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太空歌剧过后?中国观众,为什么也不待见“废土”

令狐伯光 2024-06-19 22:01:14

文|令狐伯光

前几天写了关于《疯狂的麦克斯5》的文章,这部电影不仅仅在中国票房扑了,在全世界票房也不行。上映第二周票房缩水70%,还把单日票房冠军拱手让给《加菲猫家族》,《加菲猫家族》收获5150万美国本土票房和1.51亿全球票房,成本才6000万元。

《狂暴女神》全球票房目前为1.14亿元,考虑到其制作成本高达1.68亿元,很明显扑惨了。

上一篇文章也分析过为什么这电影票房不行的原因,其实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你会发现“纯废土”电影其实很稀少,大多数电影都是类型杂糅,比如《生化危机》《艾利之书》《我是传奇》都是废土+丧尸片,那个《移动迷宫》也类似。

而《机器人总动员》是机器爱情电影,《遗落战境》则是废土+打外星人。

反正废土这个概念好像很出名,当然它在游戏领域确实表现更优秀些,比如大作《辐射》《最后的生还者》(也是打怪),再到《尼尔机械纪元》等等。但电影就只有《疯狂的麦克斯》这个代表,哪怕倍受好评的第四部,全球票房也才接近3.8亿美元。

相比之下,这个赛博朋克在中国要火爆得多(这几年电影不大行),哪怕是中国观众吐槽的太空歌剧,你看《沙丘》两部每部也有好几亿对吧,在世界更是不用提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中国观众为什么不待见“废土”呢?

《辐射》《疯狂的麦克斯》?到底什么叫做“废土”

这个废土的背影通常就是世界在末日过后,通常设定是生化危机,星球碰撞,核战争等等。但通常认为这个概念是和基督教的“末日审判”,以及二战时美国对日本投下了核弹巨大毁灭,还有和苏联险些发生核战争这个大背景。

1988年,EA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废土》游戏,虽然不能说完全绑定。但废土基本和核战争过后世界末日绑定了,同时最成功的废土电影《疯狂的麦克斯》也是这个背景。

(还有废土鼻祖科幻小说《莱博维茨赞歌》也是一样的)

我个人的理解看来,废土的魅力可以定义为两种。

一是濒死生命的绝唱与狂欢,在名为末日的坟墓下不顾一切的狂欢与享乐以及狩猎,对未来不再期盼,对明日不再抱有任何信任,疯狂成了安定剂,绝望成了杯中酒,在没有明天的今日站在昨日的坟墓上痛饮最后一把。

二是曙光的追随者,手握旧世界的遗物和照片,看着那些已经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美好修修补补的陪着一批又一批不同的人横跨末日的蛮荒,虽然依然有无法散去的阴霾和绝望,但这些追随者都在相信明日会有阳光刺破这灰暗的世界。

这样的凝聚力促使人们在旧世界的遗骸上建立起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聚居地,这些同时缝合了旧世与新生的产物正期待着一场不知是否能实现的来生。

在绝唱与重建两者完全相反的冲击下,废土这个概念才有了与众不同的亮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文精神的探讨不再只是后启示录风格中的代名词,毕竟后启示录是存在断代概念的,陌生与无法解读的莽荒是主旨。

但在废土上这并非是主基调,人性的理念可以是一种黑色幽默,一种确确实实的精神,或者成为一种工具一种病态,因为废土是一个在名为衰退与新生的沼泽中挣扎的活死人。

它具有秩序的同时又不一定具备道德,具备道德的时候又不一定具备正义,废土的主基调是矛盾,是一种冲突,追寻新生是种活法,在末日里狂欢也是种活法,这样的冲突累积起来便成就了废土这个名字

废土文化还有一个很有魅力的要素:废土的时代似乎是停滞的,遥远的过去因为过于遥远而变成了文化上的抽象符号,不带有丝毫功利性。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时间尽头观望的机会,现实中与我们肌肤相触的文明成为一种遥远的景观,类似于西湖西畔远山薄雾里的蜃楼,只有眼前的废墟提醒我们,时间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流淌过。

远视视角下,人类的功利性和残忍因距离的遥远昭然若现。

废土的时间是停滞的,它没有未来,历史不再是车轮而成为无数风滚草,人们甚至没有一个杂乱无章的未来。它也没有过去,文化的景观成为虚妄的回忆,“我们曾经拥有”的已化为土灰。这不是当即的失去,人类尚且拥有重振辉煌的野望。

