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7:冷暗色调下的凄美友情,你感动了吗?

国学传播 2024-06-11 08:06:01

诗歌的色调

传统诗歌发源于《诗经》时的民歌,多以写实的笔触反映当时民间的真实生活,文字趋于朴实,但在艺术性上还不够成熟。

当诗歌发展到唐朝,在写实性的基础上,融合了高超的艺术性,终于使得诗歌走向了无可匹敌的巅峰。

诗歌是有色调的,早期诗歌以“实境”为主,不事雕琢,朴实无华;唐诗进入了色彩缤纷的“造境”阶段,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实现了艺术的升华;宋诗则不进反退,色调破碎,理多情少,既少朴实,又无升华,远逊前人。

那么,如何充分体会诗歌中的色调呢?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元稹、白居易的深厚友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灯油所剩无几,火焰似乎马上就要熄灭,只能看到周遭模糊摇曳的影子。

在如此凄冷的夜晚,我听说乐天你被贬谪到了九江。

拖着垂垂渐死的病躯,我被惊得猛地坐起身来。

暗夜中的疾风伴着冷雨吹入窗户,感觉格外寒冷。

创作这首诗时,作者元稹被贬谪到外地,又身患重病,心境本就凄凉。

这时又恰好听闻至交好友也被蒙冤贬谪,内心震惊,既同情好友,也感慨自己的悲戚。

“我心,我眼。”

心有光明,则眼中皆是美景;心有悲戚,则眼中多为枯槁。

当时的元稹满心悲戚苦痛,眼中也就难免尽是一些萧索的物象。

灯残否?元稹毕竟是个官员,不可能刚好是残灯,只是元稹心态使然。

当时的元稹心中一片黯然,自然感受不到明亮的灯火,在他眼中,唯有“残灯”!

既然灯已残,势必“无焰”,自然也就一片模糊。

这一句诗中,涂满了暗色调,自然会让读者感受到“黯然神伤”。

烛光昏暗,自然是夜晚的场景,“此夕”进一步增加了暗色的基调,也就难免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事情,下面的“闻君谪九江”刚好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让读者们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关心。

在前文两句暗色调诗句的铺垫下,“垂死病中”描写了一种沉重压抑的静态感,“惊坐起”的动态感则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既能充分反映作者的“惊”,也间接让读者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心!试想想,听闻好友的不幸消息,一个久病垂死之人竟然能够突然坐起,如此强烈的动静反差,可见作者心绪的起伏之大。

作者对自身以及友人的那种无力与悲戚,仍旧会影响到他的外部感知,于是,作者的笔触下难免会有“暗风吹雨入寒窗”的描述。

这句诗充分与上句的情绪相配合,满满的冷暗色调。风本无形,暗风则有突然性,和“惊坐起”很匹配。风雨本是自然现象,“暗风”已然有萧索感,再配合“入寒窗”,整个情境立刻陷入到冰寒之中,完全符合作者的黯然心境。

整首诗都沉浸在冷暗色的基调下,作者通过几个剪影式的描述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份友情大餐。诗中无一字提及二人友情之深,但通篇读下来却能让读者们感受到元白二人之间的浓郁且真挚的令人艳羡的深厚友情!

1 阅读:7

国学传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