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主席询问邓小平中国的未来,对方16字回答,得到主席认可

振华振兴近代史 2024-05-08 21:06:45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居然回来了!”

1973年4月12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欢迎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

当天夜里7点,人民大会堂一楼宴厅灯火辉煌,各国使节和驻外记者纷纷到场。

突然,原本嘈杂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人群中传来窃窃私语。

此时,只见一位身着酱色毛氏制服的矮小老人步履沉稳,缓缓走进会堂。

即便他站在队伍的末尾处,却还是被众人一眼认出,那竟是久别归来的邓小平。

邓小平的出现,让在场的外国来宾们不知所措,国人更是震惊不已。

因为这是他恢复工作后,第一次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重大场合。

那么,邓公是如何从江西的谪居地回到北京的?在他复出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邓小平

1973年初,自从周总理查出膀胱癌后,日复一日繁重的工作愈发加速了他的病情发展,与此同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别有用心之人依旧趁此机会频频作祟。

伟人忧心忡忡,他很担心自己去世后,国内可能会有一场“腥风血雨”发生。

于是,这天深夜,他将邓小平和王洪文两人叫至书房,询问二人中国未来的前途将会如何?

王洪文自信满满,抢先答道:

“全国人民一定要继续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一致,将革命进行到底。”

随后,毛主席点燃一根烟,沉默许久,微微叹了口气,说:“官腔官调”。

接着,他又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邓小平。

显然,毛主席突如其来的问题意义重大,而邓公又一向睿智多慧、高瞻远瞩。

他略微一思索,对主席回答道:

“洪文同志的回答不无道理,不过也有可能会造成另一种结果,派系林立、各自为战、南北对峙、东西对立”。

闻听此言,伟人不由得瞪大了双眼,他心中好似被重物击中了似的,忽地咯噔一下。

随后,主席摁灭了手里的烟头,微笑着夸赞道:

“小平同志真知灼见,直言不讳,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可以说,邓公这句话后面简简单单的16个字,正中了伟人的心思。

王洪文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的九一三后,伟人就大病了一场,之后,别有用心之人更是为了“争权夺利”,屡屡借机平地生波。

彼时,已年近八旬的伟人不得不开始考虑身后事,他走后,偌大的中国到底该由谁来治理?

周总理重病缠身,王洪文资历过浅,其他中央领导人似乎也未能进入伟人的视野内。

然而,毛主席毕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经验,百般冥想之间,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彼时已在江西的邓小平。

毛主席慧眼识珠,早在1957年访问苏联时,赫鲁晓夫就曾经询问过他未来接班人的问题。

当时,伟人表示,自己的身后是刘少奇,而刘少奇之后是邓小平。

这无疑说明了伟人早已对邓小平青睐有加,并且也很了解对方的政治魄力,相信其治国的能力。

只是,在多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下,1969年10月22日,邓小平携家人离开了已经生活十几年的中南海,乘坐专机来到了江西南昌。

那时候,坐在飞机上的邓小平虽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江西待多久,但他一贯乐观坚毅。

并且更重要的是,临行前汪东兴曾特意告诉了他一个消息。

“你们在中南海的房子,会一直留着。”

这对于邓小平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也为他带来了些许希望。

周恩来、邓小平

与此同时,身在中南海的周总理,在邓小平出发前,还特意给江西有关干部通了电话,指示他们要妥善安排邓小平一家的生活。

正因如此,邓公全家到达南昌后,才得以住在南昌步兵学校旁一座简朴的二层小楼里。

这里不仅交通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能够得到保障。

当时,邓公夫妇工作的拖拉机修造厂,距离家只有一公里,他们二人经常结伴步行上班。

厂里的职工都知道邓公的身份,可他却告诉大家,直接叫“老邓”就行。

在工厂的那段时间,邓公除了关注于眼前的工作,一概不与旁人讨论任何事情。

与其他有着相同境遇老同志不一样的是,邓小平到了江西生活工作后,既没有意气用事,更没有情绪消沉。

他每天都会围绕着小楼一圈圈散步,边走边思考。

但尽管他从不与家人谈论中南海的事情,可朝夕相处的家人又怎会不知他的所思所想,不知他对中南海事务的复杂心情,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即便那时,邓公根本无法预料自己何时还会再回北京,回北京后能做什么,届时又将面对怎样的形势。

