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汉文帝被功臣拥立后,为何没被架空

星洲看历史 2023-07-27 18:07:05

说到汉文帝,不由得想起所谓的文景之治,其实这都是之后的事,要是一开始刘恒在接班的时候就被权臣架空的话,也就没有后面的推恩令,更没有所谓的文景之治。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刘恒当年可是妥妥的被推举,被拥戴,有点莫名其妙就成为西汉的皇帝,那么他到底用什么样的帝王之术达到这一境界的?

因为羸弱所以成局。从本质上来说,刘恒是最不应该成为皇帝的那一位皇亲贵族,因为长期以来刘恒就被边缘化,被发配到代国这件事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然而就是因为在强势的侄子们中间相比较温和,刘恒又是最叫人放心的一位,于是被命运选中,这才成就了大汉一代君王。刘恒之所以幸运被选中,与他的长期低调行事不无关联。因为刘恒的母亲薄姬原先是前朝的宫女,出身卑微,后来被刘邦看中,生下刘恒。

这样的出身也就造就了刘恒为人谦和小心谨慎,这样的人设始终伴随着刘恒,谦和孝顺成为刘恒的标牌。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中国历史上的24孝中的为母亲尝汤药这个画境,其实就是刘恒的杰作,当然这种孝道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的抒发。

后来高祖去世后,吕氏专权,薄姬娘俩被打压,多亏朝中大臣出来担保,薄姬和刘恒这才被打发到代国,远离是非,苟且偷生。

吕氏的专权自然引来一众刘氏后人的不满,后来她死后其后裔外戚遭到清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恒被选中迎回做皇帝。

大智若愚,能将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说的大概就是汉文帝这种人。

汉高后七年,吕后致电代王刘恒:“赵王一位空缺,请代王刘恒速去补上。”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赵国比偏僻荒凉的代国富裕多了。此时的刘恒才十九岁,面对吕后扔过来的蛋糕他没有狼吞虎咽,而是迅速召开会议商议此事。

会议形成的决议是:谢绝吕后的好意,不去上任赵王。

原因无非两点——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都是在赵王的任上被吕后给害死的,刘恒不想步他们的后尘;赵国这块肥肉吕后其实是想留给他们吕家人吃的。参透这两点,刘恒立刻回复吕后:“谢太后美意,我还是想呆在苦一点的地方给国家守卫边疆。”瞧,格调起的很高,其实就是不想卷入刘氏、吕氏内斗的纠纷中以免伤及到自身。

吕后很满意,顺势就将侄子武信侯吕禄给封为了赵王。看一下刘邦的儿子们,在吕后时代,只有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幸存了下来。刘长是被吕后养大的,算个特例,而刘恒能够生存下来则完全靠的是智慧。包括他的母亲薄太后,也是因为不争不抢,及早地离开了长安那个是非之地才避免了戚夫人一样被吕后残杀的命运。

刘恒此举不仅避免了与吕氏之间产生矛盾,更是给朝中的大臣们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人能吃苦,谦让,没有什么野心。一句话,代王这人,能处。而正是因为刘恒和薄太后的不争不抢,周勃他们在诛杀了吕氏集团之后才将刘恒选立为了皇帝。

是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当刘恒入主长安的那一刻,大臣们才猛然发现,他们看错了刘恒,这位新皇帝原来是一位外表如水,但内心坚定且智慧超群的猛人——刘恒即位的当晚就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为卫将军,全面掌控了南军和北军,同时任命心腹张武为郎中令。长安城以及未央宫、长乐宫的武装力量全部被刘恒所掌控;

同时,与刘恒一同前来的代王府的五位大臣也被刘恒提拔进九卿的班子,全面掌控了核心权力;接着,刘恒又给那帮功臣们封官赏爵:周勃被拜为右丞相,赏黄金五千金,增加封邑一万户;拜陈平为左丞相,赏黄金二千金,增加封邑三千户;任命灌婴为太尉,赏黄金二千金,增加封邑三千户。另外,其他功臣根据功劳的大小也分别得到了刘恒不同程度的赏赐;

最后,刘恒又对刘氏皇族进行了安抚:刘章和刘兴居兄弟各得到了黄金一千金的赏赐,同时各增加封邑两千户;归还齐国当年被吕氏掠夺的城阳郡、琅琊郡和济南郡;归还楚国被吕氏掠夺的薛郡;封赵王刘友的儿子刘遂为赵王;改封琅琊王刘泽为燕王;

......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汉帝国迅速安定了下来。功臣派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权力,刘氏皇族的情绪也得到了安抚,刘恒得到了各方势力的共同拥护,不仅实实在在坐稳了皇位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控了长安城的武装。是的,政治的本质就是平衡。刘恒懂。

