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廉颇不只有负荆请罪,晚年为何叛国?

寻壹历史 2023-12-21 00:52:54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在作战规模、杀敌人数、军事策略上都有很强的表现,被誉为“战神”,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如若后世要评选出一位战国时代的代表人物,廉颇绝对会当选年度“票王”。

廉颇单论军事能力与所取得的成就都远不及白起、王翦、李牧三人。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刎颈之交、负荆请罪,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于廉颇的经历。

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经传统戏剧《将相和》的演绎,更是被当作将相和睦的典范,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

另外,每当提起老当益壮这个词时,人们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两个人影,一个是百步穿杨的黄忠,另一个便是背着荆条的廉颇。

同时,廉颇晚年抑郁不得志的经历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遭遇相似,辛弃疾大笔一挥便写下了那句“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的传世佳句,至今仍是全国中小学生的必背知识点。

史书上的记载、戏剧中的演绎以及文人墨客的借题发挥,让廉颇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多,这让他稳居战国名人榜前列。

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晚年为何会以叛将身份客死异国?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现在让我们揭开真实的廉颇其人。

大将之路:盛气凌人的成长与挑战

廉颇,男,山西太原人,出生年月日不详。

据史书记载,廉颇第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284年,当时五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廉颇也参与其中。

赵军当中以廉颇最为勇猛,他所率领的部队一路攻入齐国,并且占领了阳晋。

班师凯旋后的廉颇也因战功卓越被授予上卿的职位,司马迁也称赞他是“赵之良将”。

廉颇第二次登场是在渑池之会上,当时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前往秦国境内的渑池商谈结盟事宜。

听到消息后的赵惠文王当场就被吓尿了,昔日竞争公司的董事长,竟然邀请自己边吃饭边洽谈合作事宜。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别人伸着脖子都吃不到,但在赵惠文王眼里,那馅饼好像是粑粑馅的,让人避之不及。

原来,秦昭襄王早在20年前就请楚国的董事长楚怀王吃过饭。

但是呢,秦昭襄王这人不讲武德,生意谈崩了,桌子一掀当场就把楚怀王给绑票了,要楚国拿地来换人。

这楚怀王哪能干呀,心想我在不济也是堂堂一国之君,不能给老祖宗丢人,打死也不同意割地。

楚地大臣们也与楚王心照不宣,不等楚怀王同意马上就立他的儿子当了楚国新王。

秦国没办法只能把他关了小黑屋,一直到死楚怀王都再没能回到楚国。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赵惠文王根本不想参加这次酒局。

廉颇和蔺相如都表示,你如果不去赴宴,就会显得赵国软弱可欺,到时候秦国会加肆无忌惮。

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同时避免给秦国任何可乘之机,赵惠文王硬着头皮去参加渑池之会。

在前往秦国的路上,廉颇率军护送赵王到达边境,赵王本就心惊胆战,内心极度想要安慰。

这时廉颇来到赵王身边表示:“这场会盟最多一个月结束,一个月后你要不回来,请你允许我立太子为王”

赵惠文王听到这句话,估计当时血都凉了一半。

和一个有绑架前科的人吃饭,不来宽心就算了,结果还一副已经开始准备丧事的架势。

赵惠文王按耐住了自己想爆粗口的冲动,回答道“准”

此番对话,可以看出廉颇并非局限于战场的一介武夫,而是拥有大局意识的将相之才,但是他直率的说话方式难免让人心生不悦,放在现在妥妥的直男一枚。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凭借着机敏和智慧,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他的表现让赵惠文王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在这次事件中功不可没。

因此,回国后赵惠文王对蔺相如进行了嘉奖,提升了他的官职,地位一度超过了廉颇。

此时,廉颇感到心中的一股火要爆了!

好你个蔺相如,渑池之会上要不是我廉颇带军在边境上给你们撑场子,你怎会凭一张嘴就全身而退?

