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六国,为何最终却留下了赵高这么个祸害?

一点儿历史事 2023-12-26 20:21:31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六国,为何最终却留下了赵高这么个祸害?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真正的赵高。

赵高这个人虽然坏,但他确确实实有几分才干。

而且赵高还算是大秦的宗室,与秦始皇在八百年前是一家人,因此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

按照大秦数百年形成的政治体系来说,一般情况下,大秦的官员是不可能独断专权的,更不可能祸乱朝政。

赵高之所以成为了“大祸害”,根本原因在于胡亥的昏庸和无能。

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赵高的才干。

1.富有才华的赵高

赵高本人有两项很能拿的出手的技能,因此得到了秦始皇的我信任。

其一、书法飘逸

由于在今天这个现代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书法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大家陶冶情操的艺术,所以大家可能不太能理解。

这里笔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要求六国百姓“书同文,行同伦”,确立一个官方书法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要想让大家都学习,那就必须拿出一个规范的字体来让大家知道啊。

因此,大秦的许多书法大家就写作了书法范本,由官方颁布,通行全国。

其中李斯写了七篇《仓颉篇》,太史胡毋敬写了七篇《博学篇》,剩下的六篇《爱历篇》,没错,就是赵高书写的。

因此,赵高在秦朝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书法大家。

除此之外,赵高还精通秦国律法。

其二、律法技艺精湛

在解释这一点之前,笔者也有必要说一下赵高的职业。

赵高是公子胡亥的律法老师,而且是由秦始皇亲自任命的。

如果赵高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被秦始皇亲自任命教导胡亥呢?

而且胡亥学的可不是什么法律皮毛,更不是懂法就行了,胡亥学习的可是法律的精髓。

赵高如果不对大秦律例有个清晰的认知,根本不能教导好胡亥。

2.秦始皇对赵高的信任

对出于同族,并且才华出众的赵高,秦始皇绝对是信任的。

按照《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秦始皇不仅钦点赵高为胡亥的老师,还亲自任命他为中车府令。

中车府令虽然品级不算太高,属于太仆的属官,但他掌管的可是乘與(天子的车驾),地地道道的天子近臣。

这个职位必须交给足够信任的人。

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屡次遭到暗杀,更是心怀多疑。

想要亲近秦始皇成为天子近臣,必须是他很信任的人。

当时赵高犯了死罪,蒙毅决定依法治罪,判处赵高死刑。

多亏了秦始皇站出来力保赵高,这才让赵高幸免于难。

虽然赵高因此受到了宫刑,但至少爵位都保住了。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秦始皇的眼中,赵高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心腹”和“能臣”。

3.相互制衡的大秦官僚系统

按照赵高本来的官位,就算他想祸害大秦,也不会有多大的作用,因为他的级别根本不够。

当时能够对大秦产生影响的人一共有三个:

其一、郎中令蒙毅

蒙毅作为郎中令,掌管着所有的宫廷侍卫,将宫廷力量牢牢地整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保卫秦始皇,还可以稳定朝政。

正是因为郎中令的极度重要性,所以赵高协助胡亥篡权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说服胡亥,担任此职位。

其二、丞相李斯

李斯作为百官之首,是大秦真真正正的“二号人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秦始皇驾崩后,赵高担心自己无法掌控全局,才选择和李斯一起密谋大业。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赵高和胡亥密谋时指出:“不与丞相谋,事恐不能成也”。

也正因为位高权重的李斯站在了胡亥和赵高这一方,他们的阴谋最终才得以成功。

其三、大将军蒙恬

蒙恬是当时大秦的我主要军事代表,与长公子扶苏率领四十万蒙家军驻守北疆,打得匈奴不敢犯边。

按照秦始皇当时的政治体制,丞相统帅百官,郎中令掌控京师,大将军驻守边疆,相互制衡,赵高甚至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而且大秦虽然统一时间只有短短十五年,但它作为秦国存续了可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就算是权力交接的真空期,大秦也可以妥善应对。

当初嬴政十三岁继位,也没见的出现什么大乱子,更何况此刻的大秦已经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因此,在秦始皇心里,他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出现这么大个乱子。

4.人算不如天算

估计秦始皇做梦也没想明白,自己当年十三岁继位都可以治理好风雨飘摇中的大秦,自己的儿子十八继位却把统一的大秦彻底断送了。

本来如果秦始皇按照大秦律例册立储君,安排好后事,是什么乱子也不会有的。

因为大秦的制衡体系非常完善,可以确保大秦实现权力平稳过渡。

但怪就怪在秦始皇与母亲赵姬关系太差(赵姬之前为了嫪毐甚至要谋反,杀掉秦始皇),导致秦始皇根本不敢册立皇后。

既然没有皇后,那就更不可能册立太子了。

毕竟如果册立太子,那么太子的母亲就算没有皇后的名分,也有皇后的实际权力。

这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于不册立太子,而秦始皇死的又很突然,这就让所有的公子都有了争夺最高权力的机会。

这样的局面也是赵高这种阴谋家最想要看到的。

PS:由于秦始皇痴迷长生,忌讳言死,所以在他生病后,也没有人敢劝他准备好身后事。

这就造成了大秦权力交接出现了巨大的漏洞,也为大秦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5.一失足成千古恨

由于秦始皇并未册立储君,所以给大秦的权力交接带来了巨大隐患,也给了赵高这种野心家最好的机会。

而按照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的线路来看,他应该是想要到九原召集百官,确定储君。

可没想到刚到平原津(今山东荣城),秦始皇就一病不起了。

此时的秦始皇依然对长生抱有幻想,所以他才安排蒙毅返回琅琊台祭祀山川,然后就率领军队继续迅游去了。

可巧合的是,蒙毅的离开也让秦始皇身边彻底没有了支持太子扶苏的人。

这真好像是上天都在帮助胡亥和赵高一样。

秦始皇去世之时,身边的主事人胡亥、赵高也好,李斯也罢,都不赞成扶苏继位。

而掌控近卫的蒙毅、驻守边疆的蒙恬都不在始皇帝身边。

由于秦始皇驾崩突然,为了防止诸位公子夺权,所以李斯也同意了赵高“秘不发丧”的做法。

这段时间简直就是赵高密谋篡权的黄金时期。

李斯的难言之隐很简单,虽然他此时作为丞相权倾朝野,看似风光无限。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按照大秦管理,大秦的朝廷在易主后往往也会经历更新换代。

更何况李斯与扶苏一脉关系本就不好。

赵高也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会以此为痛点,逼迫李斯与自己共商大业,结成同盟。

李斯为了自身权势,最终选择了妥协,与赵高和胡亥一起策动了敲响大秦丧钟的“沙丘之变”。

结语

赵高等人的谋划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死的突然。

而蒙毅当时正好外出,始皇帝身边没有扶苏一派的人,这也给了赵高绝佳的机会。

而始皇帝之所以没有诛杀赵高,最大的原因还是他在世的时候,赵高确实没有什么威胁。

而且赵高才能也比较突出,更是秦始皇身边不可多得的人才。

作为人才,秦始皇自然只有重用,哪来的诛杀的道理。

退一万步讲,此时大秦的制度已经成熟,是可以杜绝一切野心家从中作梗的,十三岁便继位的秦始皇对此也有信心。

这位刚愎自用的帝王估计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新任的手下会在自己死后接连选择背叛自己。

当然,或许痴迷秦始皇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死。

综上所述,未册立储君且突然驾崩的秦始皇给了赵高最好的谋反机会,让赵高成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 阅读:789
评论列表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