但他依旧积极地面对着眼前的一切,哪怕从山巅跌落谷底,他也没有任何想要放弃和堕落的念头。

邓小平夫妇

每一天,邓公都会通过捕捉报纸和广播里的每一处关键信息,了解到整个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下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久而久之,邓公开始意识到,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个别地方的浮夸成就之风,更是令他深深担忧。

期间,邓公从身边工友的口中得知,他们连收音机都买不起;

又从在陕西北部插队的家人口中得知,那边的农村地区连厕所和猪圈都没有,农民尚且挣扎在温饱线,冻死饿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于是,邓公心中对于改革的蓝图,更加坚定了。

但此时,他依旧只能静静等待,在逆境中冷静思考、观察判断,同时保持对未来的希望。

幸运的是,他总算等来了时机扭转的那天。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身心交瘁,有近两个月的时间都难以下床。

可尽管伟人那时已行动不便,但头脑却异常清醒。

最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一些老干部陆陆续续回来工作。

1972年1月,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表示:“邓小平是不一样的。”

这无疑是个积极的政治信号,而这样的评价自然也传到了邓公的耳朵里。

受到鼓舞的邓小平开始给毛主席写信,表示自己愿意听党中央的安排,能再做几年工作。

毛主席和邓小平

在那之后,邓公又陆陆续续与毛主席保持书信联系。

1972年8月14日,在收到邓小平来信没几天后,毛主席就对周总理表示,要安排邓小平回京。

然而,由于别有用心之人的从中阻挠,此事暂时没了下文。

直到1973年2月20日这天,邓公才终于携家人坐上了前往鹰潭的汽车,并在那里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他在上车前对南昌接待的地方官员说:

“我还会出来工作的,我至少能为党和人民再干20年”。

2天后,邓小平顺利抵达北京,但此时他并没有得到任何任命,毕竟由于之前的经历,如果空降担任要职,难免会受到一些舆论压力。

但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邓小平依旧不骄不躁、沉着应对,他甚至不主动与毛主席和周总理见面。

与此同时,身在中南海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依然在为邓小平的复出之路而忙碌着。

1973年3月28日晚上,邓小平回京后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会面一结束,周总理便立即向毛主席做了汇报,说:

“邓小平精神很好,身体很好,随时可以出来工作。”

于是,第二天下午,伟人便召见了邓小平,他亲切地对邓小平说:“要努力工作,保护好身体。”

邓小平则微笑着表示:

“我的身体一直很好,我完全相信伟人,随时听候党中央的安排。”

此次深夜谈话后,毛主席更是直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

“未来周恩来应该要多休息,王洪文要多学习,邓小平要多工作。”

这句话既包含了伟人对时局稳定的殷切希望,更包含了对邓小平的信任和嘱托。

邓小平

自此之后,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周总理主持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并在会议上宣布由邓小平担任负责外交的副总理,他虽不是政治局成员,却可以参与重要问题讨论。

紧接着,邓公便正式走马上任了。

1973年4月12日,在周总理为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举行的宴会上,时隔5年,邓公再一次出现在了世人眼前。

此次露面过后,众人议论纷纷,大家都在猜测,邓小平将在之后的政坛中担任什么角色。

结果不言而喻,毛主席显然要对邓小平委以重任。

之后,伟人亲自提议,由邓小平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这表明他不但恢复了邓小平在党政方面的职务,还在军事上加以重用,让其党、政、军三管齐下。

要知道,这个安排在当时的中央政治局成员内,是除了周总理之外的第二人,甚至,主席还特别指定了专人和部队对邓小平进行保护,并明确交代:“不许别人插手”。

伟人的用意,大家心知肚明,将来邓小平是要挑大梁的。

很显然,这个结果是别有用心之人不愿意看到的,他们自认为离“登顶”只有一步之遥,哪承想半路上竟杀出个程咬金。

于是,这些人气急败坏,随即频频对邓小平的工作展开骚扰,更是不遗余力地对他各方面进行破坏。

邓小平

但好在,邓小平有毛主席的保护,以及周恩来总理、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别有用心之人才无法扳倒他。

之后,邓公更是凭借坚毅的心性以及极强的政治生命力,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带给了人民新的希望和改变。

4 阅读:1010

振华振兴近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