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天才琦善:他本可将鸦片战争损失降至最低,但功亏一篑

人物图书馆 2022-10-19 21:44:25

少年时候我们的偶像往往是林则徐,他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不屈的代表,很难不令人敬佩,但当我了解鸦片战争始末细节之后,才懂得琦善的伟大。

琦善几乎可以说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位中国人。

他理性、包容,尽最大努力去维持局面,可惜失败了。

我们看待近代史不能抱着怨妇心态,以哭闹为主,觉得我们好苦好冤,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观察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在本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确认一点的是:

鸦片战争清朝有没有可能取胜?

答:不可能。

这其实无需讨论,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鸦片战争停停打打,拖了两年,清政府惨败。

既然打不过,那么对清政府来说,最优解就是和解。

因为一旦战败,谈判就没有什么筹码了,损失更大,所以,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主和派才是拥有真理的一方。

理论上主战派是勇士,主和派是懦夫。

但实际真的如此吗?

主战派是当时的主旋律,而主和派统一被按上卖国的骂名,所以主和派不是懦夫,敢于站出来说自己主和,这在当时是需要有巨大勇气的。

林则徐认为清朝必赢理由有几点:

1、外国人衣服太紧,屈伸不方便,影响战斗。

2、外国人吃肉,必须喝茶叶通便,只要清政府禁止茶叶出口,可致外国人死命。

3、民心可用。

4、虎门炮台已经翻新一遍,虎门口亦用大铁链封锁起来。

道光皇帝崇尚节俭,这个翻修炮台的钱,他可没掏一分,花的是当地商人的捐款。

道光帝的原则就是,要钱没有,打仗你去打。

琦善在跟洋人交涉的时候,仔细调查了英国的装备,英国的大炮战船令其大受震撼:

英国的火焰船(蒸汽船),内外具有风轮,中设火池,火乘风起,烟气上熏,轮盘即激水自转,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琦善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实力,认为我方没有胜算:

1、林则徐安装的大铁链,大船一撞就会断,不顶用。

2、英国舰船吨位普遍是中国舰船的2-8倍,倘攻英国舰船的下层,英国船只在出水位处也有炮台,可以回击。

3、要让水性好的勇士去凿船底,英国水兵“能于深五六丈处,持械投入海中,逾时则入跳跃登舟,直至巅顶,是意在抵御也”。

4、假如纵火烧船,英船每艘相聚数里,并不首尾相连,火攻也没办法。

总之基本上清朝打海战的方法,还是中世纪那一套,面对十九世纪的现代海军,不顶用了。

不仅战术不行,战略也被动,琦善对此心知肚明:

即使中国某处打赢了,英国可以转而进攻他处,英国在沿海长江肆意横行,我方总有薄弱点被攻破。

清政府想赢得这场战争,必须处处胜,时时胜利,怎么可能呢?

本来已经没有必要,但这里还略微提下二者装备差距。

中国鸟枪1-2分钟一发,且因冶铁基础差,导致弹道随机,容易炸膛,士兵平时都不敢实弹训练,且因发射的时候,火药星子会溅出来,必须闭眼扭头。

装备差,还得闭眼瞎开火,能命中属实是奇迹

中国的炮铁质劣,炮膛坑坑洼洼,容易炸膛,打几发就得停下来冷却。这些炮很多还是明朝留下来的,勉强蒸洗备用。

英国枪炮更不用说,当时用车床制造机械技术已经成熟,重量清,精度高。

中英武器有二三百年的差距。

琦善在知己知彼之后,做了什么呢?

鸦片战争其实是乙方打甲方的关系。

与日本狼子野心不同,英国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想要通商。

其实通商和传教在当时,对中国非但没有坏处,还有好处,这是清朝与世界接轨的好机会。

但在清政府眼中,通商可能是外国人想当海盗吧?

传教恐怕是黄巾、白莲教之流。

清政府像个小媳妇一样,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恐惧,自闭是因为自卑,自卑导致自大。

道光帝心眼小,琦善小心翼翼地跟外国打交道,事无巨细都报告给朝廷。

英军想北上面见皇帝商谈,所以英军到了1840年7月,英军抵达大沽。

双方开始交涉。

英军的翻译官按照中国官场翻译中文,文中出现了这么一句:“求讨皇帝昭雪申冤”。

所以清廷将一场战争,看做是老外来找我们大清皇帝伸冤了。

而英国要求主要有几项:

1、割让一岛居住,或开放通商口岸让英国人住。

2、赔偿虎门销烟的烟钱,广州行商还欠款。

3、以后中英平等相待。

4、关税必须明确。

5、英国人犯法英国人自己审理(治外法权)。

道光帝回复是:你们有冤屈,我们一定查明惩办,虎门销烟导致你们受了冤枉,你先回广州,我已经派钦差大臣去处理了。

这是明面上的官话,但道光帝悄悄告诉琦善,这些要求除了伸冤之外大部分拒绝:

割让是不可能的!

加通商口岸更不可能,一个广州还不够么?