当这一切做完之后,大家对他们的新领导刘恒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这个皇帝不简单呐。

呵呵,这才只是开始。为了稳住功臣派这一实力最为雄厚的群体,汉文帝甚至自降身段以目送右丞相周勃下班的方式以示对他的尊敬。

是的,有时候适当地示弱是为了以后走得更远。实际上呢,汉文帝已经开始不断从地方上提拔一批青年才俊来为朝中补上新鲜血液。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培养核心班子。等感觉差不多了,汉文帝果断向功臣派亮剑:周勃先是被罢免了丞相,接着又被撵回了他自个的封地。为了彻底让周勃臣服,汉文帝还将周勃关了一段时间。

是的,这些功臣列侯们要是都聚在长安,那对汉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将这一群体的领头羊周勃打压下去就能迅速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同时还不损伤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就是以点带面。在这场博弈中,汉文帝收缩自如,当功臣派们的压迫感袭来时,他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心腹贾谊外放到了偏远的长沙国,暂时向周勃、灌婴他们妥协。

能屈能伸,汉文帝始终维持着与功臣派这一群体之间的平衡。

怎么说呢,有些事的度其实很不好拿捏。比如后来的汉景帝,削藩力道大了点就迅速引起了“七国之乱”。只能说,汉文帝的功夫是炉火纯青的水平。对于刘氏诸侯王的处理方案,汉文帝也是非常谨慎。一开始,他并没有兑现当年功臣派给刘章、刘兴居兄弟的承诺,封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

他先是给了这两人一些赏赐,随后又从齐国抠出了城阳郡,封刘章为城阳王,以齐国的济北郡封刘兴居为济北王。既兑现了给这两人封王的承诺,同时还削弱了齐国的综合实力。汉文帝太知道齐国的能量了。齐国有七个郡的广阔领土,而且有鱼盐之利,雄踞东方。诛吕之变时,也是齐王刘襄率先闻风而动兵临荥阳,宣示了自己问鼎的意志。对于齐王一系,不仅不能增长其实力,还要想着法打压。

汉文帝这个处理方案可谓让刘襄、刘章兄弟有苦难言。

太聪明了。

另外,汉文帝也没有听取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一力打压刘氏诸侯。因为他明白:必须得继续依靠刘氏诸侯王来制衡庞大的功臣派群体。但他也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削减了一部分诸侯王的实力:齐国被他一分为七、淮南国被一分为三、赵国被一分为二。

瞧,还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配方。而汉文帝更高明的地方在于:既将齐国这样的大国实力削弱,又没有引起刘氏诸侯王群体的集体震动。

高,实在是高。对于心腹的过分行为,汉文帝也有自己的特有“配方”——听说自己的心腹郎中令张武收受贿赂,汉文帝并没有对其进行处罚,而是给了他一笔非常丰厚的赏赐,以此来羞辱张武。此后,张武再也没敢犯过同样的错误;对于舅舅薄昭的严重违法行为,汉文帝没有走正常的司法程序,而是让一帮大臣陪他喝酒,好让舅舅识趣自行了断。在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汉文帝又派了一帮大臣去给薄昭哭丧,薄昭无奈,只能自杀。此举,汉文帝既维护了国法,又照顾了母亲薄太后的感受;

对于弟弟淮南王刘长的过分行为,汉文帝也没有过分干涉,而是等其膨胀到极限时才果断收网。既解决掉了一个骄横不法的诸侯王,还同时消灭了一个皇位的潜在威胁者。只是,这件事确实做得有点不地道。但他坐在那个位置实际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得不佩服,汉文帝这种出牌方式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所以呀,能成为“文景之治”这一盛世图景的开创者,汉文帝实至名归。功臣们之所以要立代王为天子,就是看中他相对好控制。代王确实缺乏根基,到长安时,也只一起来了6个人。

然而,汉文帝以其惊人的政治智慧,赢得了与功臣集团的博弈,最终大权独揽。被选中的“傀儡”。在诛杀诸吕后,大汉功臣们聚集一起,商议另立天子一事。确实,当时在位的少帝,本是吕氏所立,如果让他继续作天子,诛杀诸吕的功臣们当然是很危险的。

因此,群臣商议:应该在高祖后人中,择贤而立之。当时,希望最大的是齐王。论长幼,齐王当时为高祖长孙;论功劳,齐在诛吕中功劳最大。然而,多数功臣却认为:齐王的舅舅驷钧也和吕氏一样强势,如果立齐王,将来恐怕重蹈诸吕擅政的覆辙(不好控制)。随即,群臣讨论后认为,代王最合适:高祖尚存的诸子中,代王年纪最长,而且,他有仁孝宽厚之名,太后薄氏谨良,应立他为帝!

