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本对曹操一心一意,为何最后却反对曹操称王称帝?

一点儿历史事 2023-10-14 20:05:19

荀彧本对曹操一心一意,为何最后却反对曹操称王称帝?

相信许多眼尖的读者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已经跳起来了。

没错,荀彧并不是在曹操称王称帝的时候才选择反抗曹操的。

曹操当年称公的时候,荀彧就已经开始反对了。

曾经要好的两人因为政治理想上的冲突如今也走到了陌路。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随着势力的增长,曹操的政治野望也逐渐变大,也到了荀彧所不能接受的地步。

1.之前的曹操

天下三分之前,作为太监孙子(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的曹操一心一意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匡扶汉室”,还天下一个太平。

此时的曹操无论是在洛阳北部尉、济南国相,还是京都议郎、典军校尉的职位上都尽职尽责,打击贪腐,不畏豪强。

当年初入官场,还只是一个洛阳北部尉(首都公安分局的局长)就敢棒杀执政太监蹇硕的叔叔,震惊朝野。

也正因为曹操不畏权贵,所以遭到了贪官污吏们的针对,官场几经周折。

后来,因为对东汉官场的痛恨与无奈,曹操甚至还称病不朝,退隐田园。

此时的曹操活脱脱地就是一个被棱角分明的“愤青”。

2.早年的荀彧

比起曹操那“开挂”般的主角人生而言,荀彧的早年生活就显得非常平淡了。

甚至单从他的早年生活来看,大家都不会明白他日后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愿意为理想而献身的人。

荀彧的年龄要比曹操小八岁,因此曹操在挥斥方遒的时候,荀彧尚未成年,因此许多事情都没赶得上。

只不过比起曹操,荀彧的身份背景要好得多。

荀彧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荀绲(gun三声)也曾担任过济南国相。

而且荀彧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他是大名鼎鼎的荀子后人。

在东汉末年那个重视门第世族的年代,荀彧的家门出身不知道要比曹操高出多少个档次。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家庭背景过强,所以荀彧后来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优先考虑家族的利益。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通过举孝廉,荀彧成功入仕为官,虽然官职很小,只是一个守宫令,但却掌管皇帝文房,可以和统治者直接接触。

这一年九月,董卓奉召进京,并废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

荀彧不堪忍受董卓暴行,选择弃官回家。

注意,这里的荀彧并不是辞官,而是直接“不告而别”。

而且临走前,荀彧还特意给比他大六岁的侄子荀攸写信,让他做家族在洛阳的“眼睛”。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荀彧虽然聪明绝顶、审时度势,但仍以家族利益为先,也没什么担当。

当然,荀家当时毕竟是响当当的大家族,年轻的荀彧有这种想法也是情理之中。

就在荀彧离开后,关东十三路诸侯因为看不惯董卓的暴行,选择揭竿而起。

而荀彧的老家颖川郡也参与其中,豫州刺史孔伷(zhou四声)更是直接加入了联军。

荀彧明白此时的颖川郡必然会成为战场,为了保全家族,他当即建议离开此地。

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但由于荀家树大根深,所以那些长辈觉得自己有恃无恐,想着别人就算来了也会联合自己,于是拒绝离开。

荀彧无奈,只好带着自己的家人北上,来到了韩馥(fu四声)的地盘。

历史证明荀彧的目光是正确的。

乱世到来后,董卓军、山贼、西凉兵以及各地军阀乱作一团,开始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颖川首当其冲成为了战场,近九成的人死于非命。

而荀彧因为离开较早,所以并未受到牵连。

但这件事情对荀彧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荀彧明白,如果自己当时态度强硬一点,家族就不会遭遇此磨难。

这也极大影响了荀彧后来的处世态度。

在曹操称公之时,荀彧就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而且在荀彧眼里,这是原则问题,而原则问题是绝对不可以妥协的。

接下来时间稍稍回溯一点。

在荀彧忙着“跑路”的时候,同时期的曹操却一步一步成长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3.努力工作的曹老板

当时的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遭到了通缉。

不过曹操却并没有因此感到气馁,反而越挫越勇,参加了袁绍的“诸侯联军”。

袁绍亲自册封曹操为“行奋武将军”(也就是代理奋武将军)。

曹操也以为可以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只可惜,曹操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

因为联军的统帅袁绍根本就虚有其表。

在袁绍的带领下,联军完全就是一把散沙,他们不仅没有想着如何讨伐董卓,反而对兼并盟友的地盘极为感兴趣。

好在南阳的袁术站了出来,虽然袁术也没什么本事,但他却积极发兵攻打董卓,并收复了首都洛阳城。

曹操见此更是心急如焚,忙找诸侯寻求出兵之策,却没有人愿意帮忙。

曹操只好选择孤军奋战。

但由于势单力孤,曹操打得很是艰难,要不是堂弟曹洪借马给他,说不定曹操早就已经埋骨沙场了。

好不容易逃回酸枣大营的曹操却看到诸侯们“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整天喝酒作乐)”,更是气不打一出来,生气的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只可惜,还是没有人愿意听取曹操的意见,曹操因此感到失望。

