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有多厉害?志愿军一轮齐射后,美军:哪来的原子弹?

典赛谈过去 2023-09-01 02:40:0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深瞳

编辑|林画

1951年9月1日朝鲜后洞里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的一个团对美军阵地发动攻击。

虽然志愿军扬长避短发动夜战,但是美军经过五次战役已经逐渐适应了我军这种战术。

他们躲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后面,凭借铁丝网、壕沟、地雷阵构筑的防御体系,自信地认为可以轻松抵挡住攻势。

狂妄自大的敌人不知道的是,志愿军已经“鸟枪换大炮”,此战投入了秘密武器。

志愿军炮兵21师203团指战员经过多日的观察,早已摸清敌人的防御部署。

随着战斗号角吹响,该团24门火箭炮喷射出火舌,密集的火箭弹划破在漆黑的夜空,犹如一条条带着火焰的巨龙,朝敌军阵地倾泻而下。

一时间美军阵地火光四起,爆炸声夹杂着敌人的阵阵哀嚎。志愿军步兵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迅速冲锋夺取了阵地。

此战,我军取得了歼敌800人的辉煌战绩,美军两个营近乎全军覆没。

从后洞里撤出的美军残兵败将后怕不已,他们被这种强大的武器所震慑。不明所以的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人使用了原子弹!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喀秋莎”火箭炮的诞生

其实造成美军恐慌的不是什么“原子炮”,而是BM-13型火箭炮,它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喀秋莎”火箭炮。

虽然中国目前火箭炮技术全球领先,研发出了射程近500公里的PHL-16式远程火箭炮,而且精确度可以与导弹相媲美,但现代火箭炮的发源地其实是苏联。

一战中,俄国人面对飞机搭载武器威力太小的困境,产生了安装航空火箭的想法。

一战结束后,新生的苏联没有放弃这项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了射程达到1.3公里的航空火箭弹。

之后苏联将这项技术应用到陆军,他们以重型卡车为搭载平台,以“工”字型导轨为发射架,在1938年底研制出了样车。

初期的火箭炮性能差强人意,精度差、装弹时间长,调整发射角度只能靠移动车身实现,而且发射的时候火光烟尘很大,隐蔽性差。

但它有一个其他火炮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目标倾泻大量炮火。

一力降十会,这个有点足以掩盖它的缺点,苏联人看中了这种武器的巨大潜力,投入大量资源改进。

终于在1939年初,研制出可以投入实战的BM-13火箭炮,射程达到8.5公里,携带16枚火箭弹,发射架可以左右旋转90度。

苏联军方对这种新式武器严格保密,其他国家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袭,苏联由于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军队损失惨重,大片国土沦陷。

战事紧张,没有更多时间对BM-13火箭炮更多的测试,苏军高层决定集中现有的7辆组成一个特备火箭炮连,立即投入战斗。

因为保密工作做的太好,甚至该连的官兵都不知道这种武器的名字。

看到发射架上的字母“K”,结合当时流行的歌曲《喀秋莎》,又因为“喀秋莎”是苏联女性常用的名字,官兵们就给BM-13火箭炮取名为“喀秋莎”,这个名字也给战士们带来了残酷战争中的一点小浪漫。

因为喀秋莎是自行火炮,相比传统的牵引式火炮机动性较强,而且当时数量太少,苏联在战争初期以机动作战的形式使用它。

当年7月中旬,德军占领了苏联铁路枢纽城市奥尔沙,大量汽车、坦克、装甲车、火炮在车站拥挤不堪,风头正劲的德军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

苏联“喀秋莎”火箭炮连在数公里外将炮口对准了侵略者,连长一声令下,112枚火箭炮如雨点般砸向车站。

顷刻间德军就被炸的人仰马翻、损失惨重,他们都搞不清楚炮弹是从哪来的。

当德国人缓过劲来拍飞机和人员四处搜索的时候,“喀秋莎”火箭炮连早就跑得无影无踪。

苏联军方对“喀秋莎”高度保密,直到莫斯科会战德军缴获了一辆“喀秋莎”,德国人才解开长期的疑惑。

整个苏德战争中,“喀秋莎”以迅猛的火力和发射时候特有的呼啸声,给德军造成巨大士气打击,给其取了个“斯大林的管风琴”绰号。

志愿军的“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绝对有武器装备优势。

中国海军刚刚建立,军舰少而小,无力支援朝鲜战场。而美国的军舰游弋在朝鲜半岛海岸,可以用舰载的巨炮对近岸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空军实力对比同样悬殊,美国空军掌握绝对制空权。

战争主要在地面进行,因为美国坦克、火炮的优势,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只能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与敌人短兵相接。

因为火力的差距,即使在包围敌军的情况下,也难以全歼美军团以上规模的敌人。

第三次战役后期,美国以李奇微代替麦克阿瑟后,这个新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针对我军擅长穿插迂回,但是后勤薄弱的特点,制定了新战术。

在志愿军发起攻势的时候,联合国军主动后撤到坚固的阵地,志愿军因为没有制空权,后勤补给线遭到狂轰滥炸,志愿军前线部队军因为需物资仅仅只能支撑一个星期左右的,部队只能回撤。

如此反复,战争逐渐进入了阵地战和消耗战,我军机动灵活的战术特点无法发挥,而火力不足的弱点无限放大。

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巨兽固然英勇,却也是无奈之举。

这时候,“喀秋莎”火箭炮为代表的重型武器投入战场,可谓是志愿军的“及时雨”。

1950年底,中央军委下令将原143改编为炮兵21师,这是一支英雄部队,涌现出了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新时代花木兰”郭俊卿等战斗英雄。