话说得漂亮,其实,核心思想就是:好控制。高祖诸子,多受吕后迫害而死;代王能逃过一劫,说明至少在吕后看来,代王好控制,没有什么危害!而仁孝宽厚的人,也显然是可以和功臣们“愉快玩耍”的。如此,商议结果为:立代王!于是,代王与功臣们的博弈,开始了!

谋定而后动。陈平、周勃派人去迎代王。此时,代国大臣,大多数建议代王不要去:这些功臣当年都是跟高皇帝打天下的,既善用兵,又多权谋,未必没有非分之想!当初,他们畏惧高祖、吕后,不敢妄为,如今,他们已诛杀诸吕,掌控京师,现在迎大王去,只怕暗藏祸心。请大王称病不去!

显然,大家都认为:代王不够那些功臣玩的,不要去找死了!然而,中尉宋昌的话,也道出了代王可胜的条件!当初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各个都想当皇帝。但刘家人当天子后,那些豪杰就不再敢争皇位了,这是天意!(功臣们敢逆天意吗?)高祖分封的子弟,地方犬牙相制,屏藩大汉!异姓之臣敢不忌惮吗?(功臣们敢无视各强大的诸侯王吗?)我大汉立国以来,废除秦朝苛政,深得人心。(功臣们敢逆人心而动吗?)吕氏擅权,费尽心机,掌控军队。然而,周勃以一节入北军,只一句“拥护刘氏者左袒”,就夺回军队,诛杀诸吕!(功臣们敢逆军心吗?)大臣们即便”欲为变“,得不到百姓支持,难道还能自行其事吗?何况,现在,长安有朱虚侯、东牟侯,外有吴、楚、淮南、琅琊、齐、代,您怕什么?

这5点,除第一点天意之说比较“玄”外(今天看来”玄“,但古代看来却是最紧要的理由),其余4点,指出了人心、军心、诸侯王对大汉的支持,以及京师内外的实力对比,也就指出了代王控制局势的基本条件!

代王听言,生了兴趣,但仍不敢立刻下定决心,遂一面让人报告太后,一面占卜。

占卜大吉,但代王仍然决心稳妥行事,先派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去看看情况。

薄昭考察后,回报:去吧!不必怀疑!于是,代王带着六人一起,前往长安,开始直接与经验丰富的功臣们开始了正面博弈。第一次博弈:成功的“下马威”去长安很重要,但进长安的姿势更重要!6个人,如果只是悄悄进长安,到了长安去找周勃或者陈平,那等于是先受制于人。因此,代王一行到高陵后,停了下来,又派宋昌先去长安“观变”。

宋昌先到渭桥后,丞相以下皆来相迎,宋昌遂回报,通知代王。如此,代王到渭桥时,群臣都在此拜遏称臣。代王入城可谓威风!此时,周勃来了一句很可能让代王威风扫地的话:请您和我到一边说几句!不知厚重少文的周勃说这个话是有意还是无意,但这句话就是是给了代王一个下马威!

不要说是天子了,就是一般的办公室领导,上任之时,手下一个老骨干马上说:“到这边来,咱们聊聊!”这都是极不礼貌的,极轻视领导权威的行为!今天周勃找你“单独聊聊”,明天陈平找你“过来聊聊”,后天灌婴找你“私下聊聊”,那代王就真成功臣们的“传声筒”了!宋昌厉声回答:如果是公事,您现在就说,如果是私事,“王者不受私”!

周勃被怼得没有脾气,便跪献天子玺符。代王回答:到代邸再议吧!于是,大家一起去了代王邸。到了代王邸,群臣劝进,代王推辞,往复再三,代王登基。这种老戏法就不赘言了。但从入长安的这一刻起,代王就表现出:我绝不是来作傀儡了!第二次博弈:被人“下马威”

很快,代王又吃了个“下马威”。既然说好要登基了,自然要移到未央宫了。于是,夏侯婴、刘兴居先去“清宫”,把吕后立的少帝等人赶出来,请代王入宫。然而,就在代王入宫途中,有宫中“谒者”居然持戟阻拦:干什么的?你们来干啥?

