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下岗潮来了,这2种行业或将成为失业重灾区,你是否在其中

小丁说商业 2024-06-26 19:10:39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几何时,煤矿工人和制造业工人是最抢手的职业,收入高,地位也高。

但如今,在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的冲击下,这两大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失业危机。

机器人在工厂车间越来越多地取代工人,煤炭需求持续走低导致煤矿大面积关停。失业的阴霾笼罩在众多从业者头上。

这股"寒流"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工人恐被机器人替代

在广州的一家电子产品组装厂里,一排排机器人正在流水线上娴熟地工作着。

它们灵活的"手臂"快速地拾取零件、组装、焊接,一气呵成。整个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影。

这个画面,恐怕会让许多制造业工人倍感压力——机器人正在取代他们的饭碗。

"机器换人"并非危言耸听。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有多达8亿个工作岗位可能被自动化所取代,其中制造业首当其冲。

制造业之所以容易被机器人取代,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制造业的许多工序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标准化。以手机组装为例,装配、焊接等环节动作单一,容易被机器人模仿。

这就如同工厂里的"螺丝钉",一个个零件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被组装成整机。这种工作,机器人胜任起来并不难。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变得愈发聪明。

过去,机器人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重复某些动作。

但现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让机器人拥有了"眼睛"和"大脑",能够感知周围环境,自主地识别物体、规划路径,甚至学习新的操作技能。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机器人不仅能取代流水线上的"工人",还开始向技术工种发起挑战。

去年,国内某家电巨头就部署了5G自动驾驶叉车和AGV小车,实现了仓储、物流的"无人化";还有企业利用视觉检测算法,让机器人精准识别产品缺陷,部分取代了质检工人。

可以预见,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机器人将变得更"聪明"、更"智能",解放的不仅仅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还有更多需要识别、判断、规划的脑力劳动。

制造业面临的"机器换人"风险恐怕会越来越大。

尽管"失业"令人恐慌,但科技进步的趋势不可阻挡。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构想过一个"被机器人统治"的世界。

在他笔下,机器人变得无所不能,人类则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

当然,现实不会如科幻小说般美好,被替代的工人往往需要面对生计难以为继的窘境。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机器换人"带来的冲击?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是德国。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近年来大力推行"工业4.0",积极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

但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用机器取代工人,而是实施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工人掌握编程、操作、维修机器人的技能,实现"人机协作"。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面对制造业的自动化浪潮,工人要主动学习新技能,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政府则要创造更多适应产业升级的就业机会。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智能制造的未来有立足之地。

二、清洁能源崛起,煤炭行业衰落导致大量矿工失业

在内蒙古的一个小煤矿镇上,王大宝正愁眉不展地端坐在家中。曾经,他在煤矿里当矿工,收入不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可不久前,煤矿因亏损严重而关闭,大宝和众多工友一起失业了。镇上的其他煤矿也大多关停,找工作成了难题。

大宝的遭遇,是众多煤炭行业从业者的缩影。据統計,2023年煤炭行业裁员超过50万人。

一些煤炭大省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以山西为例,全省90%的煤矿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估计超过10万煤矿工人面临失业。

煤炭行业为何会陷入如此"寒冬"?根本原因在于清洁能源的崛起,导致煤炭需求不断走低。

过去,煤炭被视为工业的"粮食",火力发电、钢铁冶炼等众多行业都离不开它。

但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猛增,不断蚕食煤电的市场份额。以风电为例,

2013-2023年十年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从4637万千瓦猛增至3.28亿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7%。

与此同时,随着环保政策日益趋严,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也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煤炭需求持续萎缩。

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左右,煤炭需求将进入"平台期",大量煤矿将面临减产、停产的命运。

在"黑色能源"江河日下的同时,"绿色能源"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光伏、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488万千瓦和4790万千瓦,同比分别增长13.9%和18.9%。

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而煤炭消费比重则将下降到51%。

种种数据表明,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大潮下,煤炭行业正在加速衰落,而清洁能源正在迅速崛起。

这固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煤炭行业从业者带来失业的阵痛。

那么,面对这场能源变革带来的冲击,众多煤矿工人如何才能转型就业、拥抱新生活?答案也许可以从德国的"鲁尔区奇迹"中找到启示。

鲁尔区曾是德国最大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盛极一时。

但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煤矿资源枯竭、能源结构调整等原因,当地煤炭和钢铁行业逐渐衰落,大量工人失业。

为了帮助这些工人转型,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创造环保产业就业岗位、发放再就业补贴等。

同时还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煤城"最终蜕变为"绿城"。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被改造成展览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吸引着无数游客。

不少老矿工成功转型,在新兴服务业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结语

变革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的浪潮下,传统制造业和煤炭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机器人在工厂里越来越多地取代工人,煤炭需求不断萎缩导致煤矿大面积关停。失业,似乎成了笼罩在众多从业者头上的一片阴霾。

但危机,也孕育着转机。

正如德国"鲁尔区奇迹"所展示的那样,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下,煤矿工人是可以成功转型,在新兴领域大展拳脚的。

关键在于,我们要主动迎接变革,用智慧去化解阵痛。

0 阅读:18

小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