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死后本想葬入八宝山?她妻子说了5个字,最终将其骨灰洒入山沟!

荧幕故事君F 2023-05-11 17:06:16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6岁。按照他的遗愿,他希望能够葬在革命公墓,与他的革命同志们相伴。然而由于当时正值十年动荡后期,政治风向不明,郭沫若的遗愿没有得到尊重。他的妻子于立群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非但没有为郭沫若申请优待,而是淡淡的说了五个字就略过此事。

于立群并没有为丈夫争取一个体面的安葬地点,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悲痛或愤怒的情绪,而她的这五个字也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惑和议论:身为郭沫若的至亲,她为何会对郭沫若的逝世毫无悲伤?甚至对郭沫若的埋葬之处都毫不关心?

若是要分析于立群对郭沫若的情感,还要从郭沫若非同凡响的人生经历说起。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更无法抹煞的传奇人物。他的文学造诣很高,本可以凭着自己的学问名满天下,但是他对于考古的痴迷最终却害得自己名声大损,使其被后人称之为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

在文学方面,郭沫若的文章曾鼓舞了无数抗战时期中的苦苦挣扎的底层人士,他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和犀利的话语,揭露了当时社会让人不忍直视的现状,让人们彻底看清了蒋介石执政时期的黑暗现状。

在史学方面,郭沫若开创了中国的唯物史观,但他太过于热爱历史,过于迫切的想要去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因此造成了无法原谅的后果。此时正热衷于考古的郭沫若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时的“无心之举”竟会让自己名誉全损。

在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转到了考古上,为此还特地挖开了明代皇陵。但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并不成熟,很多人都不赞同郭沫若的行为,但郭沫若依然固执己见非挖不可。而郭沫若的倔强行为最终也“如他所愿”,造成了文物的巨大损失,他本人也因这件事备受骂名。

可无论郭沫若所做的事情如何受人争议,他都是首位中国科学院院长,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无论是职位还是影响力,郭沫若都理所应当可以被埋葬在八宝山中,可为什么他最后却被埋在了小山沟里呢?

关于郭沫若为何没被葬进八宝山的问题,人们一直困惑不解,直到他的儿子郭汉英曾在一次采访中道出真相,才让大家恍然大呼并直呼敬佩!

其实,郭沫若生前也是极度渴望能长眠与八宝山公墓区,毕竟那里是无数革命人士的荣誉圣地,是国家烈士和英雄才有资格进入的“安息之地”,死后能安葬在这里就是极度尊崇的身份象征!

为了让自己死后能得偿所愿,郭沫若在一次家宴上特地提及了死后葬于八宝山之事。可他的妻子却突然脸色一变,不顾众人在场直接对郭沫若提出了反对意见,最后还也并未履行郭沫若的遗愿,反倒是将其骨灰撒在了山沟里,这又是为何呢?

郭沫若最后没能如愿安葬在八宝山,只是因为他的妻子说了五个字:“不要麻烦党!”而一心为国的郭沫若听完此话也突然明白过来,自己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奋斗,生前为国家事业竭尽全力而奋斗,死后自然也不应该过多去麻烦国家。

想通了这件事的郭沫若便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托人在老家选了一块墓地,借此机会向周总理学习:“死后把骨灰洒在最爱的地方”。

所以郭沫若的骨灰永远地留在了西阳县大寨村的一片农田里,当时连一块墓碑都未立。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郭沫若,为其修建了一座雕像,还在他撒骨灰的地方立了一座石碑,上面雕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

而这座石碑就成了郭沫若唯一的墓志铭,也成了后人瞻仰他的地方。大寨村也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这里,缅怀郭沫若的一生,感受他的精神。

郭沫若的身后之事虽说被妻子和儿子安排妥当,但是在后人看来这终究是郭沫若的人生遗憾,大家也不明白,难道为了党和国家,于立群就可以“残忍至极”的对待郭沫若的遗愿吗?

而于立群对郭沫若那“冷酷无情”的行为,自然也引起了后世众人的争议。

有人认为,于立群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她深爱郭沫若,也理解他的志向和抱负。她知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郭沫若的遗愿很难实现,如果她强硬坚持将郭沫若埋葬在八宝山中,极大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甚至危险。她说“不要麻烦党”,就是在向国家表示忠贞,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利益。

也有人认为,于立群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女人,她不爱郭沫若,也不尊重他的事业和信念。她只是利用郭沫若的地位和名声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她对郭沫若的死亡毫不在乎,甚至有些庆幸和解脱,所以才会丝毫不顾忌郭沫若的临终遗愿。

甚至还有人认为,于立群是一个既悲哀又无助的女人,她既爱郭沫若,又恨郭沫若。她爱他的才华和情操,却又恨他的冷漠和背叛。

1939年郭沫若和于立群在重庆登记结婚,于立群满怀期待的迎接自己的婚姻,她对郭沫若的爱情里充满了欣赏和赞叹,她陪伴郭沫若度过了他最艰难和最辉煌的时期,她对郭沫若的事业和信念也是十分支持和尊重的。

然而在如此“琴瑟和鸣”的婚姻外表之下,竟然埋藏着让人无法接受的不堪真相。

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曾是郭沫若的地下情人,在怀孕后却惨遭郭沫若的无情抛弃,于是羞愤之下自尽身亡。可是于立群却始终不知道这个真相,甚至还欢饮鼓舞的嫁给了自己的“仇人”。

当于立群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得知了姐姐去世的真相后,她不能相信害死自己亲姐姐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苦苦迷恋了一辈子的“好丈夫”,她无法再正视自己对郭沫若的爱情,她对郭沫若的恨意混合了失望、愤怒和痛苦,可她对郭沫若又的确存在着爱意。

这样复杂的感情始终折磨着她自己,最终她对郭沫若已经没有了感情,也没有了期待。所以在最后她装作一心为党为国的样子,只是不愿再对郭沫若假意迎合。她只想结束这段不幸的婚姻,让自己从郭沫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我们无法得知于立群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何,更无法评价郭沫若为人是好是坏,但从郭沫若自己放弃八宝山公墓的选择中,我们已经完全能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反思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郭沫若没有选择葬在八宝山或者其他高规格的墓地,而是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山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深刻的反思和自省,他知道自己年轻时曾犯的错误伤害了许多人,也背离过自己的良心和信念。他不想在死后还享受什么荣誉和特权,也不想给自己留下什么遗产和后患。他只想用自己的骨灰来肥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奉献。

而于立群能陪伴在郭沫若身边40年不离不弃,她的心中对郭沫若必然是有真情所在的,笔者也始终相信于立群对郭沫若说的那五个字,是真心实意的在为郭沫若考虑。

纵观郭沫若的一生,可谓是波涛汹涌的一生,他从腐败不堪的晚清一路走到三民主义的民国再走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新中国,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风云变幻,尽管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考古一事,在坊间有部分人对其有强烈性的看法,但他对于文学界与考古界都是有贡献在身的,如果结合他一生事迹来看的话,郭沫若老先生从来都是一个伟大且复杂的人物,也是一个有着悲剧色彩和争议话题的人物!

不知您对于郭沫若有何看法呢,请将您的看法留在评论区,我们一起 探讨。

0 阅读:163

荧幕故事君F

简介:经典永不褪色 一部电影 一个故事 带你一起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