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名知青:滞留北大荒41年,41年后战友来找他:接你回京

你好爆爆呀 2024-06-23 12:19:29

文字/编辑:爆爆

“知青”一词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仿佛是一个很遥远的存在,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边疆农村的“建设者”。

那些年千千万万年轻有为的知青上山下乡,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这段“有苦有泪”的日子结束,大批的知青返城,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家乡,却有一人在北大荒那片土地里,足足困了41年。

(左二:邹雪生)

2009年他被曾经的知青战友记起,才离开了这一片土地,这一个城称之为“中国最后一名返城知青”的老人,才顺利的返京。

后来老人袒露他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能回去,那么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知青战友

“等奥运会结束,我就去看你”

2008年,62岁的邹雪生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寄件人是叶明。

北京二字对于邹雪生来说,熟悉又陌生,看着叶明的名字,他陷入了沉思,等反应过来时,他眼角的泪水在不知觉中流了下来。

(左:邹雪生/右:叶明)

叶明是他曾经在27连队里,最为要好的战友,信纸中密密麻麻的文字里邹雪生只看到了“我去看望你”几字。

细细算下来,他们兄弟几人,已经有三十多年未见了,而书信也断了将近有20年。

这封信邹雪生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过往一幕幕的美好回忆,也涌上了他的脑海。

1968年,邹雪生第一次见叶明的时候,是在前往北大荒的火车上,当时所有人的脸上都还在为与父母的分别而难过时。

叶明却昂首挺胸的站在那,他没有流泪,也没有叹息,而是眼神十分坚定的望向远方,似乎期待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兵团战士!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歌声环绕在耳边,邹雪生也和叶明一样,不知不觉的唱起起来,他望向离开家的方向,心中没有了留念。

他不是不想家,而是他已经没有了家,或许北方那片土地会成为他的家吧。

在上山下乡的一年前,邹雪生的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父亲曾是一名老红军,但因为犯了一些事被带走了,母亲也因此而选择了上吊。

一夜之间,15岁的邹雪生和6岁的弟弟失去了爹娘,邹雪生什么都明白父亲可能回不来了,这个家只剩下他和弟弟了。

那一天兄弟二人抱头痛哭,弟弟不懂生死,但亲眼看着母亲吊在那,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整整半个月,每次入睡他都会半夜惊醒着喊妈妈,但他们已经没有了妈妈。

后来的一年里,兄弟二人才慢慢的走出了失去了父母的悲伤,在邹雪生决定下一步该如何走时,一纸通知书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你和你弟弟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铁力独立2团,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思想。”

被解放军叔叔送上火车时,邹雪生看着仅有1.3米的弟弟,心中很不是滋味,一边不想让自己的弟弟去,一边又担忧离了他的弟弟,该如何生活?

此后他们兄弟两人便相依为命,但命运捉弄人,这一天竟是他和弟弟分别的日子...

孤身在外的知青日子

第一次坐上火车的弟弟显得格外兴奋,当大家都在感慨何时能返家时,弟弟从这个车厢挤到另外一个车厢。

欢呼的同时,他宛如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叽叽喳喳不停的问邹雪生上山下乡的到底是去干什么?

他们现在这身装扮,是不是意味着和解放军叔叔一样,可以拿枪了。

邹雪生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去跟弟弟解释知青到底是什么,黑龙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就在两人一问一答的期间,两人共同被分到了独立2团,可就在连长指导员点名的期间,看到邹雪生身旁的弟弟时,意外发生了...

一番交流后,邹雪生才意识到,他要和弟弟分别了,指导员认为年仅7岁的孩子,本不该出现在这里。

如果让他去了,会导致很多不好的声音,对知青队伍造成不好的影响。

邹雪生的弟弟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莫名的被带下了火车,突然的兄弟分别,让两人都不知所措。

弟弟的哭喊着“哥哥救我”这一句话,是邹雪生一生的阴影,他恨自己的无能,他只能红着眼,让弟弟乖乖的在家,以后常书信。

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一次的分别竟会是“一辈子”。

到了黑龙江后,北京传回了关于父亲和弟弟的消息,父亲被开除了党、军籍,被送回了江西农村劳动改造。

而7岁的弟弟也跟着父亲,一同被送往了江西农村,这样的消息对于邹雪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个家似乎在这一刻就散了。

