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要案寻踪——汪精卫参与刺杀清摄政王事件

追寻一下历史 2024-06-02 03:13:41

辛亥革命前一年,北京发生了一起震动清廷、轰动社会的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的事件。这一事件的始末,各种史书的记载不仅零碎而又简略,而且对参与这一事件的人物以及具体的时间、地点,乃至情节的叙述出入很大,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汪精卫由于也参与了这一事件,并在被捕后写了几首气势轩昂的诗,在当时颇获得了一些壮烈的美名。此后他便以此为阶梯,左右逢源,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令人侧目,蒙骗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

这一事件的始末究竟怎样呢?现根据所见的各种史料,综合记述如下。

辛亥革命前几年,孙中山、黄兴和同盟会领导的许多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不少革命党人都很失望,转而把暗杀作为一种革命的重要手段。1905年在北京前门车站谋炸出洋考察五大臣的吴樾,就留下一篇题为《暗杀时代》的文章,文章说:“夫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1905年以后,这种暗杀活动更为扩大了,黄兴在同盟会内特地组织了一个专门暗杀的部门,由女同盟会员方君瑛主持,吴玉章、黄复生、喻云纪、黎仲实、曾醒(女)共同负责。

1909年夏,一些同盟会员暗杀两江总督端方和水师提督李准没有成功,大家决定集中力量刺杀清朝最高掌权者摄政王载沣。喻云纪、黄复生根据黄兴的指示,于同年秋到北京谋划,吴玉章在日本负责准备工作。喻云纪、黄复生在北京琉璃厂开了一家守真照相馆,然后回日本东京取炸药。这时,汪精卫与陈璧君正在恋爱,后来也到北京参加刺杀摄政王。

喻云纪、黄复生在北京找到一个西瓜般大的铁罐,去一家铁工厂造了一个炸弹壳,然后把炸药装进去,造成了一个有特效的大型炸弹。黄兴也赶到北京看了地形,亲自作了部署。摄政王府在什刹海的西北,门外不远处有一条水沟,沟上有一名叫银锭桥的石桥,附近还有一个井形石坑。黄兴叫在桥上埋炸弹,在石坑里躲人,水沟安设拉火的电线,摄政王过桥时,人在石坑里一拉电线,就会立即把他炸死,而拉电线的人还可趁机逃跑。

1910年3月31日夜晚,喻云纪、黄复生、汪精卫偷偷来到桥下。他们首先把炸弹安好,然后安设电线,谁知事前目测不准确,临时才发现电线短了几尺。怎么办?不得已只得重来。正在收拾的时候,夜色中发现有人在桥边大便,只好暂时躲开。这时摄政王府门大开,有人打灯笼出来,他们只好再次躲开,炸弹被人取走了。

他们估计若是敌人取走了,一定会满城风雨,但一连几天却没有动静,认为是一般老百姓取走了,便决定由喻云纪、陈璧君回日本取炸药重来。黄兴听了汇报,大吃一惊,叫赶忙通知黄复生、汪精卫离开。然而已经晚了,通知刚发出去,第二天报上就登出了黄复生、汪精卫被捕的消息。

黄复生、汪精卫被捕后,由民政尚书肃亲王善耆亲自讯。这个善耆是第十代肃亲王,梦想清朝实行君主立宪后,自己能就任总理大臣。所以想暗中联络革命党人,于是没有办他们的死罪,而判永远监禁。汪精卫被审讯时,曾痛斥清廷侈谈立宪,表示准备为革命殉难。并在狱中写了一首激励自己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颇为脍炙人口。

但善耆对汪精卫大施软化手腕,派人在狱中为他另辟裱糊一新并配有家具的房舍,倍加优待。“复赠以图史百余帙”,并多次找汪密谈,表示倾慕。汪精卫感恩戴德,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表示忏悔。他在狱中写的《有感》一诗吟道:“忧来如病亦绵绵,一读黄书一泫然。瓜蔓已都无可摘,豆箕何苦更相煎。”在另一首题为《述怀》的长诗中则说:“平生慕慷慨,养气殊未学。哀乐过剧烈,精气潜摧剥”,谴责自己昔日的所作所为,意境情态为之一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摇摇欲坠。清廷一面起用袁世凯,以武力镇压革命;一面释放政治犯,借以麻痹革命人民。汪精卫被关押了一年零七个月后,于同年11月6日以一个变节投降的两面派被释出狱。汪精卫出狱后,立即投靠了袁世凯,组织所谓“国事共济会”,破坏革命,拥袁窃国。

——王天庆

0 阅读:11

追寻一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