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为何会在孟良崮大败?战前给胡琏发过一封电报,竟一语成谶

振华振兴近代史 2024-05-10 10:35:45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谈及张灵甫,世人皆知其疑心病重、心狠手辣,不惜对爱妻痛下毒手。

可饶是这般劣迹品行,张灵甫也依旧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其率领的74师更是成为了国军中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师。

可惜,孟良崮一战终结了张灵甫的辉煌,一代国民党将领,终究命丧当场。

事实上,早在开战之前,张灵甫就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他曾给胡琏发去一封电报,提到自己恐会死无葬身之地。

不料,这句话竟果真预示了他最后的结局。

张灵甫

出狱谋生,前景如何?

说到张灵甫,人们津津乐道的并非他的种种功绩,而是那件闹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的杀妻案。

此案在当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饶是他出身黄埔,也没能躲过蹲大牢踩“缝纫机”的结局。

可由于抗战的爆发,依旧让本该蹲十年牢狱的张灵甫被提前释放了。

彼时,大战在即,国家危难,正是用人的好时候。

于是,出狱后,张灵甫便去投奔了自己的大师兄胡宗南。

可张灵甫命案在身,疑心病重,甚至不惜对发妻下手,这样的人,胡宗南哪里敢用?

碰壁之后,张灵甫只能另寻出路,将希望寄托在了三师兄王耀武身上。

而王耀武也算是“重情重义”,不惜亲自去向蒋介石求情,成功将张灵甫收入麾下,并让他直接担任305团团长一职。

最终,在王耀武的大力提拔下,张灵甫很快便闯出了一番名堂。

战场上,他冲锋在前,毫不畏惧,见敌就杀,拖着一条受伤的残腿也照样能三退敌军,好不威风。

因此,不过几年时间,张灵甫就干到了师长,乃是王耀武手下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

王耀武

1944年,本就风生水起的王耀武有了功绩傍身,在国军之中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还被蒋介石升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如此一来,王耀武既得了司令之职,那74军军长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当时,由王耀武亲手调教出来的74军,有着国军第一王牌部队之称,是连陈诚的第18军都无法匹敌的存在。

而这样一群精锐之兵,绝不能无人管理。

眼下,谁来当74军的军长,成了一个大难题,这顶象征着无上荣耀的“桂冠”,最终会花落谁家?

是王耀武一手提拔上来的悍将张灵甫?还是一路走来伴其左右的心腹李天霞?

这看似两难的抉择,实则早已有了答案。

王耀武果断选择了李天霞。

虽说张灵甫骁勇善战、卓著勋劳,可李天霞也不差。

苏北剿匪、迭克重镇、进军鲁南,如此桩桩件件,都有李天霞的一份功劳,给他个军长职位也是理所应当。

可令王耀武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如他所愿。

因为这军长之职既不是李天霞,亦不是张灵甫,而是落到了施中诚的头上。

蒋介石认为,74军乃是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师,这支军队本就对王耀武依赖性极强,若此后还是让王耀武的老部下管理,那不就彻底成了他王耀武的私兵吗?

这一点,是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之后,王耀武的如意算盘打空了不说,张灵甫也因此事对他心生不满,从而渐生嫌隙,转头抱上了蒋介石的大腿,成了其手下最为忠心的“大臣”。

殊不知,张灵甫的这个选择将彻底改变他的后半生。

施中诚

风光无限、不思进取

1945年,跟从蒋介石之后,张灵甫的地位水涨船高,与原先是大不相同了。

陆大受训期间,他甚至直接无视校规,一人带了两个参谋来上学,平日上课,也让参谋代替自己前去。

不仅如此,张灵甫甚至一掷千金,斥700万巨资买下了一栋洋楼,并在此夜夜笙歌、饮酒作乐,活脱脱一个“土皇帝”。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1946年,蒋介石不顾两党情面,公然撕毁和平协议,将枪头对准了共产党,解放战争一触即发。

没想到,这看似花心草包的张灵甫还有两把刷子,竟将整个华中防线打了个底朝天,逼得粟裕的不得不离开根据地。

彼时,张灵甫可谓是风头无两,就连此前不愿与之为伍的陈诚,也鲜少地称赞他说:

“要是国军有十个74师,整个中国唾手可得,早已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事后,张灵甫也并未轻狂自傲,而是默默研究起了我军的特点,想要吸取解放军的长处。

可奈何张灵甫此心是好,偏偏用错了力气。

他反复研究复盘,最后不过得出了个“共军军衣比我们好,我们要向其学习”的结果。

与此同时,反观粟裕,兵败后立刻总结缺点,站在全局的角度剖析原因、调整思路。

粟裕之大局观,绝非常人能想到,两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此拉开。

于是,自这一刻开始,74师兵败孟良崮已成不变定局,而张灵甫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粟裕

