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是否已经看到诸侯国做大的情况,而没有采取行动

星洲看历史 2023-07-27 02:50:00

汉文帝是否已经看到诸侯国做大的情况,但是他有所顾虑,而没有采取行动?只是把问题交给了儿子去解决,还是采取了行动的。只不过相比汉高祖刘邦和汉景帝,汉文帝的做法显得“斯文”一些。

大致而言,削减诸侯王势力是西汉初期的基本国策。削减的方法也是循序渐进的。过于急迫的后果就是吴楚七国之乱。

第一个阶段是西汉建国之初,有七位异姓诸侯王。刘邦倾尽全力,致力于消灭这些异姓王。好在异姓诸侯王没有抱团造反,实际上很多人本来并没有造反的意图,否则西汉之初必将经历另外一场战乱。刘邦也是步步惊心地走完了削藩的过程。

刘邦所做的,其实不算是削藩。用拆藩来解释应该更加恰当一些。因为当一个诸侯王被消灭以后,刘邦并没有将其收归中央,而是拆分开,分封给刘姓宗室。比如说,韩信的楚国就被分成了楚国和荆国,分别封赏给了自己的小弟刘交和另外一位功勋宗室刘贾。

第二个阶段是汉文帝时期。这个时候的诸侯王都是刘姓宗室。而汉文帝的方法其实也算是拆藩。

贾谊在《治安策》中对此提出:“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目的还是把大的诸侯国拆成小的,并不收归中央,从而达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目的。

汉文帝也基本上依照这个思路做的,所以诸侯王虽然对汉文帝的方法有意见,但是“肥水”毕竟还是留在自家人手里,所以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第三个阶段,就是汉景帝的削藩,是实实在在的削减。汉景帝之后的汉武帝时期,削藩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也是成效最显著的阶段,这是后来的事情了。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已经升迁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向汉景帝上了一份《削藩策》,针对诸侯国,“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也就是想办法抓住诸侯王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把他们手里的郡县收归中央。汉景帝照做了,然后就是吴楚七国叛乱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的问题不是主要矛盾。汉文帝的上位,是个历史的偶然,是信任的结果,他是在刘氏皇族,吕氏家族,功勋集团中,汉文帝充分玩起来了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断的激化何方矛盾,逐步掌握中央大权。

到了汉文帝中期,对于军队的把控,汉文帝才刚刚开始插手,为啥,功勋集团实力太大啊。汉文帝只能等,等到汉文帝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匈奴来了,汉文帝只能用御驾亲征来化解。

为什么汉文帝对于藩镇做大而不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他需要借助外力,来掌控军队,这时候主要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是中央内部的问题,这是汉朝最大的问题。只到汉武帝才比较好的解决了中央内部的问题。所以汉文帝不是把问题留给儿子,而是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挑战,汉文帝很好的解决咯很多矛盾,而他的儿子政治手段和他老爸相比差的太多了。但是中央政府太强大,军队太厉害,最终汉景帝依靠雄厚的实力,解决问题。

他人说的化齐国为七国,分淮南为三都非常正确,作为推恩令的前奏,众建诸侯少其力无疑是抑制诸侯做大的努力。不妨自己思考一下,淮南王是真的自己主动饿死的么?

文帝还有一项工作是把梁怀王刘揖分封在梁国,而把刘武分封在淮阳国,正如贾谊《请封建弟子疏》里面所说。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

当然,这封奏疏是写于梁怀王坠马身死之际,导致不得不将刘武转封梁国,只能之后靠景帝把自己儿子刘馀封于淮阳来顶替。但是基本思路是一致的:让自己最亲近的子弟掌握梁和淮阳守卫关中威慑诸侯。

汉廷之所以能赢得七国之乱的胜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梁国在函谷关外顶住了反叛军的攻击。而这与文帝分封刘武于梁国,让景帝和梁王俩亲兄弟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其他诸侯王有着直接的关系。

0 阅读:54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