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800多年,被日本“偷走”,这项中华绝技在河南大叔手中复活

曦言说人间 2024-06-23 13:22:5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大家知道吗?有一项咱们中国老祖宗发明的绝技,失传了800多年,居然被日本人“偷”去,还发扬光大,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不过别急着生气,因为咱们河南有位大叔,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这门手艺给“抢”回来了!这究竟是咋回事呢?我们来看一下。

失传800年的“瓷中王者”,竟成了日本“心头好”?!

大家可能没听过“绞胎瓷”,但你一定见过它!五彩斑斓的泥巴,像麻花一样拧在一起,然后放进窑里烧,出来居然是薄如纸,声如磬的精美瓷器,听起来就很神奇。

其实“绞胎瓷”早在唐朝就出现了,那时候大唐盛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种新鲜东西层出不穷,“绞胎瓷”就是其中之一。

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泥巴,经过高温的“洗礼”,居然变成了薄如蝉翼、光彩照人的精美瓷器!更绝的是,因为每种泥巴的颜色,质地都不一样,所以烧出来的花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

到了北宋,“绞胎瓷”更是火得一塌糊涂,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都对它爱不释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不仅好看,还稀罕!那时候并没有机器生产,全靠匠人们一双手,一点一点地制作出来,非常的费时费力,所以产量自然不高,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因此那时候拥有一件“绞胎瓷”,就相当于现在拥有一辆限量版豪车,非常有面子!可惜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天下大乱,“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也在这场战火中失传了,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碎片还有几件藏品。

但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失传了800年的宝贝,居然被日本“偷走”了!这是咋回事?

原来在日本侵略时期,从咱这儿“顺”走了不少好东西,其中就有这“绞胎瓷”。一开始,也没人在意这“破泥巴”。直到一位叫小山富士夫的日本专家,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瓷窑的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绞胎瓷”的制作过程,这一下把日本人给迷住了!

日本人对“绞胎瓷”的热情瞬间高涨!他们给“绞胎瓷”起了个新名字叫“练上手”,还把研究这东西当成了一种时尚。

其中一位叫松井康成的陶艺大师,更是把“绞胎瓷”玩出了新花样。他不仅复刻了传统的“绞胎瓷”,还加入了自己的创意,设计出了各种新样式,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绞胎瓷”的魅力。

所以在日本,人们对松井康成非常崇拜,尊称他为“人间国宝”,还把“绞胎瓷”当成国粹。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绞胎瓷”,他们在大街小巷开设各种体验店、工作室,培训班,不管你是大人小孩,只要你想学,就能体验一把“绞胎瓷”的魅力。更夸张的是,有些培训班的老师,居然还是日本陶瓷界的大佬!

例如有个叫“彩泥窑”的地方,就专门教人做“绞胎瓷”,那里的头头中野拓,可是拿过不少大奖的“绞胎瓷”大师,还有一个叫“璃光会”的组织,是日本政府资助,专门研究“绞胎瓷”的组织,定期还会举办各种研讨会,据说只要加入他们,就有机会得到松井康成大师的亲自指点!

就这样,日本人硬是把“绞胎瓷”变成了自己的“文化名片”,还推广到了全世界,影响力比咱们这个“原产地”还大,好端端的中国绝技,就这样被日本“偷走” 了!不过老祖宗的东西,哪能说没就没?

痴迷陶瓷的河南大叔,偏要挑战不可能!

河南焦作一位姓柴的大叔,就憋着一口气,非要把这门手艺给“抢”回来!柴战柱从小就对泥巴感兴趣,别的小孩玩泥巴,顶多捏个小人,他倒好,整得还挺像模像样,小动物,花花草草,捏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后来人家孩子玩的是玩具汽车、变形金刚,他自己动手,用砖头块垒了个小土窑,还真别说,还挺像那么回事!

街坊邻居都笑话他,放着好好的玩具不玩,偏偏和泥巴较劲,以后怕是要去当“泥瓦匠”!可柴战柱压根不听,在他心里,早就认定了“烧窑师傅”这个梦想,谁也改变不了!