正式开始漫长的知青生活后,邹雪生从采石场到砖瓦厂,后又调到了玉米地除草。

黑龙江刺骨的寒风,让他短暂的放下了对家的思念,来这之前邹雪生从未想过,一个地方的冬天会如此的冷。

尽管双手戴上了棉手套,但一个又一个的冻疮,还是让他一用力就痛的难受。

而邹雪生也从未想过,在零下数十度的天气,忙碌起来竟可以出满身的大汗,也不知道冬天的一身汗,稍不注意就会要了命。

记得有一次夜里的冬天零下30度,在拖豆子的时候,他出了一身的汗。

等歇息下来,他想起身亡寝室赶时,才发现湿透的棉鞋和自己的脚冻到了一起。

每抬脚一步,那种刺痛让他至今想起来,都感到生痛,叶明和几位队友看出了邹雪生的不对劲。

迅速将他带回了室内,因为遇到过太多这种事情,他们也早已经熟能生巧。

几人用身子紧紧的抱住邹雪生的双脚,剩下的人则去打一盆热水,反反复复半小时,邹雪生的双腿才恢复了知觉。

当时连长说,如果再发现晚一点,他的双脚就废了,其实在那一刻,邹雪生就告诉自己,这事他会记一辈子。

对于邹雪生来说,这里的日子虽苦,但也让他体会到了一丝“家的温暖”。

叶明是和他共睡一张床的,所以两人的关系总是比别人要好上很多。

每次在完成任务褪去一身疲惫后,他和叶明总是喜欢搭着肩膀躺在床上,时而聊一聊家乡的时,时而打趣一下今日见的女知青。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汗水之下,北大荒从一个荒芜之地,一步步变成瓜果飘香的“富饶之地”。

八年时间里,知青的日子即将结束,越来越多的队友在这段时间返城,以往热闹拥挤的寝室,在恍惚之间变得空荡。

一直到叶明要离开的那天,邹雪生才意识到,这一别可能就是再也不见了。

送别那天,两个大男人相拥了很久,道别诗更是写尽了两人8年来的兄弟情谊。

“你什么时候回京,到时候可一定要来找我啊!”

邹雪生点了点头,但他觉得自己无法兑现诺言了,他也想像他们一样回去,但因为父亲的被送回农村老家的缘故,他这辈子可能都回不去了。

转身那一刻,邹雪生红了眼,但他不想给人看见,迅速的抹去泪珠,扬起了笑脸。

看着曾经与战友们的点点滴滴,邹雪生也生出了在这片地扎根的心,这里有苦有泪有甜,还有他们亲手打造的家园。

这一次就让他守在这里吧,只是邹雪生没有想过,这一守就是整整41年。

“最后一位返城知青”

1979年,邹雪生与当地的一名女孩结婚,并生下了一女,日子清贫但总是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为了养活妻女,他四处奔波,干过农工,做过豆腐,当过瓦匠,修过电视,打过短工,种过十亩的地。

日子很苦,但他很满足,可麻绳专挑细处断还是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承包土地的时候,碰上了洪涝,作物毁了土地也算半废,因此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妻子在他身上看不到希望,狠心的抛下了孩子,一人离开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邹雪生陷入了绝望。

但为了生存,为了女儿,他必须要撑起来,他不能跨下,后来女儿长大了,离开了这里,去了数千公里之外的广东。

又一次,邹雪生成了“孤家寡人”,而这些年他一直写信回家,弟弟和父亲都没有了任何消息。

一直到2008年,邹雪生收到叶明从北京寄来的信件,他热泪盈眶,这些说不想回京是假的,很多时候他连做梦都想着当年的战友。

只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像个数十年再见,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模样。

当叶明看到邹雪生这么多年所处的环境时,心揪的疼,不止一次懊恼自己没有再早一点联系他。

也是在这一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接邹雪生回京,无论要来回跑多少躺,他都要把这些手续全都为兄弟办好了。

2009年6月,叶明又为邹雪生寄去了一封信,告诉他已经为他办妥了北京的户口,也就意味着他能够回京了!

回去的途中,邹雪生回头望自己待了41年的地方,心中反而有一种不舍,这里很苦但也有很多温暖的瞬间。

那段日子改变了他的人生,也让他记了一生。

看着早已经大变样的北京,邹雪生感慨万分,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再回到北京,再回到家乡。

看着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站在面前时,61岁的邹雪生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时间啊,眨眼间就过了,再一次相见时曾经的少年郎,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

以后他们再也不用依靠思念来回忆曾经,常相聚成了当初27连队的默契。

参考资料:

共青团商都县委员会官方账号:中国最后一名返城知青:邹雪生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72188399956017705/?source=aweme_search

活下来的北京知青--邹雪生:黑龙江兵团九团二十七连北京知青邹雪生流落北大荒 41年

https://www.doc88.com/p-282601522647.html

0 阅读:1

你好爆爆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