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化不动,海外布局亏损,伊利投的新西兰乳企败在哪里

食品商业 2024-06-20 06:06:57

作者丨佑木

编审丨橘子

乳制品消费增速放缓、养殖成本高企、奶源相对过剩带来的奶价持续下行,这些因素叠加不仅让国内的上游牧场经历寒冬,甚至波及到了国内乳企布局的海外牧场。

根据新西兰先驱报消息,近日,新西兰大洋洲乳业(Oceania)发布了最新年度财报。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的一年中,大洋洲乳业亏损1900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8424万元),亏损额较2022年的390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1729万元)的亏损进一步扩大。

此外,2023财年,大洋洲乳业的总收入为3.76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16.67亿元),也低于2022年的4.4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19.51亿元)。

据了解,大洋洲乳业由内蒙古伊利集团全资拥有,后者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和营业额最高的乳制品企业。

根据新西兰当地媒体的信息,2014年,伊利在新西兰南坎特伯雷的Morven地区开建乳制品加工厂,正式对新西兰进行投资;2017年,该项目第二期生产基地正式揭牌。根据大洋洲乳业官网介绍,大洋洲乳业是伊利进行的首次重大海外收购,帮助其在2017年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食品品牌之一。

然而,持续扩大的亏损之下,昔日全球布局的“功臣”,如今难掩尴尬。而亏损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伊利系”进口奶的断崖式下滑。

财报显示,2023财年,大洋洲乳业收入的绝大部分(约3.16亿新西兰元)来自于其跟其他“伊利系”公司的关联交易,包括向天津伊利、合肥伊利、澳优乳业(伊利在2022年收购)和Westland Cream(伊利在2019年收购)出售39471吨乳制品。

但相比之下,2022财年,大洋洲乳业向以上四家公司出售68350吨乳制品,可以说是“断崖式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来自伊利系内部客户的收入减少,但大洋洲乳业的外部客户收入从3200万新西兰元增至5600万新西兰元,包括牛奶在内的其他销售收入也从3710万新西兰元增至7910万新西兰元。

据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287.81万吨,同比减少12%;进口额120.82亿美元,同比下降13.3%。其中,2023年,我国进口大包奶粉77.71万吨,同比减少24.9%;平均价格为每吨3762美元,同比下降12.1%。价格方面,2023年全年,我国的大包粉、乳清类、蛋白类的进口均价降幅达10%以上。

其中,我国进口的乳制品就主要来自新西兰(占69.1%),澳大利亚(占11%),及欧盟(占11.5%)。

一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乳制品进口大幅下滑,与国内原奶过剩不无关联。

这一点,在上游各牧业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也可窥得一二。事实上,根据多家牧场已经发布的2023年年报,这些企业大多都出现了“增收不增利”或亏损的情形。

例如,2023年,现代牧业实现营收134.58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净利润1.75亿元,同比下降68.86%。中国圣牧在2023年实现营收33.84亿元,同比增长6.53%;实现净利润8608万元,同比下滑79.33%。

此外,原生态牧业、澳亚集团和优然牧业的2023年业绩则出现由盈转亏。

其中,原生态牧业实现营收22.09亿元,同比增长5.66%;而净利润则亏损3.40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2284.10万元。澳亚集团2023年营收39.24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亏损4.89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63亿元。优然牧业实现营收186.94亿元,同比增长3.56%;净利润为亏损10.50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4.15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上述牧场均提到了原奶价格的显著下降。

如原生态牧业表示,年内受原奶需求疲弱影响,原奶平均销售价格略有下降。澳亚集团则表示,主要归因于其他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减去销售成本变动产生的亏损约6.68亿元,重大亏损主要由于计算生物资产公允价值时,假设原料奶价格下降所致。

据了解,自2019年起,受奶牛养殖高收益吸引,在奶业振兴政策支持下,各地奶源基地建设加快,奶牛存栏量稳步回升,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多因素共同推动牛奶和乳制品产量不断创下新高。

此间几年,在乐观的消费预期下,中国的乳业公司们一直沉浸在上游牧场的产能扩张潮中。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新希望、三元食品等头部乳企积极布局上游原奶供应。

然而,大扩张之后,原奶开始出现过剩;尤其是奶产量增长速度高于消费量增速,更导致了原奶价格的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原奶产量达到4197万吨,同比增加265万吨,增幅为6.7%,创历史新高。但受消费环境影响,全年奶类消费却下降约1.6%。

另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国内牛奶产量依然增长了5.1%。在部分原奶大省,产量增长则更加明显。在业内看来,这一方面与国内奶牛养殖技术的提升有关;另一方面,一些前几年新建的大型牧场仍在陆续投产。

需要提及的是,目前行业对牧场生产端的布局有所放缓,今年以来至少有两家环评公示的大型牧场暂停开工,例如,澳亚集团计划将相关牧场建设结束期从2024年底推迟到2025年底,而有部分中小型牧场则暂时减产进行应对。

东兴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称,原奶过剩局面将逐步缓解,明年乳制品价格会以低位震荡为主,是否能回暖主要取决于需求侧改善程度。在需求不足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产品力强,具备更大渠道拓展空间的乳企更有能力穿越周期,待需求恢复后弹性更大。

不过,仍有观点认为,即便随着最新一期国际乳制品拍卖价格出炉,全脂奶粉等主要产品价格已经连续4次上涨,但对缓解国内原奶供给阶段性过剩危机的帮助仍有限。奶价低迷、成本上涨给原奶企业带来的冲击仍在持续,行业或将面临自2008年以来“最难一年”。

放眼未来,无论是奶粉还是液态奶行业,其发展道路仍旧漫长而曲折。

0 阅读:3

食品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