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有望突破中国传统机器人产业瓶颈

机器人讲堂开课了 2024-06-19 18:53:53

中国人形机器人站在传统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肩膀上,正结出绚烂的果实,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产品特性,也正在反哺传统机器人产业不断进步,控制器、传感器等硬件降本明显并应用于传统机器人,大语言模型、图像扩散模型等人工智能模型技术也开始在国产工业机器人上出现。

▍既往问题与解决

中国传统机器人产业链大而不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中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

(1)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创新能力弱

中国传统机器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例如在上游环节,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如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机等,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机器人成本结构中比重较大的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数控系统等早期都严重依赖进口。

这种进口依赖不仅增加了整机成本,还限制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导致中国产品性价比相对较差。最终导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品早期在性能、精度等方面难以与国外竞争对手相媲美,也不具备显著成本优势。

(2)市场需求与产业生态成熟度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市场份额问题

在中游环节,工业机器人的本体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占领,如发那科、安川、库卡、ABB等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超过60%。这限制了国内品牌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在下游环节,众多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集中在系统集成领域,虽然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系统集成能力,但这种能力在转化为产业链优势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竞争激烈,议价能力弱,利润空间不大。

系统集成的意义在于根据具体用户的需求,将模块组成可应用的生产系统,但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将这一能力转化为产业链优势方面还有待加强,系统集成能力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链优势,缺乏有效的产业创新平台,使得行业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3)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不足,产业创新平台发展滞后

我国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类型专利占比较高,而发明类型专利占比较低,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强度不足,核心零部件专利拥有量薄弱。从专利申请人来看,高校、科研机构占专利申请的相当比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这说明将专利转化为产品还存在一定距离。在机器人领域,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专利布局,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存在障碍。这不利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平台的建立。由于专利布局不足,一些关键的共性技术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削弱了行业内企业建立创新平台的积极性。

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中国机器人产业过度依赖进口技术,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氛围和体系。这使得在建立行业共性创新平台及工具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和原创性而且研发创新平台及工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研发支持。同时,中国机器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创新平台及工具的研发需求。产业创新平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在中国机器人行业中,这类平台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可能与行业内的创新氛围、政策支持以及资源整合能力有关。政府在传统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支持力度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投入。

(4)产业集中度不高,面临国内外竞争压力抵抗力不足

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技术正处于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机器人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压力,产业生态尚未完全成熟,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合力。

而且由于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集中度不高,虽然部分机器人品牌如新松、新时达、拓斯达等专利保有量较多,但链主能力较弱,其他企业的专利难以形成规模,这使得企业在建立行业共性创新平台及工具时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支撑,不利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也不利于开展全球化竞争。

▍积累中的红利

为了推动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创新发展,近10年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了技术研发、加大了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了技术标准和专利布局以及完善市场需求和产业生态等方面的工作,一批愿意做事的科研工作者在更宽松的创新创业支持环境下开始能够有所作为,所以在人形机器人这个新产品上,中国机器人产业多年工作的成果正在体现。

(1)积累形成先发优势,技术代差进一步缩小

基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布局和积累,中国企业持续积累人形机器人的全栈核心技术,国产逐步在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环节形成了有梯队有竞争力的公司,各环节的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这体现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朝着一体化、轻量化发展后,国内企业能够快速制造出成品,宇树、本末等企业在一体化关节的性价比上更是领先,中国也是全球为数不多能生产出运动性能优异人形机器人成品的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已经占据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的先发优势,入场就拿到了一副比新能源汽车更好的牌。例如优必选科技等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专利布局上居于全球第一梯队,相关技术的创新基础较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正在逐渐增强。

(2)人才储备与研发实力与国外持平

2015年起,中国机器人相关学科成熟度逐渐提升,核心算法和产业研究人才大幅提升,人工智能研究世界第二,STEM高端人才数量等于发达国家总和,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团队基本都来自头部高校,这使得产业内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推出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例如,乐聚机器人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多由来自哈工大计算机、机械、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组成,清华系、浙大系、华科系表现都非常抢眼,展现了强大的研发实力,技术创新与突破迭代非常迅猛,3-6个月能有一代产品,而且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基础相较传统工业机器人团队更加明显。

除了创新创业人才,产业人才优势也非常明显。机器人产业链上,机器人设计、系统集成、销售代理、本地合作、工业机器人租赁、工业机器人培训等第三方服务都基本有公司形成成熟运行体系,产业上下游形成完整的链条,各个环节之间能够顺畅对接,而且产业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研发人员、管理人才等基本都能快速找到。

(3)量产先行,供应链与量产能力持续加强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供应链、量产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旺盛。制造业是中国的最大优势之一,以轮式人形机器人为例,中国的一些公司如松灵机器人、睿尔曼机器人,制造出来双臂轮式人形机器人成本仅需谷歌单臂轮式机器人的约1/10,企业能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这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肢体等关键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例如傅利叶智能、大连EX机器人等公司已经宣布量产,产业内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宇树等企业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抵御外部冲击。

(4)市场接受度提高,场景落地与应用优势凸显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的场景落地方面也有显著优势,能够迅速将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例如在人形机器人之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接纳度不断提升,这种机器人的训练场地,在机器换人的认知以及落地应用上都有着较好的基础条件,智能化和数字化表现优异,未来有着较大转化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市场潜力,帮助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工业、特种场景、物流配送、养老助残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呈上升趋势,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5)集群化明显,社会合力形成

与此同时,由于随着国家级政策出台,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人形机器人产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产业集聚区或产业集群,产生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人工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形成了聚集区,集群内企业之间能合作紧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借助平台型会议、展览,能够快速实现技术的交流与融合,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环境公平等都有高校以及企业提前研究布局,人形机器人社会文化氛围逐渐出现。

同时,机器人产业已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包括互联网企业、新能源车企、专门的机器人公司等更加重视科技的星辰大海,这些企业通过投融资等方式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循环造血能力出现,社会合力初步形成。

1 阅读:797

机器人讲堂开课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