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搜一周观察:地域对立和传谣-辟谣模式仍是流量密码

新媒科技评论 2024-01-08 18:13:33

这几天,因为“南方小土豆”引发的地域对立而愤怒激辩的人,可能被欺骗了感情。

这个在哈尔滨的寒潮中被硬造出来的梗,被解释为宠溺之意。尽管南方人不会自称“小土豆”,北方人也不会认为它是个好听的词,但个别自媒体造梗的情况很常见,人们都不会太在意。

但在微博热搜推送#南方小土豆 刻板印象#的词条后,不少网友算是被恶心到了。3天之内,“南方小土豆”上了8次热搜,斩获5亿流量,只留下一群被设置了议题和情绪的网民。

这周(2023年12月29日-2024年1月5日)的热搜观察,我们将重点剖析“南方小土豆”的热搜轨迹,以及微博编辑如何巧妙延续话题热度,撩拨更多愤怒的人加入撕扯的——是的,愤怒即流量。

去年11月17日,中央网信办“网络戾气整治”专项活动中,“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以及“编造网络黑话、恶意造梗”都被列入整治事项。“南方小土豆”恰恰擦了这两项的边。

但因为微博纯熟的编辑手法,“南方小土豆”这样的擦边梗应该不会招致严管。长期以来,微博热搜对中国网络监管的理解与规避,远在其他平台之上。

除了“南方小土豆”,微博热搜上周在“床癌”,“一家8口常住豪华酒店”、“海南主持人被停职”等词条的操作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平台一条不寻常的路:

既吃干榨净话题的热度,有梗做大,无梗造梗,又潇洒游走于平台安全和亿级流量之间。

1

烤熟一枚南方小土豆

上周7天内,微博共推送3275条热搜,其中无主持人的热搜话题占1/5,经我们筛选发现,明显存在社会不良导向、不实信息扩散的问题热搜44条。此前几周被压缩的暖新闻热搜大幅回升,高达12%,为2个月来最高。

在前几周的观察中,我们多次提及暖新闻热搜的比例问题。从目前来看,微博编辑部重拾这个正能量板块,对平台生态的改善至关重要。还有在就业、收入、健康等话题的词条设置上,都比前几周更加中性,部分还注重正向引导,如#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明快的女孩#、#不要在负面情绪沉静太久#等。

最遗憾的,还是“南方小土豆”的系列热搜。这个绰号尚未大火之前,微博就首先挑起区域与性别对立,在事态发酵之后,再删掉原话题、换词条以延续热度。为讨论“小土豆”,微博3天推了8条热搜,收获近5亿流量。

“小土豆”系列中最早登上热搜的词条,名为#南方小土豆刻板印象#,时间是1月3日。有大V批评“南方小土豆”的昵称已经被刻板印象化,赋予了娇妻文学等陈旧审美,弱化女性。令人不适。该词条是单条高热微博,被微博编辑人工干预推上热搜。由于导向明显,跟贴的戾气越来越重,20多分钟就冲到第4名。

到该日11时15分, 该词条热度骤然下跌。又过15分钟后,相对中性的词条#南方小土豆#上榜,但人们的撕骂则接续上条热搜。从两张趋势图可以看出,微博对设置此类热门话题已是轻车熟路。

下午2点08分,微博再推单条高热微博#小土豆文学#,博文截图均来自对抖音上对刻板印象演绎的段子视频,承接“刻板印象”话题。这显示微博编辑在挂榜偏中性的词条#南方小土豆#后,好像仍舍不得更具争议性的“刻板印象”。

一个小时后,我们发现热搜#南方小土豆 刻板印象#已被微博删除。但由其搅起来的南北和性别对立仍在蔓延。不断有网友批评微博强行制造对立,造的这个梗太轻浮无聊。

还有网友认为,跟其他平台比,微博在地域对立上喜欢没事找事。

可能是认为热度还不够。1月4日,#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合适吗#再上热搜,并由媒体发起投票。结果显示,仅有16%的网友介意这个称呼。一些网友继续批评为何要搞这个热搜。

最后,中新网看不下去了,发评论称不能因为“南方小土豆”的梗,挫伤哈尔滨旅游的诚意。

微博热搜这一路“烤土豆”的操作,不但收获流量,更引得央媒下场,不仅贡献一个新热搜继续推高声浪,更为微博编辑部的议题设置洗了白。从此以后,“南方小土豆”不再是社交媒体的刻意煽惑,而是被央媒认定的社会舆论动态。对此表示不解的网友并不明白,他们跟帖的平台,才是这场原本不应该发生的争论的策动者。

从流量视角看,“南方小土豆”是社交媒体平台编辑最喜欢的那种“擦边”热搜——从设置动机到操作手法,步步都犯了监管的律条,但因为不涉及底线议题,又不介入恶性突发事件,因此没有极端风险。吃相不雅,却一本万利。

2

哪里有对立,哪里就有流量

在上周,微博热搜中类似“南方小土豆”这样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性别、阶层)对立的问题热搜有28条,在全部问题热搜中占比63.6%。

上文“南方小土豆”系列热搜的时间轴,剖析了在微博编辑的妙手下,一个本来无伤大雅的称呼,是如何被发掘出了地域黑和性别对立的流量价值。近年来,因为地域黑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在刻意制造对立博流量时,更倾向于鼓吹性别敌视。