综上所述,从公元174年入世到公元190年对“诸侯联军”失望的这十六年光阴里,曹操一刻没有忘记过拯救国难。

而连番遭挫也让曹操明白,这些看似贤能的上流世族有多么不靠谱,只有强大自己才是真正的救国之道。

之后的曹操越来越渴望得到权力,也正因为他的大权独揽,让荀彧最终走到了他的对立面。

4.发展

董卓势力被诛灭后,诸侯联军也一哄而散,袁绍也回到了渤海郡。

曹操由于缺乏政治地盘,只好依附袁绍。

袁绍顾及与曹操的儿时感情,给了他一个东郡太守,让曹操在兖(yan三声)州得以自由发展。

当然,袁绍也并不是没有目的,袁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曹操帮自己抑制袁术。

而袁绍击败韩馥占领冀州后,也选择礼遇荀彧一家。

由于袁绍是庶出,所以他养成了好面子的习惯。

荀彧与袁绍共事一段时间后,发现袁绍这个人表里不一,平时喜欢捧宾客,看似礼贤下士,其实一到了大事上根本不听别人的意见。

而且为了彰显自己的才能,袁绍每次都要在别人的意见后发表一些“大论”。

荀彧呆了一段时间后,也明白袁绍并不是成大事的人,所以再次跑路投靠了曹操。

不过荀彧也故技重施,在袁绍这里也留了个“眼睛”。

荀彧让自己的弟弟荀谌留在了这里,自己则带着全家人选择了离开。

荀彧与曹操的相遇其实也是个意外。

两人相遇后,促膝长谈。

经过一夜交谈后,荀彧被曹操那伟大的理想和气质所折服。

荀彧被励志匡扶汉室的曹操打动,惺惺相惜之下,两人立刻走到了一起。

曹操用人不疑,给了荀彧很大的信任,荀彧深受感动,自然是全心全意报答曹操。

后来荀彧和曹操因为理想而闹翻,说实话也真不能怪曹操。

毕竟曹操此时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了,而这些土地是曹操自己亲手拼出来的,凭什么给汉献帝做嫁衣呢?

就算曹操愿意,他手下那一大堆人也绝对不会同意。

早年坎坷的生活让曹操明白东汉制度已经不符合时代特征了,所以他立志恢复秦皇汉武时期的政治制度,收回权利,加强皇权。

曹操一生也都是这么做的。

他一直都在打压豪强士族,启用寒门士人。

这也反映出了皇帝和贵族之间权力的基本矛盾。

而曹操如果称帝,必定会进一步打压士族,这也是荀彧所不能接受的。

在荀彧眼中:天下姓汉,士族阶级掌握实际权力,与皇帝共同管理天下。

曹操与汉室有功,所以也应该获得世袭的权势,成为贵族。

后来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荀彧眼中的天下理想形式。

也正是基于这种理想,荀彧才让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奉天子”也表明荀彧并不希望曹操一人大权独揽。

这一点也符合东汉的时代特征,在东汉后期,相权抗衡皇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特别是汉和帝以后,皇帝基本上都是未成年,大权掌握在士族、外戚和宦官手中。

而荀彧是士族阶级代表,自然也希望继续维持这种政治形式了。

荀彧一开始的梦想是“匡扶汉室”,后来发现理想不能实现后,他又选择“保护汉室”。

可即便如此,他的理想还是流于空幻,保持底线的荀彧最终选择和曹操决裂,并舍生取义。

后来证明荀彧也没白死,至少他死后,曹操为了纪念他,终其一生没有选择自立为帝。

荀彧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给汉朝续了八年寿命。

曹操死后,曹丕改变了曹操依法治国的策略,重新与世家大族妥协,以九品中正制取得了他们的认可,并称帝。

结语

东汉一共有十二个皇帝,但除了前三位以外,剩余的九个皇帝大多未成年继位或者混用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东汉末年的荀彧也应该早就习惯了不问世事的生活。

因此,荀彧觉得配得上“大汉忠臣”这四个大字。

只不过,荀彧忠心的是“皇帝垂拱而治,世家大族掌握实权”的政治特征。

因此,无论是“匡扶汉室”,还是“保卫汉室”,荀彧都优先保护家族利益。

而后来的曹操更希望有才能的人可以获得权力,而不是什么所谓的世家大族子弟。

因此他与荀彧也就走到了对立面。

从这个角度看,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也与荀彧极其相像。

在那个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年代,管仲最终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最大限度地恢复了统治秩序。

而之后王室还是王室,周天子还是天子,天下未变,统治秩序也得到了维护,都是管仲的功劳。

九百多年后,荀彧也辅佐曹操,建立霸业。

可此时已经不同于彼时了,世家大族共治天下的时代也不适合战争环境了,也得不到曹操的认可了。

因此,荀彧和曹操最终还是走到了对立面,友情最终崩裂。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65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