长大后柴战柱进了陶瓷厂,整天泡在车间里,比着葫芦画瓢,研究各种泥料,釉色,那股子钻研劲儿,连老师傅都自愧不如。然而后来厂子效益不好,最后倒闭了,大伙儿都劝他别一根筋了,找个安稳工作得了。

可柴战柱偏不,他觉得,人生在世,总得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哪怕再苦再累也值!

他开始去景德镇拜师学艺,而这一待就是六年,从选泥,配釉到烧制,几乎所有工序他都亲手尝试过。后来他偶然了解到绞胎瓷的辉煌历史和现状,内心深受震撼。

“老祖宗的东西,凭啥让别人抢了去?”柴战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门失传的技艺重现辉煌!

砸锅卖铁,十年烧出一窑“奇迹”!

为了复刻绞胎瓷,柴战柱可谓是豁出去了!他拿出所有积蓄,还把房子都卖了,在焦作老家建起了工作室,专门研究绞胎瓷的烧制。

可绞胎瓷,毕竟失传了800多年,哪是那么容易复刻的?光是泥料的选择和配比,就让人十分为难。各种颜色,各种产地的泥土,都要一遍遍地试,一点一点地调,稍有不慎,烧出来就成了“花泥巴”。

更别说烧制的温度,时间,火候,更是变化莫测,全凭经验和感觉。如果不是有经验或者耐心的人,根本没有办法研究成功。

那段时间,柴战柱几乎每天都泡在工作室里,吃住都在那儿,满脑子都是泥巴和火。试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在柴战柱的工作室里,总是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失败品”。

不是颜色烧花了,就是形状烧歪了,更惨的是,有时候一开窑,满窑的瓷器都裂成了碎片,那叫一个“触目惊心”!

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柴战柱不是没想过放弃。亲朋好友也劝他,别折腾了,找个安稳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不好吗?可每当看到那些残缺的绞胎瓷碎片,再想想日本把中国的绝技当做自己的文化,柴战柱心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涌动。

“老祖宗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柴战柱咬咬牙,把失败的沮丧抛在脑后,继续埋头研究。他翻阅古籍,四处拜访老艺人,甚至跑到日本去“取经”,就为了找到那失落的配方和技艺。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柴战柱在泥巴和火焰中摸爬滚打,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终于在2002年,奇迹出现了!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晨,柴战柱像往常一样打开窑门,准备迎接又一次的“打击”。但是当他看到窑里那几件流光溢彩,纹理清晰的瓷器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成了!终于成了!” 柴战柱激动得热泪盈眶,十年心血,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件绞胎瓷,仿佛捧着的是一件稀世珍宝。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洋玩意”变回“中国制造”,这才是文化自信!

柴战柱复刻绞胎瓷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纷纷涌向他的工作室,一睹这失传技艺的风采。看着那些精美绝伦的绞胎瓷,所有人都赞叹不已,这哪里是“泥巴烧的”,分明是艺术品!

更让柴战柱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绞胎瓷产生了兴趣,他们走进柴战柱的工作室,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份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柴战柱没有藏私,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选泥,如何绞胎,如何烧制。他一直觉得绞胎瓷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是他一个人的,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传承它。

如今柴战柱的工作室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绞胎瓷传习所”,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聚集在这里,学习交流,共同探索绞胎瓷的无限可能。柴战柱也带着他的绞胎瓷,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看着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洋玩意”的绞胎瓷,如今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柴战柱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感动。

谁说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了?谁说中国制造没有竞争力?柴战柱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结语

曾经风靡一时的绞胎瓷,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洗礼,甚至在被日本“偷走”的情况下,失传800年的情况下,最终在一位执着的匠人手中复活了,这其中的滋味,怕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老祖宗的东西,咱可不能丢!不论什么时候咱们都得自信点,别妄自菲薄,把老祖宗的好东西都捡起来,发扬光大!也是作为中国人应该做的!

参考资料:

中工网——2023-06-29——《让失传的绞胎瓷重现芳华》

西部文明播报——2021-07-08——《呕心沥血30载 复烧千年绞胎瓷——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柴战柱》

28 阅读:8415
评论列表
  • 2024-06-25 09:58

    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偷走了多少中国的精品文化,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