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参观土生华人博物馆(PeranakanMuseum)

关中拍客 2024-06-03 11:21:11

在新加坡市中心的亚美尼亚街上,有一座土生华人博物馆,也被称为“土生文化馆”。过去,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人落户东南亚,与当地人通婚,生育出土生人,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在马来语中称“Peranakan”——

2024年4月12日下午,我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土生文化馆。这座三层小楼建于1912年,曾经是道南学校的教学楼,创办人之一的陈笃生是土生华人。1982年,道南学校搬迁至别处,这座小楼转让给政府。1997年,亚洲文明博物馆在此建立,于2003年搬迁至新加坡河口的皇后坊。

2008年4月25日,土生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亚洲文明博物馆下属的分馆。这里以土生文化为主题,分为起源、家、时尚三个部分,通过各式各样土生人使用的物品,介绍新加坡土生人的渊源、婚姻、服饰、宗教、饮食与节庆活动等。目前,这里门票为12元新币。

1.起源(Origins)

东南亚位于世界的十字路口,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地,商贾和旅客流动很频繁。从14世纪开始,来自中国、印度、中东、欧洲的人落户东南亚,经过文化适应过程,形成新的身份意识。

在欧洲殖民者的统治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土生人社区逐渐形成。他们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包括土生华人、土生印度人、土生爪夷人、土生阿拉伯人。

2.家(Home)

家是培养自我意识和归属感的地方,在家人的交谈中学习语言,在家庭的生活中接受传统习俗,通过家具和摆设反映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这里的展品大部分与土生华人有关系,反映了他们的习俗、食物、语言和信仰等。

土生华人的房子各不相同,包括甘榜的亚答屋、繁华市区的店屋、昔日的别墅和今时的组屋。他们很喜欢本地制作的柚木家具,样式、图案、材料、技艺综合了欧洲和中国的风格。将金箔贴在雕刻装饰上,被称为“金棕色家具”。

在土生华人的生活、社交、仪式的烹饪中,瓷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餐具大多画工精细,被称为“娘惹瓷”。它们是一种釉上彩瓷,可能生产于中国景德镇,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图案,以花鸟虫草为主题的设计最为流行。

这里复原展示了土生华人的长桌宴,餐具原本属于甲必丹叶亚来一家人,包括16种大小不同的碗碟和勺子,内外都绘制有蝴蝶和花卉等图案,边缘还印有家族的姓氏“叶”字。在婚礼或生日等特别的场合里,主人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出席,大家围坐于一张长方形餐桌用餐。

3.时尚(Fashion)

在博物馆的第三层,环绕一圈儿的展厅中,分别陈列着土生华人的峇迪、纺织品、珠宝首饰和服装等。这些物品的形式和装饰元素来源于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由非土生社群设计制作,采用东南亚以外的材料。

峇迪是一种染织工艺(蜡染),也可以指使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布料。用蜡作为防染材料,在布料上描绘图案,经过浸染涂上蜡的部分不会着色,去掉蜡后便会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公元13世纪,爪哇人开始用抗染方式装点布料,发展到17世纪已经成为重要的宫廷工艺。

土生华人的针线活基本都是亲手完成,比较大件的纺织品才可能交给专业人士制作。这些小巧的针线活从拖鞋到床帘,包罗万象,细致入微。这些针线活与礼仪息息相关,许多重要的仪式在家里举行,刺绣让单调的空间瞬间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过去,土生华人的婚礼进行12天,新人穿着的服饰体现不同的文化,会购买、租借或者从祖辈那里继承。这里展示了一张用珠宝和刺绣装饰的婚床,精心布置,富贵华丽。按照传统的习俗,会让小男孩在婚床上翻滚三遍,希望能够给新人带来幸福的婚姻。

公元19世纪,新加坡成为珠宝中心,欧洲人、印度人、僧伽罗人和帕西人在这里开设珠宝店。中国工匠以三维浮雕和花丝工艺著称,各种图案和元素融合其他社群的文化,经过工艺精湛的珠宝商复制、改良、重新制作的珠宝首饰更加丰富多元。20世纪初期,婚礼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活动,根据马来人“一日皇室”的概念,被视为国王和王后的新婚夫妇穿戴华丽的服饰和珠宝。同时,新娘的嫁妆一般都有珠宝首饰,成为一种将家产分配给女儿的方式。因此,大多数新娘十指戴着金戒和钻戒,双臂戴着多套手镯,显示自己家庭富足。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