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憋屈”的国家:明明有24公里的海岸线,却没有出海自由

小丁说商业 2024-06-21 12:00:27

在欧洲的一隅,有一个国家虽然拥有24公里的海岸线,却长期陷入"出海难"的尴尬境地。这个国家就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

说到波黑,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提起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相信许多人都有所耳闻。

这个饱经战火洗礼的巴尔干小国,不仅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憋屈"故事。

说它"憋屈",是因为尽管波黑与蔚蓝的亚得里亚海紧紧相邻,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原因,

它至今无法自由地通过海岸线与世界各地交流贸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波黑与亚得里亚海的渊源

波黑,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内陆国家,与亚得里亚海有着不解之缘。

乍一看,波黑似乎与大海毫无瓜葛,但历史的车轮碾过这片土地,留下了令人唏嘘的痕迹。

早在古罗马时期,波黑就是达尔马提亚行省的一部分,与亚得里亚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波黑沿海地区是繁荣的贸易中心,许多商船在这里停靠,从事各种交易活动。

随着时代变迁,波黑的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铁蹄践踏了这片土地,波黑沦为他们的瓦塞尔国长达400年之久。

在这期间,奥斯曼人对波黑的影响深远,不仅在文化、宗教等方面留下了烙印,更改变了波黑的地缘政治格局。

19世纪末,奥匈帝国取代奥斯曼帝国成为波黑的新宗主国。他们在波黑沿海地区修建了铁路和公路,试图将这里打造成通往亚得里亚海的重要门户。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让波黑的海岸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1991年,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波黑获得了独立,但它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领土却受到了邻国克罗地亚的挤压。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波黑虽然是内陆国,但仍然享有24公里的海岸线。这看似不长的海岸线,却足以让波黑获得通往国际海域的出海通道。

现实是残酷的。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了波黑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权益,但波黑实际控制的海岸线仅有20公里左右,而且还不连续。

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便在这短短20公里的海岸线上,波黑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港口。唯一勉强称得上港口的纽姆普小镇,设施落后,水深不足,难以满足现代航运的需求。

这种尴尬的局面,与波黑复杂的地理位置有着直接关系。波黑狭长的领土,被克罗地亚的两个飞地杜布罗夫尼克和情节所分割。

这两个飞地像两把利剑,将波黑的出海通道斩断。

波黑想要从纽姆普出海,必须穿越克罗地亚的领土,而这需要经过复杂的边境检查和通关手续。这无疑给波黑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不便。

更令波黑头疼的是,克罗地亚一直在波黑海岸线附近"玩花样"。2007年,克罗地亚宣布要在距离纽姆普不到10公里的地方修建一座跨海大桥,以连接其南北两个飞地。

这个名为佩列沙茨的大桥,无疑会进一步限制波黑出海的自由。

二、克罗地亚的"断头"之举

克罗地亚修建佩列沙茨大桥的举动,无异于在波黑的出海通道上架起了一把"断头台"。

这座全长2.4公里、主跨径达285米的跨海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波黑通往亚得里亚海的道路上。

大桥建成后,将连接克罗地亚的两个飞地,从而实现克罗地亚领土的完整。然而,对于波黑来说,这座大桥的建设无疑是雪上加霜。

佩列沙茨大桥的设计高度为55米,这意味着桥下的通航高度仅有35米左右。

根据国际航运标准,一般商船的桅杆高度在40米以上,大型货轮更是超过60米。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旦大桥建成,大多数商船将无法通过桥下水域,进出波黑的纽姆普港。

换句话说,佩列沙茨大桥将成为波黑出海通道上的一道"闸门",克罗地亚可以通过控制大桥,轻松切断波黑与外界的海上联系。

克罗地亚为何要修建这样一座"断头桥"呢?表面上看,大桥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克罗地亚国内的交通,连接南北两个飞地。

但实际上,这座大桥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

有分析指出,克罗地亚借助大桥建设,试图进一步巩固其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战略地位,同时削弱波黑等内陆国家的出海能力,从而扩大自身的海上利益。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克罗地亚就曾提出修建佩列沙茨大桥的设想。

但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限制,这一计划一直未能付诸实施。直到2017年,克罗地亚才正式启动了大桥建设,并计划在2022年完工通车。令人吃惊的是,克罗地亚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征求过波黑的意见,更没有考虑过大桥建设可能对波黑出海自由造成的影响。

