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我不做网红很多年

互联分析沙龙 2024-01-05 05:18:03

谁也想不到,北国之城哈尔滨会成为2023年最后一个网红城市。

一百年前,哈尔滨被誉为东方亚小巴黎,是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外国移民和投资者云集之地,也是文化和艺术中心。

一百年间,哈尔滨慢慢沦为一个没落的城市,曾经的明星光环早已褪去,被人才流失、济源枯竭、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所困扰。

在东北振兴喊了二十年的时间里,在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里,自带幽默搞笑属性的东北人已经学会了自洽,他们用幽默长期在直播、小品、脱口秀的舞台上,寻找新的机会。

可是,天生幽默的基因并没有带动城市的文旅发展 ,从漠河、哈尔滨到长春,再到大连,东三省几乎没一个能打的城市。

如今,这个老牌的网红城市“哈尔滨”迎来了久违的火爆,被南方的小金豆们所宠爱,到底凭什么?

粗犷的北方人,不会玩细节?

所有的富贵与流量,都源自于一场公关危机。

12月18日,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4万游客接踵而至,让相关人员不得不提前开园,还准备了几个免费项目供游客游玩。

结果因为“排队时间长”、“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退票风波,冰雪大世界园方及时给游客办理退票,哈尔滨文旅局领导赶赴现场督导,公开致歉连夜整改......

在24小时内就发布的《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中,冰雪大世界表示将对园区内娱乐项目采取现场排队和延时服务方式,设置排队信息提示,增加安保、接待与志愿服务人员等举措。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安抚了游客情绪,也让这座城市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随后,哈尔滨再度被纷纷北上的南方“小金豆”集体攻占。

从机场到澡堂,人满为患,让本地人疯狂呐喊“哈尔滨沦陷了”。

不止是线下挤爆,线上也被哈尔滨频频刷屏。

冰雪大世界,至今已经在微博热搜头条引发了近10亿的阅读量和千万次的讨论。

根据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元旦假期哈尔滨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8%。元旦哈尔滨的异地客群占比75%,主要来自上海、深圳等城市。

澎湃新闻报道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营销部副部长孙泽旻预测,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接待120万人次,较去年接待人数增长50%左右。

一波又一波的热议,让老牌冰雪旅游名城在这个冬天成功“翻红”,成为新晋顶流。

流量来了,如何接得住又是一个难题。

答案是,哈尔滨用一个个细节和超出预期的体验,让小金豆们玩的不亦乐乎。

东北特产“冻梨”通常都是整个啃着吃,冻梨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有一天这么精致。

松花江上升起了热气球,这浪漫的氛围感拿捏了,“不是土耳其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

谁敢相信,他们搬出气垫船,在封冻的松花江上上演“速度与激情”。

大家想在索菲亚大教堂,拍带月亮的雪景,他们就直接搞了个人造月亮,用无人机挂上去。

作为“音乐之都”,交响乐都搬进商场了,这可真是家里来客人咔咔上节目!

怕大家冷,就在广场上建起了“温暖驿站”。

熙熙攘攘的中央大街上,惊现鸵鸟游街。

鄂伦春族被请出来表演驯鹿了,就连哈尔滨本地人都感叹,自己多少年才见到过一次鄂伦春族。

索菲亚教堂前更是出现了插着翅膀的黑马,“飞马踏冰”构筑了神奇的东方霍格沃兹。

如果以海德薇奏鸣曲做为背景乐打开哈尔滨,再加一副湿冷的英伦滤镜,哈尔滨就成了“哈格沃茨”,没有一点违和感的那种。

更夸张的是,哈尔滨几乎翻遍全市,把所有压箱底的好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南方人了:除了鸵鸟、驯鹿,还有企鹅排着队出来溜达,洗得香喷喷的白狐直接往游客怀里塞。

执行力与温情,成为“接得住”的不二法则

从淄博和哈尔滨的经验可以得知,越是爆火越能看出一座城市的特性和执行力。

哈尔滨在做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妙招,只不过是对每一位旅客都抱有责任和温情。

这不仅仅在政府层面有所体现:

“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哈尔滨市长张起翔早在今年上半年会议中就为文旅定了个调;同样是山东人的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安顺也继承了山东人爱整活儿的特质。

12月初,哈尔滨又启动了第四届冰城伴手礼大赛,并将发放72个奖项和30万奖金,激活民间热情,鼓励企业设计出极具哈尔滨魅力的伴手礼,打响“冰城之名”;

还真金白银发放了超过百万的惠民券和消费券。

满200-50元、满200-30元等优惠活动竟然不是在网购活动,而是出现在了线下购物中,可见哈尔滨的满满诚意;

除此之外,官方提供的早市地图和旅游攻略,与淄博提供的相比都有过而不及。

攻略更是贴心地覆盖了每日的冰雪之旅、文化之旅、美食之旅,连吃什么、看什么、玩什么、买什么都帮你想好。

这么看下来,谁还敢说东北人不细致?

