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近4000例病例发现: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外乎这些药

凌翠评健康 2024-03-22 08:29:09
我们对近4000例病例发现: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外乎这些药

原创 谷晓红 于河 中医出版 2024-03-21 11:29 北京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占所有儿科呼吸道感染的10%~30%,患儿体内病原体难以被清除,增加患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疾病的风险。

本病易反复发作,甚则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功能紊乱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有关,治疗上主要使用免疫调节剂及补充营养的方法,疗效欠佳。

研究表明,中药可减少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次数并且显著改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多种临床症状。

李素卿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334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医教研工作近60年,在中医治疗儿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治疗小儿肺系病证,尤其在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方面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若喂养不当,失于调护,易致正气不足,屡感外邪,病邪久恋,缠绵难愈。

因此,本病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为正气虚弱,卫表不固,实为邪热内伏,遇感乃发。

李素卿教授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处方药物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其中寒药以苦寒清热、甘寒清养为主,包括赤芍、蜜桑白皮、蝉蜕、浙贝母、黄芩、蒲公英、地骨皮、南沙参等;温药以辛温疏散、甘温补益为主,包括防风、黄芪、炒白术、当归、蜜百部、辛夷、白芷、炒苍耳子等。

攻邪以清肺热、清胃热、疏散风邪为主,补虚以补益肺脾、调和气血为主。

流年分析结果显示,李素卿教授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核心药物为防风、黄芪、炒白术、当归、赤芍、蜜桑白皮、蝉蜕和浙贝母。

李素卿教授认为,患儿肺脾之气充沛,则肌表腠理固密,以抵御外邪,减少复感次数。以玉屏风散加归芍汤补肺健脾、益气养血。

肺脾气虚患儿常见营血不足,多面色不华、口唇淡、乏力,加当归、赤芍养血活血。

多项研究表明,应用补益肺脾法可改善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应用宣肺补脾法结合维生素AD滴丸可显著改善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儿免疫功能;益气健脾防感汤可明显提高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及疗效。

流年分析显示,近5年李素卿教授使用醋鸡内金、炒山楂、陈皮、炒莱菔子、连翘和紫苏梗等药物组合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些药物与聚类分析中药物群组1基本一致,说明清化胃肠积热治法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比例增加。

李素卿教授认为,近年来嗜食肥甘厚味的患儿逐渐增多,肥甘厚味易生积化热,积热内伏,留于肺络,感触外邪,则伏热内动,发为咳嗽。

流年变化分析可观察药物逐年变化情况,为全面系统总结名医经验和处方用药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显示,李素卿教授以补益肺气、调和气血为基本治法,同时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进行合方化裁,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核心病机为肺脾气虚,病位在肺,兼有脾胃,病性为虚实夹杂,虚在肺脾之气,实在肺胃积热,核心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或轻或重,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配药物剂量。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最常见的3个兼症为食积不化、过敏性鼻炎、咽炎,分别采用清化胃肠积热、疏散风邪、清肺利咽以治之。

此外,通过与李素卿教授访谈获得常见的加减用药规律,包括汗多加浮小麦、煅牡蛎和五味子等,下鼻甲肥大加玄参、浙贝母和生牡蛎等;长期低热加鳖甲、地骨皮等,肾虚加熟地黄、菟丝子等。

本研究仅对李素卿教授的处方思路进行分析,在治疗儿童反复呼吸 道感染中,李素卿教授重视医患交流和患儿的生活调护,嘱患儿父母合理喂养,按时服药,注意保暖等,亦是获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给大家推荐《名老中医传承学》,

(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名老中医传承学》对名老中医的传承内容提出了新的内涵,提供了传承研究的方法,创建了传承范式。该书创新性地提出名老中医全人研究的思路,强调“道术结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通过应用文献研究、循证医学、定性研究、数据挖掘、实验研究等多元定性定量混合研究方法系统挖掘名老中医的道术,构建了多元方法的传承范式和范例、平台建设等,对于中医传承事业创建了方法学范式。本书的出版将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提供系统、全面的方法学指导,帮助全国更多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推动形成名老中医群体治疗重大难治疾病的推荐方案,有利于推广重大难治病中医药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作者简介

谷晓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疫病研究院院长,兼任教育部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温病学》课程联盟理事长,教育部首批《温病学》虚拟教研室主任。被评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名中医”“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医疫病学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学术带头人。

于河,女,博士,中共党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学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常务理事;国际补充医学学会(ISCMR)会员。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师承博士后,孔光一传承室站成员。曾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主要从事运用动物实验、定性研究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温病学的研究。

END

中医出版

1 阅读:21

凌翠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