克罗地亚的做法,引发了波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波黑政府多次向克罗地亚提出交涉,要求克罗地亚停止大桥建设,或者提高桥下通航高度,以保障波黑的出海权。

克罗地亚对此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地推进大桥建设。欧盟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曾敦促克罗地亚重新考虑大桥设计,但收效甚微。

佩列沙茨大桥建设引发的波克争端,并非孤例。事实上,克罗地亚在亚得里亚海沿岸还修建了多个造成"断头"效应的基础设施,例如2005年建成的冰淇淋跨海大桥和情节海滨高速公路。

这些项目虽然改善了克罗地亚的交通条件,但却无一例外地给波黑的出海通道设置了障碍。

有学者指出,克罗地亚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一系列"断头"之举,反映了其在海洋权益问题上的强势立场。

作为前南斯拉夫第二大加盟共和国,克罗地亚在历史上就享有广泛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港,海洋经济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克罗地亚在谋求本国海洋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难免会损害波黑等内陆国的出海权益。

三、波黑争取出海自由的努力

面对克罗地亚的"断头"之举,波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行动,通过外交、法律等多种渠道,争取自身的出海权益。

这场波黑与克罗地亚之间的"出海之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

波黑的第一个"出海"武器,就是外交。自2007年克罗地亚提出修建佩列沙茨大桥的计划以来,波黑政府就通过各种外交渠道,向克罗地亚表达自己的关切和不满。

波黑外交官们像"说客"一样,辗转于萨格勒布和布鲁塞尔之间,试图说服克罗地亚放弃大桥建设,或者至少修改设计方案,提高桥下通航高度。

克罗地亚方面对波黑的外交攻势无动于衷,佩列沙茨大桥的建设如期推进。

眼看外交努力无果,波黑祭出了法律的"杀手锏"。

2017年,波黑政府正式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克罗地亚修建佩列沙茨大桥侵犯了波黑的出海权。

在起诉书中,波黑详细列举了大桥建设对其航运和贸易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要求法院判令克罗地亚停止大桥建设,赔偿波黑的经济损失。

这场跨国诉讼,堪称波黑争取出海自由的一次"豪赌"。

作为原告,波黑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克罗地亚的大桥建设确实侵犯了波黑的合法权益。

这对于一个经济实力有限、缺乏海事法律专业人才的内陆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更何况,国际法院对跨国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争端向来十分谨慎,很少做出有利于原告的判决。

尽管如此,波黑还是在国际法庭上奋力一搏。波黑聘请了一支由国际知名海洋法专家组成的律师团,为诉讼案提供法律支持。

他们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航运规则等方面入手,论证克罗地亚修建佩列沙茨大桥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

同时,波黑还邀请了航运公司、港口管理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出庭作证,陈述大桥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损失。

克罗地亚也没有袖手旁观。作为被告,克罗地亚在法庭上极力为大桥建设辩护,称大桥的设计完全符合国际标准,不会对波黑的航运造成实质性影响。

克罗地亚还反唇相讥,指责波黑试图借助诉讼,干涉克罗地亚的内政,侵犯克罗地亚的主权。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在漫长的庭审过程中,波黑的诉讼也遭遇了不少波折。

由于案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海洋法问题,国际法院数次延期开庭,审理进度一度陷入停滞。

资金短缺也是波黑面临的一大挑战。据估算,这场跨国诉讼的律师费和其他开支,可能高达数百万欧元,对于经济困难的波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尽管道路艰难,但波黑争取出海自由的决心从未动摇。除了外交交涉和法律诉讼,波黑还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打造自身的海运能力。

波黑政府计划在纽姆普港进行改扩建,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与此同时,波黑还加大了对航运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投身海运事业。

种种迹象表明,波黑正在全方位发力,力图打破克罗地亚在亚得里亚海的"断头"封锁。

结语

波黑与克罗地亚之间的"出海之争",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巴尔干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折射出内陆国家争取出海权的艰难历程。

对波黑而言,通往大海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终有一天,波黑人民定能实现自由出海的梦想。

这场"憋屈"的出海史,或许还将在未来许多年继续上演。

但无论结局如何,波黑争取出海自由的努力,都值得我们为之喝彩、为之动容。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再次翻开地图,会发现一条崭新的航道,连接波黑与亚得里亚海,见证这个巴尔干小国不屈的意志和无尽的希望。

0 阅读:319

小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