何况你原本是一小职员,毫无业绩,怎么一回来老板就给你升职加薪,居然还成了我的上司。

廉颇之后放出话去,等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和他掰扯掰扯,问问他到底给老板灌了什么迷魂汤。

蔺相如一听,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为了避开廉颇,蔺相如尽量避免在朝堂上与廉颇碰面,连路上听到廉颇的车马声,都会立刻改道。

廉颇见堵不到蔺相如,便让自己的门客给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找茬儿。

时间久了,众人都很疑惑,难道蔺相如就这么怕廉颇吗?

蔺相如解释道:秦王与廉颇比怎样?想当年我在渑池,面对秦王的人身威胁,我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如今我会怕他廉颇?

我一再忍让,并非因为胆怯,而是为了赵国的安定。

廉颇是赵国的定邦良将。我和他需要团结一致,方能保国家平安。为大局考虑,些许颜面又何足挂齿?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令他震惊不已。他意识到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自己在蔺相如面前胸怀与格局实在太小。

为了显示自己的歉意与敬意,廉颇赤裸上身将荆条绑在上面来到蔺相如面前说到,阁下胸襟宽广,我深感敬服。之前我对你无礼之极,如今任你处置。

蔺相如见状,立刻为廉颇解开荆条,上前将其扶起并说道,将军何须如此,过去的误会就让它过去吧。

自此,两人冰释前嫌,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刎颈之交。这段故事传颂千古,也说明了真正的强者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能控制自己有所不为。

力挽危局:智慧与勇气的典范

在公元前261年,秦国为统一中原出兵伐赵。

赵国随即派廉颇领兵20多万在长平迎击秦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战争初期,廉颇经历了几场失利,他随即改变策略退守百里石长城,与秦军展开长期对峙。

长平之战中廉颇的战绩乏善可陈,但是他所采用的高筑营垒,据城固守的政策也保存了赵军主力,将战争拖入加时赛。

长达三年的对峙,秦赵两国物资补给都消耗殆尽。

赵孝成王也急于结束战争,多次催促廉颇率军出击,收复故土。

按照先前廉颇说话直率的处事方式来看,他顶撞上司的记录肯定不少。

赵孝成王与廉颇作战理念不同,便任命自己的宗族子弟,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来执掌三军。

赵括急于求成,主动出城迎击秦军,最终40万赵军全军覆没。

对于赵国而言,长平之败无疑是一场悲剧,赵国因此失去了四十万精锐部队。

而廉颇,虽然未能率领部队做战到最后,但他的固守战术却因为这场战争的结局而得到了肯定。

对于廉颇个人的前途而言,长平之战的结局并非全是遗憾,反而为他提供了展现统帅能力和战略眼光的契机。

公元前251 年,燕王派丞相粟腹为赵王祝寿。

然而,粟腹在回国后向燕王表示:长平一战,赵国的精兵良将皆被秦将白起坑杀,如今国内尽是妇孺老叟,乘此良机攻赵必胜!

于是燕王当即下令,举全国60万大军,兵分两路攻打赵国。

其中20万大军攻打赵国北方的代城,其余40万主力军直扑赵都邯郸。

赵孝成王忧心如焚,急令廉颇率领10万可用赵军,前去阻击燕军。

从纸面实力来看,赵军似乎必败无疑。

廉颇展现出了他的大将风度,他对全军将士说道,燕军虽人多势众,但其主帅傲慢轻敌,且士兵长途行军早已困顿不堪,我定将一举将其击溃。

廉颇当即派大将乐乘领军5万支援代城,让其牵制代城的20万燕军,让他们无法南下与燕国主力军会合。

廉颇则亲率8万赵军,盘踞在邯郸北部的鄗城一带,来迎击栗腹南下的40万燕军主力。

粟腹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将邯郸攻破。

然而,他却忽视了三个战略要点,注定了此次战役的败局。

首先这是赵人的亡国之战,士兵个个都是以一敌百的死士。

其次,燕国乘人之危的不义之举让赵国同仇敌忾,举国上下全民皆兵。

最后,赵国有个男人叫廉颇。

鄗城外,赵军与燕军短兵相接,历经一番激战后,燕军主帅栗腹被斩于马下。

燕军树倒猢狲散,一时间四处溃逃,被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

攻打代城的燕军很快便听到这一噩耗,将士无心再战,乐乘趁此良机主动出击,大败北路燕军并俘其主帅。

故事还在继续,廉颇乘势追击败军,一度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最后这场战争以燕王割地投降而结束。