第二年初,炮21师接收了来自苏联的120门“喀秋莎”火箭炮,成为当时唯一一支火箭炮师。

当时部队官兵普遍文化水平低,只有十多位干部懂得身管火炮技术,对火箭炮这种武器则一无所知。

军情十万火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沈阳炮兵学校帮助下,全师官兵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初步掌握了相关技术。

他们在“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下,从单个教练到班、排、连、营、团逐步扩散,再进行实弹射击和演戏。

军事训练进行的如火如荼,思想政治教育也没落下。

当时从高层将领到基层官兵,不少人认为美军有原子弹、飞机、大炮、坦克,实力远比国民党军强大的多,存在怯战心理。

部队的政工干部对症下药,首先列举美军在朝鲜和我国边境犯下的累累暴行,激起官兵爱国主义热情,明白“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其次列举我志愿军在数次战役中击溃美军的辉煌战绩,认识到美军并非不可战胜,军人的素质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人民军队能依靠顽强的作风和无畏的精神战胜一切敌人。

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官兵们坚定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信念,“仇视、鄙视美帝国主义”,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研究敌人。

广大指战员摩拳擦掌,纷纷上书党中央和毛主席,请求早日入朝参战,支援兄弟部队、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朝鲜人民。

当年4月,炮21师师长和副参谋长201团和203团先期入朝,他们即将打出中国炮兵的威风。

首战告捷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非常重视火箭炮部队,对炮21师领导嘱咐:

志愿军现在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最现代化的武器,目前美国还没有,你们要抓住战机,发挥优势,打出排山倒海的闪电攻击,大量消灭敌人;你们配属给谁用,要经我批准。

彭总对21师给予厚望不是没理由的,虽然我军武器装备整体处于劣势,但火箭炮这种秘密武器之前只有苏联有,连美国都没有。

现在要发挥出它的优势,在战斗中发挥作用,可以极大打击敌人士气。

21师首长和志愿军总司令部商议后,制定了“快去,猛打,快回”的战术。

因为美军掌握了制空权,“喀秋莎”白天行军不仅会被敌人侦察机发现,还会遭遇敌机的攻击。

炮21师采取昼伏夜行的策略,白天伪装潜伏等待时机,夜间利用自行火炮的机动性,快速抵达前线阵地。

1951年9月1日这天夜里,终于抵达了后洞里前线。

此前,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我军官兵只能躲进地下坑道,忍受炮弹砸到地面的“轰轰”巨响。

而我军因为重型武器匮乏,面对美军构筑的环形防御阵地,缺乏攻坚手段,如果单纯以血肉之躯冲击敌军阵地,伤亡将会很大。

但是随着“喀秋莎”的到来,攻守之势异也。

因为美军前线部队可以随时呼叫后方的飞机和重炮群火力支援,炮21师203团采取了分撒火炮阵地分散布置,但火力集中对准后洞里的策略。

观测手在白天就采集了射击诸元,准确定位敌军据点。

战斗一打响,美军就遭遇前所未有的迅猛火力覆盖打击,顿时就被打懵了。

美军还没等到后方的火力支援,就在我军步兵冲锋下丧失斗志,纷纷放弃阵地向后方溃逃。

两个营的美军在极短时间内就被击溃,残兵败将们惊恐地对其他美军说:中国人使用了原子炮。

当美军缓过劲来,想实施报复的时候,203团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中国火箭炮兵首战告捷、大显神威!

“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志愿军火箭炮部队在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战斗力不断提升。

添木洞战役中,炮202团配合友军作战。面对机械化部队美骑一师,先前的战斗中,我军炮火轰击的时候,他们躲进坚固的工事里,当我军步兵发起攻击的时候,他们又钻出来反击,令我军十分头疼。

202师团长张福隆和其他领导商议后认为,之前我军炮火打击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身管火炮射速慢,可以给敌人时间从容钻进工事里,而“喀秋莎”主打的就是“快、猛”,决定采取“引蛇出洞”战术。

我军先用身管火炮进行炮火准备,然后吹响冲锋号佯装步兵冲锋,在敌人钻到地面的那一刻,202团的“喀秋莎”突然发射,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瞬间就消灭了800多敌人。

此战成为我军炮兵史上一个经典战例,随着“喀秋莎”威名远播,行军路上兄弟部队都会主动给炮21师让路,步兵们高喊“炮兵万岁。”

抗美援朝后期,美军采取了“边打边谈”无赖策略,企图在战场上占点便宜为谈判增加筹码。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美军6万多人在120辆辆坦克、300门重炮和3000多架次的飞机的支援下,对我军阵地发动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平均每分钟发射6发炮弹。

此时我军炮兵装备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在双方43天的鏖战中,炮21师20团发挥了巨大作用。

该团参加了数十次战斗,充分发挥了火力猛、机动性强的优势。

战后美军认为上甘岭战役,我军对联合国军造成的伤亡中70%是炮兵造成的,其中相当大部分是“喀秋莎”的战果。

此役我军与敌军伤亡比是2.3:1,毛主席评价:我志愿军取得如此胜利,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

209团因为杰出的功勋,被授予“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奖旗一面。

总结

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我军装备的整体劣势,“喀秋莎”火箭炮部队,发扬我军优秀的游击战传统,贯彻“快去、猛打、快回”原则。

充分发挥了“喀秋莎”机动性强、火力猛特点,为兄弟部队提高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喀秋莎”火箭炮部队为我国抗美援朝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革命军事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参考资料

张鸿宇 《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陈临庄 《抗美援朝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师》

峰纪实 《“喀秋莎”有多猛?志愿军一轮齐射,美军惊呼:中国人使用原子炮》

兵说 《喀秋莎列装志愿军,彭总交待:配给谁用,要经我批准》

0 阅读:1907

典赛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