继太空歌剧后?为什么中国观众好像也get不到“废土”

全世界比较出名的废土就是俄式废土和美式废土,斯拉夫人因为亲身经历过毁灭(卫国战争、切尔诺贝利),所以他们的废土制品往往带着现实主义的冷峻和绝望,而美国人本土从未被入侵过,所以他们虽然搞废土但带着美国特有的天真乐观和一种观赏奇观的猎奇心态。

至于其原因,大概是我们喜欢的(为了方便表达而简称为“沉默废土”)和他们喜欢的(称为“张扬废土”),是废土的不同侧面(成因也不同)……

同样是解构,沉默的一侧解构的是“历史”,是把本来千丝万缕、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历史,静止地提取而出,将理性的、功利的东西筛去,给人以“因静止而无限的时间”让人慢慢沉淀、品味那“已经不在眼前的世界”的余韵。

以及一切都走向结束、那种临终关怀的安定。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其实是第三人称的,是旁观者,是站在矛盾之外的“注视”,而不是代入。

沉默的废土,美就美在它的静止和无限的追思,因为深厚与沧桑而产生的关怀与情感。

而张扬的一侧,我感觉他们更像是把自己“代入”进去了,他们侧重于“解构这个反而迫害、框限着人类本性的社会世界”,他们的喜爱是一种“自由”,一种“不再由文化拘束的自由”,某种意义上我其实觉得这和“废土带来的文化缅怀情感”是并不一致的……

话虽如此,我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并不怎么看好,因为释放的人性终究会包括一些功利性的特征。要是这么说的话,“释放本性”的地方可不一定是废土,换个别的架空世界同样有可能实现。

中国没有废土,一则是当初虽然有核威慑但是很快解决了,至少不像苏联和美国人修得到处都是地堡。而中国的末日和最悲惨的无疑就是改朝换代那种情况,这种背景古代就是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末,宋末,无末,明末那种情况。

至于清末和民国其实也没有太多废土土壤(科学不行),这个到抗日战争又在抗击侵略。那种废墟的冷峻和所谓的美感,包括苏联核事故那种都是没有的,所以中国在抗日战争背景能衍生出谍战,战争片,政治片,经济片,家族变迁等等题材,但绝对没有科幻和废土的土壤。

这一次,《疯狂的麦克斯5》确实有点可惜了

说到底,中国没有废土的土壤,对于废土自然也不怎么get到了。这个问题就像太空歌剧一样,中国近代科学崛起和欧美那种历史脉络不同,他们能在太空骑士牛仔到处浪,中国观众就觉得太过虚假。

最后再说说《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导演米勒最早的规划是一个新三部曲的跨媒体作品,今年的《狂暴女神》是第一部,打算做成动画;第二部做成游戏,引出麦克斯;前几年的狂暴之路其实是新三部曲的最终章。

最早开始设计的狂暴女神请到了参与EVA的日本动画团队,现在还能找到当时设计的女主原画。但因为911之后汇率的影响,项目流产,后续计划全部被打乱,之后又因为气候问题项目再次难产。

没错,项目重启以后几年因为澳洲降雨过于充沛原本的拍摄地变成了绿洲,团队不得不整个迁移到其他地方拍摄。经历多年磨难之后《狂暴之路》率先完成,作为最终章,它的场景和各类动作设计也是三部曲中最宏大和充满想象力的。

之后作为三部曲衔接的游戏也顺利发售。今年的狂暴女神可能会让一些观众失望,作为新三部曲的引子,狂暴女神的场面和动作戏在设计上就是比狂暴之路要缩减的,而且女主在这一部里还没有成长为最后的女战神,气场上要比塞隆矮一头。

现在《疯狂的麦克斯5》票房暴死,剩下的作品还是会顺利发售的,就像废土作品一样。你感觉它好像就那样,但它作为一种亚文化还是一直在持续。

这个就像太空歌剧一样,中国观众提到都是如何如何不行,但它全世界范围还是很火。

国内科幻目前最大问题还是除了刘慈欣,不但发展出流行全世界的自己的“太空歌剧”,也没有发展出像“废土”这样的概念,更不用提人家还有赛博朋克,时间穿越,机甲等等概念,任重而道远啊!

1 阅读:30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