鄗代之战后,廉颇受封为信平君。与此同时。相国平原君赵胜刚刚离世,赵王便命令廉颇暂时担任代理相国,处理国家政务。老将廉颇因此攀登到了人生的顶峰。

出逃之路:老将的愤怒与失落

公元前245年,魏国的繁阳被赵军攻破,而领兵的正是宝刀未老的廉颇。

同年,赵孝成王去世,谁来接任赵国却引发了朝堂争议。

部分大臣希望在秦国当人质的世子回国继位,而以郭开为首的大臣却公开拥护公子赵偃。

最后赵偃成功上位,史称赵悼襄王。他上任后不久便收回了廉颇的兵权,并让乐乘取代其位。

乐乘是何方神圣?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战绩。

一、赵惠文王时,秦攻阏与。廉颇、乐乘建议不救,赵奢反对,成功救援并大败秦军。

二、乐乘曾率军击败秦将王龁,也就是长平之战初期的秦军主将,可见他颇有实力。

三、上文提到的曾作为廉颇的部下,在代城阻击燕军。

廉颇作为三朝元老,实力强劲。军事上攻守兼备,政治上曾担任代理相国暂理国政,资历上乐乘曾是廉颇的下属,听从廉颇调遣。

新任赵王的决定自然引发了廉颇的不满和愤怒,一气之下索性掉转枪头率军攻打乐乘。

满头雾水的乐乘哪里是廉颇的对手,连夜买站票就跑路了。

廉颇泄完愤后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弥天大祸,赵国肯定待不下去了,于是他也跑路到魏国,寻求政治保护。

廉颇老矣:一生的遗憾与悲歌

来到魏国的廉颇,表面上受到了魏王的热情礼遇,但实际上谁会信任这个一生为赵国效力的老将呢?

在这陌生的土地上,廉颇再也没有找到展现他卓越才能的机会。

几年后,在战争中屡次失利的赵悼襄王开始思念这位昔日的王牌将领,并派使者面见廉颇。

为了展现自己宝刀未老的姿态,廉颇在使者的面前吃下了一斗米和十斤肉,并披甲跨马展示他的勇猛。

但遗憾的是,这位使者已经被廉颇的政敌郭开收买。

当使者回国后,赵王急切地问他:“廉颇状态如何?”

使者回答:“他当着我的面,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铠甲骑马演练战技。”

听到这些,赵悼襄王面露喜色,觉得廉颇仍然有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

没等他开心多久,使者接着说:“但他吃饭时,连续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望和沮丧。他意识到,廉颇已经老了,身体已经不再适合担任将领了。

于是,他决定不再启用廉颇。

后来,楚国也向廉颇抛出了橄榄枝,请他出山为楚国效力。

对于廉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机会,就像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资深职业运动员,仍然渴望在赛场上证明自己的实力。

他曾立下无数的功绩,但此刻的他,更像是在寻找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

转投楚国的廉颇充满了豪情壮志,但他在楚国仍旧没有等到展现自己才能的时刻。

廉颇不禁开始回忆起曾经在赵国充满荣誉和挑战的日子,在他即将离世的时刻,他心中充满了对赵国的思念和遗憾,这位英勇的老将最终在楚国客死他乡。

廉颇的悲剧形象让无数后人唏嘘不已。他的带兵能力之强毋庸置疑,但他那暴躁且不甘人下的性格却让他难以与同僚和睦相处。正如古人所言:“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无论在哪个时代,与人协作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与结局,还是那句话强者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能控制自己有所不为。

1 阅读:59

寻壹历史

简介:专注于推送文史类的优质文章。 旨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