22:38

建国后的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内,两名原国军中将的经历比较令人感慨。他们二人,早年实打实地参与了南昌起义,与我党我军是很有渊源的,最后却沦为战俘。众所周知,“建军节”就是为纪念1927年南昌起义,才选定了8月1日。这也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红色暴动,地位特殊,涌现出的开国将帅极多。那功德林里这两位“走错路”的国民党大佬,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是文强。他与我方关系非常深,甚至可以说无人能及。文强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曾与自己的表弟毛泽覃(没错,伟人的亲弟弟)一同赴考。但毛泽覃落榜了,唯独文强成功考入,成为林帅的同窗,后来文、林二人都参加了南昌起义。

从黄埔毕业后,文强积极投身北伐,在邓演达麾下效力,武昌城外的一次任务使他与朱德有了交集。之后他在朱德手下成为得力助手,1927年朱德离汉,二人暂时分别。不久又再次并肩作战,投入到南昌起义中。起义部队南下,文强跟随周总理、周逸群等人四处转战,直至潮汕战役后队伍被敌人打散,文强逃往香港。

文强的早期经历比较坎坷。1931年他被捕后幸运脱险,但遭到上级误解、造成脱党。因一时的冲动气盛,文强投靠蒋某人,并在戴笠手下任职,成为军统内的大特务。直到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他被杜聿明看中并提拔为参谋长。但国军此战大败亏输,他跟着杜聿明在陈官庄兵败被俘,进入功德林管理所改造。

在功德林期间,文强以“死硬派”的形象示人,性格倔强傲气十足。他有特殊的背景及关系,本来可以争取转圜,但文强不肯。他的经典事迹之一,就是在抗美援朝爆发后,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五千字的文章,论述美军“不可战胜”,志愿军在朝鲜必遭失败。然而,这最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长期不配合改造,并多次调侃中央首长及自己的早年经历,非常特立独行。如此顽固的文强,成为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人之一,1975年才获得自由。

第二位是国军悍将刘镇湘。他刚进功德林,就有一次激烈行为,十分出名——刘镇湘发现管理所内有几名日本战犯,愤怒之下率先动手,与另外五位被俘的国军战将,在小煤山上与“敌人”展开“搏杀”。中国将军们虽然打赢了,却遭到管理人员严肃批评。

刘镇湘跟文强一样,1927年曾参加过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并在叶挺将军手下效力。他在战斗中负伤后,脱离了队伍,两年后回到老家。刘镇湘是军事科班的黄埔生,很受地方军阀看重,“南天王”陈济棠招揽他进粤军,逐步提拔晋升为团长。随着老蒋击败粤系军队,刘镇湘又开始追随蒋介石,解放战争期间出任国民党64军军长。

淮海战役关键阶段,刘镇湘所部给我军华野部队造成大量杀伤。在碾庄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他换上了军礼服,把在国军阵营期间获得的勋章全挂在身上,打算做最后一搏并“成仁”。但最终他没死成,被我军战士生擒并送入了功德林。刘镇湘显然也是死硬派,在管理所长期表现消极落后,直到最后一批才被特赦,回到老家广西。这两人在被俘将领中,早期经历很特殊,如果发展平顺,本可以成为我方阵营的宝贵人才,职务地位都不会低。但他们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很遗憾地沦为阶下囚。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4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