早有预兆、结局悲惨

1947年5月,十几万兵力的国军仰仗美国先进装备,欲与华野大军决一死战,先后攻下莱芜、蒙阴等地,意在吞并山东。

彼时,面对国军的疯狂进攻,粟裕只能避其锋芒,尽量保存实力。

没想到,就在粟裕焦头烂额之际,张灵甫的自作聪明之举,却让他看到了希望。

那时候,由于立功心切,张灵甫竟孤军深入,率整编74师走在了最前面,与其他协同作战的国军部队足足拉开了几十里的距离。

两军作战,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有时过于冒进,反而会适得其反。

眼下,张灵甫只顾取胜,全然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完全暴露在华野面前。

粟裕很清楚,倘若我军能啃下这支王者之师,那涟水之仇必定得报,其他国军也会因此受到震慑而军心动摇。

但为了防止华野军与74师纠缠过久,粟裕豁出了老本,用诱敌深入之法,令两纵队边打边撤,一步步将张灵甫引入到了提前布置好的陷阱之中。

之后,待74师进入圈套,我军则立刻“关门打狗”,派出三纵队加强阻援。

此招虽险,但胜算却大,成败与否,皆在张灵甫一念之间。

张灵甫

或许是张灵甫早已被所谓的夸赞迷昏了头,又或是他根本没将华野军放在眼里。

彼时,面对华野军的进攻,他并未拼命突围,而是“另辟蹊径”,将整支队伍拉上了孟良崮。

可奈何孟良崮地势陡峭,大炮等重武器统统拉不上去,无奈之下,大批弹药被迫滞留在原地,反倒便宜了我军。

随即,在74师慌不择路抛下重武器的那一瞬间,粟裕便知晓了张灵甫的用意。

原来,他哪里是陷入了圈套,分明是以身作饵,想要诱华野军上钩,为的就是等华野军围攻上孟良崮之际,让外围的国军进行收网。

好一招“中心开花”,张灵甫玩得实在是阴险毒辣。

然而,可惜的是,张灵甫算准了一切,却唯高估了国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也低估了华野军的意志力与必死心。

登上孟良崮之后,得意洋洋的张灵甫站在高地,信心满满地与蒋介石和汤恩伯通电,认为自己只要挺过3日,国军定会大获全胜。

彼时,74师正占据着地形优势,以攻为守,慢慢向华野军靠拢。

每一个山头、高埠都被双方反复抢夺,孟良崮早已是横尸遍野、遍地残骸。

可饶是如此,华野军也坚决不放弃,陈毅更是直呼:

“谁能够拿下孟良崮,谁就是英雄,死了多少战士,就还有多少人顶上!”。

最终,这场生死之战维持了三天三夜,双方依旧僵持不下,华野军打得精疲力竭,一个又一个好男儿接连倒下。

孟良崮战役

反观74师,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几个昼夜滴水未进,国军投放的空投弹粮也悉数到了华野的阵营。

眼下,74师已是弹尽粮绝、穷途末路,张灵甫身边只剩下寥寥几百人,国军大部队却仍旧不见踪影。

可即便如此,张灵甫依旧组织残余力量做殊死搏斗。

然而,74军已是强弩之末,面对来势汹汹的华野军,根本难以招架。

就这样苦熬数小时之后,张灵甫终于倒下了,恍惚之间,他看着万千华野军嘶吼着冲了上来,血红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华野军战士的口号声愈发清晰,在无边的绝望下,张灵甫给蒋介石发去了最后一封电报,然后饮弹自尽。

一代国军将领,就此陨落。

但令人疑惑的是,前有“中心开花”,后有“里应外合”,张灵甫的作战计划堪称完美,74师究竟为何会行至末路呢?

事实上,这依旧是事出有因。

早前,张灵甫因为其自身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性格,早就在国民党内四处树敌,得罪了不少同僚。

孟良崮之战,看他受难,别人乐在其中,自然不会出手相救。

再加上国民党本身就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饶是74师有王牌军之称,最终也难免落个孤掌难鸣的下场。

装备精良的74师

况且,在华野第一波围攻过后,张灵甫就似乎预知到了自己的结局。

他多次给胡琏与钟纪发去电报,在感叹解放军战略、战术、思想皆优于国军的同时,亦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恐过年后将死无葬身之地。

不曾想,竟一语成谶,落得个饮恨西北的下场。

参考资料:

[1]吕迅.再论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取胜的重要因素[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8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

[2]董少东. 折戟孟良崮-——名不副实的“名将”张灵甫[N]. 北京日报,2022-07-12(009)

2 阅读:126

振华振兴近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