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还血管“畅通无阻”

天逸健见 2024-06-13 05:39:28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众多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可导致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发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发表在《柳叶刀》刊登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接近20亿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仅中国就有2.7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2亿人有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持续进行的过程,初期无任何临床症状,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当血管壁上沉积着的“小斑块”逐渐增多、增大、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使血流被中断,会诱发严重疾病。

1、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2、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卒中(中风)、短暂性脑缺血;

3、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

4、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

5、发生在下肢:则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早期的可以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症状严重时也可以经外科手术(俗称“搭桥”)或介入(俗称“放支架”)方式来干预。

由于临床使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存在肝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如何攻克它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干细胞的出现为这一难题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干细胞或为改善动脉硬化提供新途径

科学家Hiroki Ohta等在行业期刊《Stem Cell Res Ther.》上发表了题为《Autologous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ministration in arteriosclerosis and potential for anti-aging applicati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动脉硬化及其抗衰老应用潜力: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临床报告。

临床研究人员筛选了78名补充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动脉硬化的患者数据,包括他们补充细胞前后的血脂分布内膜中层厚度(IMT)、心踝血管指数(CAVI)和踝臂指数(ABI)的评价数据。

78名补充间充质干细胞前后对比后发现:

·12名在干预前高密度脂蛋白值异常 (≤ 40 mg/dL) 患者,有 11 名 (91.7%) 在干预后改善;

·18例IMT值异常(≥1.1 mm)的患者,在干预后IMT值均显著减少;

·28例残余样颗粒胆固醇水平异常患者里,有24例得到改善(85.7%)

·10名临界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干细胞干预后得到改善,例如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图:之前一例56岁男性患者的颈总动脉IMT(a)和之后(b)补充间充质干细胞干预显示在干预后近4个月IMT从1.7mm减少到1.1 mm

临床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残余样颗粒胆固醇水平,调节脂质代谢,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总体而言,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的数值显著下降。

干细胞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机制

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中,阐述了干细胞用于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第一作者总结了干细胞对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4大机制:

减轻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触发因素是内皮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可增强内皮细胞分化,提高内皮细胞活力,恢复内皮功能,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过程,减少或消除斑块的堆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降低血清脂质水平

高脂血症是一个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三项动物试验表明补充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试验血清脂质水平,从而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沉积,专家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进行干细胞移植,8周后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了33%。

清除炎症细胞

在过去的十年中多项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特性及免疫调节作用。

提高斑块稳定性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小斑块的体积,但是斑块大小并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评价指标,还必须考虑斑块稳定性对破裂风险的影响。斑块破裂和随后的腔内血栓形成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

除了以上一些主要的作用机制外,大量的研究证实:干细胞还可改善和预防“三高”,调节高血糖,改善高血脂,干细胞通过分化诱导为健康的细胞,在机体发挥各种作用,维持机体状态的稳定,从而改善健康状况。

1 阅读:320
评论列表
  • 2024-06-13 10:22

    看论文总觉得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屡克难关,进医院方知还老样子该咋咋滴。

天逸健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