代王无奈,只好找周勃帮忙,周勃跑来传达命令,谒者才收兵而去!代王入宫,当夜听政。

可以说,在登基的前一刻,代王吃到了一个屈辱的“下马威”!虽然称帝,但以他现在的实力,连宫内的武装都掌握不了!第三次博弈:交易

入宫当夜,文帝十分忙碌。当夜,文帝做出了两件大事。以宋昌镇抚南北军,以张武领郎中令。让“自己人”掌握长安内外的军队,是第一紧要的事情!对“诛吕事件”做出官方评价:是诸吕要乱我大汉,诸位大臣诛杀诸吕,“皆伏其辜”!这道命令,是给参与诛吕的群臣吃下了定心丸。周勃急着要找文帝“单独聊聊”,不只是要给“下马威”,还真的是有事要确定。

当年,吕后要破坏高祖立下的“白马之盟”,立吕氏为王,陈平、周勃等人是支持了的。后来,诛杀诸吕,又是大家一起密谋行事!诛吕之事不明确定性,功臣们是不安心的。显然,文帝理政当夜,要处理这两件事情,是与功臣们完成了一次交易:我给你们的事情定性,你把军权给我!

只不过,文帝处理得非常巧妙。他在行殿中,先安排宋昌等人掌握了军权,然后再到前殿发布了“定性”的指示。如此,没有根基的文帝与群臣完成了公平交易,掌握了长安军队,稳定了局面。

第四次博弈:驱逐周勃尽管让自己人掌握了军队,但文帝的地位依然不稳。当初,诸吕也掌握了军权,但陈平、周勃还不是“说干就干”了。其中,陈平多谋,但在军队影响力一般,周勃“厚重少文”,但军中影响力太大!文帝要同时与陈平、周勃斗法,那是自杀。因此,文帝只有“拉一个,斗一个”。事实证明,陈平似乎再次站在了文帝的一边。论功行赏时,陈平表示:周勃功劳第一,应该作右丞相!他愿意只作左丞相。(西汉以右为尊)

这一客客气气地谦让,实际上是将周勃调离太尉之职,使其不能名正言顺地发挥军中影响力。其后,文帝、陈平开始一唱一和,给周勃施加压力。原本,文帝非常忌惮周勃,每次见面都毕恭毕敬,甚至在周勃离开后,依然保持恭敬地目送。然而,渐渐,文帝对周勃强势起来。突然有一天,文帝、陈平,开始给周勃“上课”了。

文帝问周勃:丞相呀,我们一年判多少案件呀?周勃一介武夫,懵逼,答不上。文帝又文:每年的钱粮出入多少呀?周勃继续懵逼,并用其肢体语言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汗流浃背。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答:这些问题,去问廷尉、治粟内史。文帝又问:那丞相是干什么吃的?陈平答:丞相上调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大家各司其职!文帝称善!下来后,周勃感谢陈平,陈平却笑说:您居其位,不知其任吗?轻轻一句,挑明了一个事实:陈平已经和天子站到一起了,陈平也认为你周勃不是一个称职的丞相!正此时,有人善意提醒:您威望太高,很危险呀!

于是,周勃请辞了···把周勃调离太尉之职,让他作右丞相的是文帝、陈平,如今,仅仅“月余”,就质疑人家不配作丞相···由此,文帝驱逐了心腹大患,陈平“独相”,各取所需!彻底摆脱功臣集团的威胁尽管暂时安定了局面,但大汉的功臣集团聚集长安,确实让文帝睡不着。

老阴谋家陈平在时,文帝不敢动。然而,陈平到底只“独相”一年,很快就去世了。此时,文帝开始了他的大计划:让聚集于长安的功臣及其子弟,迁到封地上去!如此,就可以让所谓的功臣集团,散成一盘散沙。于是,陈平去世后,文帝又把周勃请了回来,再让人家独相。上一次,周勃只当了月余,这次,周勃当了十余月。

随即,文帝客客气气找到周勃:我让列侯就国,还有许多人还没有去的。要不丞相您亲自带头?于是,周勃再次免相,带头就国了。此后,功臣及“二代”们,纷纷散开到各封国去了。如此,功臣集团,由聚在长安,随时会爆的“一团火”,散成了显示文帝“皇恩浩荡”的满漫天星”。文帝,赢得了与功臣集团的这场博弈!文帝以仁孝闻名。然而,论及手腕,他似乎还在其父汉高祖之上。他没有屠戮功臣,相反,他看起来一直优待功臣。然而,轻描淡写间,无声无息中,文帝即实现集权!