至于地铁更是发明了“地铁摆渡票”,让乘客们免费乘坐地铁往返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景点。甚至在12月26日,宣布地铁全天免票。

什么地方旅游火了,宰人的事难免都会出现。哈尔滨文旅,老早就总结了一份黑名单,提醒大家避雷。

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可以说,哈尔滨政府为了满足汹涌而来人潮的需求,配备的措施一条接着一条。

在重大事件上,东北人民从来不含糊。面对热情而来的小金豆们,普通民众的所作所为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游客不好打车?哈尔滨老铁们开着私家车就出来,自发组起了车队。

甭管去哪,南方朋友免费拉,免费送。

排面也必须整到位。

路虎、劳斯莱斯,都成了游客的免费专座。富豪大哥生怕游客觉得不亲切,还穿上大花袄。

看到好多小金豆在街边哆哆嗦嗦看导航,也不问路,也不敢上车。

老铁们还开始反思:坏了,是不是我们嗓门太大吓着人家了。

于是现在整个哈尔滨都开始“夹子音”。

“大妹汁,你瘪孩怕嗷~”

有老铁在大街上给南方游客送暖宝宝、送生姜水。

就跟哄小宝宝似的。实在不知道给啥了,往小金豆手里塞一把糖。

南方姑娘坐公交车,东北大姨直接就唠上了。一口一个闺女,从鼻子夸到眼睛。

在江边玩,南方女孩冻得不行,大姨看到后马上上前给她重系。

必须严严实实,不放一丝风进去。

还有游客鞋太滑了,大姨搀着她一步一步下楼梯。

生怕闺女冷着了,摔着了。

实在不知道能做点什么的老铁,就纷纷承诺不添乱,让景于客。

“不下馆子不洗澡,不开破车满街跑,要有游客来问好,还给免费当向导。”

从没见过哪个热门城市的普通市民们都这么有参与感的。

在室外排队时,安排东北小帅哥倒姜茶;卖糖葫芦的大爷豪爽地提供拍照道具,还手把手传授拍照姿势。

都说东北人“虎”,现在不止卖烤肠的大爷学会喊“公主殿下”,就连出租车司机的声音都夹起来了“为啥要下雪呀,不用下雪,现在的雪已经够用了~”

滤镜下的哈尔滨,不完美,但很“敞亮”

从热度的维持来说,哈尔滨已经稳稳接住。

哈尔滨的火爆,已经被东北社媒达人拆解和推进为了一条条全新的热搜。

但哈尔滨这座城市能够容纳暴涨的人潮吗?最直观的感受是,到处都在排队。

著名澡堂“澜庭水汇”现在4个小时排队起步,大厅里堆满了拎着行李箱的游客,所有人都是下了火车直奔这里,本是准备体验澡堂子便宜过夜,却可能等到深夜都等不来一串入门手牌。

锅包肉创始店老厨家,排队1个半小时,红专街早市,外地人把本地人挤得直接消失。

冰雪大世界更是堪比没有人流限制的迪士尼,排队三小时,畅滑一分钟,不论是500米大滑梯还是冰雪摩天轮,想要坐上,不仅要靠运气,还得靠毅力。

打开社交媒体,相比于原先的种草,现在已经多了许多劝退帖。

景区糖葫芦摊上,你能看到糖葫芦黄瓜、糖葫芦辣条、糖葫芦鸡爪以及糖葫芦大闸蟹,它们不好吃,但很适合饲喂饥饿的社媒。

更多游客发现,那些被盛赞的超低物价也不过是个别现象,这座黑龙江省会城市也有很多并不低廉的价格。

例如,前不久有个外地姑娘在某饭店点了份锅包肉,68块钱。一盘荤菜这个价虽然不算便宜,但毕竟在景区,也能接受。

结果哈尔滨本地人不干了。一般也就38、48的菜,你卖这个价,欺负外地人?不出两天,直接“清理门户”,把店干关门了,老板连道歉加转账。

听游客抱怨酒店价格太高,哈尔滨出租车司机立马一个12345投诉。

赚这么离谱的钱,下回人家还愿意来咱这吗?

有个南方姑娘说,她在哈尔滨景区玩,手冻僵了去买手套。卖手套的大姨明明可以趁机喊高价,却只收她5块钱一双。

雪地靴39一双,保暖裤50两条……来了都不怕缺保暖衣服。

东北有个词,叫“敞亮”,东北老铁用这种敞亮的方式,真诚招待每一位来客。

线上线下的同时刷屏,让淡出国民视线已久的哈尔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历史的荣光得以再现。

过去的10多年间,超过62万人离开了冰雪之乡;2023年冬天,上百万人来到了冰雪之乡。

虽然游客并不会长期的停留,但从社交媒体的反馈来看,哈尔滨已经是人心所向。

在东北失速的这几十年里,我们总在说东北失落,人口流出只留下空心化的空洞,仿佛一道残喘的影子。

然而我们却常常忘记,流出的东北人正在全国更多地方生根,把云南过桥米线变成正宗东北云南过桥米线,把四川麻辣烫变成正宗东北四川麻辣烫。

或许东北从未远去,只是变了形状。

资料来源:

那个NG:这泼天的富贵,怎么就轮到哈尔滨了?新京报:为了南方小土豆子,哈尔滨拿出了自己所有最好的东西央视网:“泼天的富贵”,为何轮到了哈尔滨?智谷趋势:2024年第一个网红城市出现了!哈尔滨背后,真的有高人王耳朵先生:这回哈尔滨频上热搜,背后没有炒作,但确实有高人!
0 阅读:7

互联分析沙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