上周,微博热搜上#什么时候结婚证成打人证了#、#女子疑未给20万分手费被男友砸死#等热度都不小。劝退中国年轻人结婚生育,微博热搜一直很努力。

其中,#什么时候结婚证成打人证# 在设置词条时非常巧妙,一目了然地撩了网民的怒火,收获流量2.2亿。

可是我们追溯事实发现,“结婚证成打人证”只是家暴男口头的一句话,并非既定事实,更不像一些网友认为的那样,中国法律默认“结婚证成打人证”。

原词条#外卖小哥制止男子家暴被推搡#就很客观。先不说将该家暴男口出的狂言做梗,是否符合新闻伦理。把“结婚证成打人证”上热搜,则很容易将谴责一个家暴男的丑态,转移到诋毁中国司法现状上,抹杀中国近年来在打击家暴方面的努力。

悲愤,尤其是对国家现实的不满,固然可以博取流量。但尊重事实,不渲染煽惑,才是平台更应该遵循的规则。

在上周,符合中央网信办对“网络戾气”中“煽动极端情绪(刻意渲染消极负面、焦虑怨愤情绪)”的热搜,有10条,占所有问题热搜的22.7%。在此前7周,这个比例高达40%以上。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进步。

此前几周我们提到过,微博热搜除了援引新闻事件外,对纯话题的热门词条也颇为依赖。因为新闻大事件可遇不可求,而微博热搜要维持流量和用户粘性,不得不大量制造话题。因此,话题的发掘,词条的色彩至关重要。

偏极端、消极和负面的词条往往更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和参与欲,但会给平台塑造阴暗偏狭的话题依赖。期望微博热搜的最新势头能继续保持。

在上周,微博热搜的纯话题词条中,最被诟病的,是#床癌#。1月5日,#床癌#登上热搜第一,上榜近6小时,阅读量超过7000万,但很快招致批评。至1月7日,微博上已搜索不到该热搜。

中国是个癌症大国。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表数据称,中国每年确诊新的癌症病人高达406万。用“祸国殃民”来形容癌症,一点都不过分。将“癌”口水化、娱乐化、年轻化,看似戏说,却不折不扣伤害了被癌伤害的患者和家庭,也消解了公众对于癌症问题应有的重视。

那么,这个“床癌”从何而来呢?检索发现,去年12月30日,微博账号“泉州校园”上了一条热搜#床癌在福建大学生中迅速传播#。

“泉州校园”又是什么来头呢?它是新浪微博的官方账号。

可能,在微博眼中,中国年轻人都是赖床一代吧。至于不赖床的人,前些天也有一条热搜等着他们。

这条被网友斥责“没人性”的热搜,现在被禁止显示,是微博主动纠偏,还是被有关部门责令删除,我们无从得知。只是想再一次请求微博:放过中国年轻人吧。

3

当谣言成为一门生意

随着监管趋紧,微博热搜上赤裸裸的谣言也在不断减少。上周,借社会热点恶意诋毁、造谣攻击,传播误导性信息的问题热搜有6条,占总问题热搜的13.6%。这6条中,传播量最大的有3条。

“一家8口长住酒店”的话题,快手网红夫妇称不再买房,带全家住日价千元的酒店已一年之久。够吸睛吧,所以这个话题上了4次热搜,总流量超3亿。

该话题刚开始预热时,就被网友指出摆拍痕迹严重,并且这家人的选择明显违反常理,必定有诈。但微博编辑并不介意,仍沿袭“传谣-质疑-辟谣”的套路,推了4条热搜。直到造谣者主动坦白。

这条热搜能火,主要因为在房地产持续下行之际,凡是唱衰房价的言论都能获取一片喝彩,即使以造谣的方式。微博虽然参与传谣,但最后也辟了谣呀,一条完美的闭环金光闪闪。

第二条也走的是先传谣后辟谣的老路。去年12月18日,新浪系微博账号“头条新闻”主持话题#湿发睡觉 致癌#,挂榜5个小时,最高登热搜榜第二。

12月31日,梨视频主持话题#经常湿头发睡觉致癌是假的#,话题正文提到“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现湿发致癌的谣言”。面对这个迟到两周的辟谣,新浪各账号都选择隐身。

以科普的面目造谣传谣,比一般谣言更能制造焦虑和恐慌。近年来,微博上经常有科普信息上热搜。这些热搜是否需要经过一定的核实和专业确证呢?建议微博官方出台一个长效机制。

第三条谣言,传播范围超出微博平台。1月5日上午10点半左右,某媒体原创、主持话题#电台主持人发表争议言论后涨粉700多万#。其实,在该主持人被停职后,涨粉约100万,被夸大成700万,显系谣言。

很可能是微博编辑发现了这个问题,一个多小时后,词条被修改为#电台主持人发表争议言论后涨粉至800多万#。但此时,错误词条已经登上热搜,谣言向其他平台蔓延。而在其他主要平台的热搜榜上,都不见此事。

关于该主持人发表争议言论,官方已作定性和处理。对日本地震,国家外交部也明确表态。而微博热搜在此敏感关口,推出该词条以迎合一小部分网民的极端情绪,不但不智,更是一种危险的“擦边”。

当群体情绪越来越极端化之后,微博网友开始斥责该电视台与日本有勾连,还有人辱骂央视屁股坐歪,更有人鼓动大家举报涉事主播的电视台长。

在这些粗暴极端的乱象中,谁质疑谁就会遭到围攻和谩骂。也许这些网民本来就有认知和情绪问题,但微博热搜汇聚极端情绪大力拱火,也是不争的事实。

需要警惕的是,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及国际局势,涉外议题的舆论导向需要各社交平台更加重视,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时刻注意和官方保持一致、避免造成不当影响。当极端情绪开始攻击官方,这种有毒的流量必须得到遏制。

0 阅读:22

新媒科技评论

简介:聊聊互联网,不贩卖焦虑,也不制造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