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巨头海尔智家的核心竞争优势

文和先生 2024-05-31 20:07:13

在新能源车出现之前,家电行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格力、美的、海尔是家电行业的佼佼者,在各自的产品领域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比如空调选格力,冰箱洗衣机选海尔,其他家电选美的。以我自己的配置为例,冰箱、洗衣机、燃气热水器是海尔的,空调买的格力,三台挂式、一台立式,微波炉、烤箱之类的是美的牌子,净水器、净化器是小米的,电视是乐视的。

随着家电行业增长趋缓,各大厂商分别进入对方的产品领域。空调老大的位置由格力变成了美的,同样,格力和美的也有冰箱和洗衣机产品在卖。每家企业都按照全屋家电的范围,生产和销售产品。只要一家有,另外两家也会有。家电三巨头非常相似,几乎看不出来差距。把所有的财务指标(具体指标详见:财务分析表)进行对比,区别并不很明显,没有出现某家企业明显优于另外两家企业的情况。

核心能力

之前我们说过,对于任何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能造出新产品;另一个是营销,把产品卖出去。不同的行业,侧重点不一样。比如消费品行业,生产起来很简单,那重点就在于营销。比如可乐、薯片、茅台酒,很容易生产,但是品牌、渠道等营销能力是很难替代的竞争力。对于制造业,根本能力是生产,谁能生产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谁就能获得市场。但家电行业稍微有点区别,因为我们常见的产品,比如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已经很长时间没出现革命性的产品了。这个时候,谁的成本更低,谁的渠道更广,谁就更具有竞争力。

我在之前美的集团的文章中分析过,家电三巨头基本上都没有核心技术,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还是来自于国外或者合资企业。这一点,海尔年报中明确地写了出来,如下图所示。另外两家没写,不过情况也差不多。从这方面讲,海尔管理层还是诚实本分的。成本上,差距也不大,没有明显拉开差距。虽然格力集团在净利率上占优势,但那是压低人工成本的结果,并不能构成持久的竞争力。三家企业中,格力的人均薪酬最低,但董事长的薪酬格力却是最高。

战略布局

战略上,除了前面说的全品类策略,家电行业都在谋求出海。在产能过剩和内卷激烈的情况下,开拓海外市场是不二之选。这一次,美的集团和海尔集团走在的前面,格力电器落后了,格力的海外业务一直没有起色。通过收并购,海尔和美的让自己的海外业务占比逐渐提高。目前,海尔的业务占比为52%,超过了境内业务;美的的海外业务占比为40%,比重也不低。海外业务占比高,可以降低风险,在国内地产形势不佳的情况下,有效地支撑业绩增长。但是海外业务的毛利普遍低于国内业务,看起来美的和海尔仍然是在以低价换市场,而没有像国内市场一样赢得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体上,我认为出海是正确的战略。一个企业要不断成长,就要不断接受挑战。出海其实是一种挑战,即使暂时没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有益。

管理层

诚实本分的管理层,是我认为海尔具有的独特优点。张瑞敏的大名,几乎是国内产品好质量的代名词。如果有一天国内有家电产品质量大奖,我建议命名为“张瑞敏奖”。海尔之后的管理层,延续了张瑞敏的风格,低调务实、诚实本分。看年报也能感觉到,海尔的数据很清晰,说话很实在,比如上面说的自己的核心零部件就是来自于外部第三方。而格力的年报很官僚,内容少且自吹自擂;美的的年报又太花哨,总是星辰大海和各种没用的奖项。

海尔的管理层薪酬是最少的,董事长薪酬为六百多万,仅是美的和格力董事长的一半。但海尔的人均薪酬却是最高的,说明海尔内部员工的收入差距没有美的和格力高。相反,格力的管理层工资很高,但员工平均薪酬却最低,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海尔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但我搜集了很多资料,没有发现这个最后的集体是谁。目前,我猜测应该是国资、员工共同控制。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内部收入差距小的原因。

除了收入差距不大,海尔管理层更好的一点是副总裁职位有一半是技术出身,这对于制造企业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虽然海尔的董事长也跟美的和格力一样,都是营销出身,但从管理层占比看海尔是更重视技术的。

结论

如果是我要投资,应该会三家企业都买一些,因为他们确实差距不大。美的和海尔的比例会高一些,因为他们的海外业务占比更高,管理层也更优异。

2 阅读:83

文和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