这才是高手!其实刘恒被推举为汉惠帝的接班人,最为根本的就是他没有任何政治背景,薄姬出身宫女自不用说,而刘姓后裔中刘恒的存在感非常羸弱。

话说这陈平和周勃是刘邦的旧臣,在围剿吕氏的行动中居功甚伟。其实他们看中的就是刘恒的毫无根基,这样就可以架空这位汉文帝。

然而周勃他们千算万算,没有看出这刘恒并非井底之蛙,更不是善良之辈,因为很快他们就领教了刘恒的连环套路,悔恨终生。

帝王之术后人仰望,有人总结刘恒之所以能够逆袭成局,是因为有着帝王之术,最为推崇的就是这位与权臣们的心理较量。

比如一般皇帝的劝进程序是三请三让,当然这只是一种套路,或者是走程序,而刘恒却把这样游戏做的极具巅峰意境,这位是五进五让,这才勉为其难。

比如刘恒在进京途中不敢贸然行动,先是派自己的舅舅前往探路,快到长安的时候又故意在高陵滞留,派心腹再次探路。

其实所有的这些只不过是反映出刘恒的谨小慎微,与所谓的帝王之术关联不大,毕竟只有活着一切才皆有可能。

从根本上来说,帝王之术就是妥妥的阳谋,比如之后的推恩令,尽管大家心知肚明,又说不出口,不得不从,这才是神来之笔。

在我看来,刘恒的帝王之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一是恩威并重巩固皇权,二是分化瓦解诸侯国的势力,三是重视民生和思想文化建设。

在对待像周勃这样的有功之臣的问题上,刘恒用阳谋来排除异己。当时规定诸侯归自己的封地,很多人不愿意离开京城,这给长安的经济压力很大。

于是刘恒便找来周勃诉苦,直接提出叫周勃给大家做个表率。周勃也不傻,知道这是刘恒给自己台阶下,于是便马上辞去丞相职务,回封地养老去了。

在刘恒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割裂刘襄的封地齐国可谓是巅峰之作。对于诸侯国的日益强盛,刘恒非常忌惮,再加上刘襄在剿灭吕后余党功绩最大,于是便成为刘恒的打压目标。

从本质上来说,刘襄才是最适合继位的人,然而因为这位比较嚣张,不受朝臣们待见,所以才接回刘恒来当皇帝。

刘恒回来后,刘襄自然要交出兵权,然而尽管只是这样,刘恒始终认为刘襄是自己的心腹之患,先是打发这位回到自己的封地养老,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分割齐国的属地。

而这样的节奏显而易见与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也算是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刘恒在民生建设方面也是可圈可点,比如他的恢复汉家地位,谨防外戚干政方面。在大力兴修水利减省税负方面都有所作为。

刘恒不仅倡导勤俭节约社会风尚,并且身体力行,在崇尚孝道的问题上更是亲自为薄氏尝试汤药,从而开创孝道的巅峰之作。

1 阅读:1448
评论列表
  • 2023-07-28 07:40

    汉文帝当了皇帝后,齐国系的刘淝、刘章先后被排挤死掉。齐国也实际上被强行分成独立的三国,汉景帝时七国之乱齐国这个诸侯之王没有参加是实在没有实力,毕竟早就被强行分裂了

    蝴蝶 回复: dtstoo
    齐国就是在汉文帝时期被分成三国的,后来虽然还有齐国之名但是只是名义上!分裂之前的齐国有70多城,实力是七国之乱最强的吴国和楚国两国总和。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是名副其实的诸侯王!
    dtstoo 回复:
    刘淝是刘邦的大儿子,早死了!文帝继位后恢复齐国的封地,还准许刘襄自设丞相!只是刘襄死的莫名其妙,年纪轻轻的暴毙了,当然他那个很有本事的弟弟城阳王刘章没多久也莫名其妙的暴毙了,另外一个弟弟济北王刘兴居则在最后造反了!
  • 2023-08-07 01:51

    陈平周勃看中刘恒就是因为刘恒没有强势的外戚!刘恒性格温和,治理代国井井有条!要是选刘章做皇帝!估计陈平周勃都不得善终!要是扶持刘盈的儿子做皇帝,将来皇帝长大了!估计陈平周勃会被夷三族!陈平周勃也不敢篡位!毕竟刘姓王都在长大成势了!况且忠于刘邦的汉功臣老将很多!他两敢篡位,估计结局和董卓差不多!高祖去世前就安排几个儿子到各地封王各自发展势力!用于制衡丰沛集团!所以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可惜他那个最像他的儿子刘如意被害死了!假如刘如意不死!结局还不知道是什么!

  • 2023-07-28 10:03

    阴谋论又来了,那些大臣本来就没有要挟皇帝的意思,个个大臣本身都资历深厚,谁会服谁?而且刘家子弟各地封王,实力摆在那里,哪个大臣敢胡来?[笑着哭]

  • 2023-08-17 10:18

    第一手段高明,第二当时诸侯王非常强大,第三当时功臣没有想造反。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