至于虎门销烟,鸦片是违禁品,已经销毁,你们既然已经事前乖乖交了鸦片,事后就不应该来要索赔。

广州行商欠你钱,你找他要去,找我要干嘛?

至于的治外法权,巴不得你自己审理,我才懒得管。

道光帝自以为聪明,每一条如何反驳,都跟琦善交代清楚了。

琦善跟英国人交涉,变得异常困难,最后琦善打起太极说:

你们如果恭顺,等到钦差大臣查办后,如果贵国祈求通商,大清恩准也不一定。

您只要掉头南返广州,听凭钦差办理,虽然烟不值钱,但我们肯定让您对贵国王有交代,你们也能沉冤昭雪,到时候结局必然有利于两国商贾兵民,您回国必定颜面增光,成为贵国王能事之臣。

英军司令懿律手握重兵,千里迢迢赶到大沽,就这么又被琦善忽悠回到广州。

听到这个消息英国外相巴麦尊差点气晕过去。

道光不得不惊叹琦善的外交能力,非常开心,为了显示皇恩,指示山东巡抚买一些牛羊菜蔬,酌量赏给英军。

英军也纷纷出船舱向岸拜谢,岸上文武官员看蛮夷如此恭敬,大感意外。

抠门皇帝道光以为高枕无忧了,马上下令让沿海各省军队撤防,“以节糜费”。

千省万省军费不能省,道光帝是典型的粗了不算细了算,因为战败赔偿的费用将让这一切节省显得像个笑话。

英军回到广州,但战争的气氛又回来了。因为浙江抢夺了20多个英国人,并且虐待了他们。

在广州,中国又对英军送信的船开了炮,懿律扬言要报复,琦善道了歉,并声称严惩。

最后,琦善释放了一名英国教书先生,这个教书先生之前在海边游泳,被民众捉拿交给林则徐邀功的,林一直关押不放人。

英国人非常感激,空气又缓和了。

就这样虽然在广州有些波折,但最后的谈判机会还是来了。

懿律的堂弟义律要求赔偿烟价2000万银元,后减到1600万,最后减到1200万。

琦善也是砍价高手,一开始说300万,后来加到400万,又加到500万元。

俩人就这么相互砍价。

义律要求赔偿军费,琦善坚决拒绝,说这是你们自找的,我们军费找谁要去?

义律说要要一个小岛来让商人卸货,琦善坚决拒绝,没有远离岸边的小岛,台湾也跟福建厦门很近,小岛等于腹地。

道光又下诏:

不准割尺寸地,不准赔分毫钱。

并且要他乘机发动主动进攻,不能示弱。

不知为何,此时的道光帝又觉得能打了,硬气了起来。

但道光帝的诏书还没到,琦善的谈判已经初具成果:

赔偿六百五元,分期五年。

义律说,不割让香港,但得开放两处通商口岸。

琦善其实也同意开放2处,但为了讲价,先说只许一处。

如果鸦片战争以这样的谈判结果结束,对中国来说就是不幸中的大幸。

但很不幸,因为道光帝的施压,琦善不得不一边准备海防,一边谈判,义律觉得清军没有谈判的诚意,谈判最终破裂。

鸦片战争最好结局的时机就这么流逝了。

这其实不能怪琦善,如果道光给他足够的授权,结局还可以更好。

仗只打了一天,就有两处失守,琦善做出让步,签订《穿鼻草约》条约如下:

(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埔一样。

(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

(3)中英官吏平等。

(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复市。

到这时候清政府已经被动了,局势正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实力不如人,就得挨打,但挨打有轻重,这个条约跟《南京条约》比依然轻很多:

《南京条约》完全割让香港岛,这里还保留收税的权力。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这里只有广州一口通商。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这里只赔600万元。

琦善苦口婆心地请求清政府批准,但被道光帝批了一顿说:

我不像你甘受夷人欺负,你还迷而不返,竟然敢违背朕的旨意,是何居心,无能之至。

琦善被革职锁拿,家产查抄。

道光帝下令对英宣战,不久虎门炮台失陷,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英勇战死。

1841年5月,广州投降。

8月攻破厦门。

10月攻陷定海,随后攻陷宁波。

1842年5月攻陷吴淞。

7月攻破镇江。

8月逼近南京。

清政府议和,接受英军的全部条款。

道光帝不是亡国之君,但头脑迂腐,只知节俭,可见节约并不能致富,甚至还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一切其实根源都在清政府的愚民政策,全体国家人民头脑集体僵化,想要头脑开放需要几代人努力。

琦善、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几代人的头脑是逐渐开放的。

议和只是一时的,假如道光全权授权琦善谈判,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只要不维新,早晚还要挨打。

琦善没有提出维新,整个这一代人都没有,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将清政府打醒了。

清朝失去了30年。

并非主战就是爱国,只有寻求当时条件下的最优解,才是真正的爱国。

人的头脑应该开放一点。

人不能活在梦里。

0 阅读:202
评论列表
  • 2022-10-21 21:56

    西方说我们的历史,新闻等追求的完全是意识宣传,而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