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一生最难之战,爱将惨死家中噩耗不断,皇帝却骂他一事无成

温读pro 2024-06-18 10:22:06

1871年1月6日清晨,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市境内)上洋洋洒洒飘起了雪花。

城外壕沟外的清军始终蓄势待发,今天,金积堡大门打开了,出来的只有两个人。

一人头发花白,60多岁,虽然脸色起来看非常憔悴,但气度不凡,一步一步,走的沉稳从容。而另一个40多岁的男子,好似被抽干了力气,走得很慢。

两人都是被绳子捆着手出来的。

金积堡大门开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清军内部。

清军统领刘锦棠一听士兵来报:“将军,金积堡大门开了是,马化龙和他儿子马耀邦出来了。”

刘锦棠一惊,马上丢下早餐的碗筷,出门而去……

这个马化龙,到底是谁呢?

马化龙,清末陕甘回变的领袖之一,哲合忍耶的第五辈穆勒师德。

穆勒师德是伊斯兰教修道者的最高一级,他是回民心中的导引人、“总教主”、“总大阿訇”,在教内被人尊称为十三太爷,在甘肃银川一带,传说他能预知未来,还有很多灵异的事情,比如见他一面大病痊愈,甚至还能求子。

然而,这样“神”一般的人物,却是一场泼天大祸的始作俑者之一。

1862年到1873年,陕甘回军起义,简直是人间地狱。

1867年,左宗棠进军陕甘之后,看到的景象是:千里无人烟,饿殍遍野,白骨弃于野,毕生未见有如此惨烈者。

在这场乱局之中,一些风云人物趁势崛起,马化龙就是其中一支豪强,他响应云南和陕西回民起义的号召,自封为“统领宁郡两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总戎”,控制着从宁夏到灵州方圆几百里的地带。

1965年,马化龙在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意识到现在清廷的军队依旧很强大,他假意接受了清朝廷的招抚,被授予提督,还更名为马朝清。

实际上这不过是马化龙的障眼法,他依旧秘密购买武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在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

他演戏演了七八年,表面上还在和甘肃的官员你来我往好不客气,可私下支持和鼓动变乱。

金积堡是马化龙的杰作,金积堡本身坚固无比,金积堡的城墙极为坚固,最厚的地方据说有十米,最高点有13米,总长4500米,周围被渠水环绕。金积堡内驻扎着上万名回军士兵,装备着上千支洋枪,还有数量庞大的大炮,还有数不清的冷兵器。

马化龙还以金积堡为中心,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指挥回民建造了570多所堡寨,这些堡寨都和村庄结合,是马化龙心中万无一失的防御阵地。

马化龙隐藏很深,但这心机还是给左宗棠看了出来。

而当时的朝廷困于太平军、捻军和英法等外部势力,西北的确的清军集团是屡战屡败。清朝廷派遣多隆阿、杨岳斌镇压叛乱,都遭到了失败,这次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左宗棠花了漫长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调研论证。

他总结出,当时回民运动有四个中心,除了马化龙的金积堡,还有马占鳌的河州、马尕三的西宁和马文禄的肃州。

四个人表面上是没有什么相互协作的,但左宗棠看出马化龙就是他们的核心人物,而金积堡就是整个陕甘动乱的枢纽,所以,左宗棠决定集中兵力先肃清金积堡。

跟着左宗棠入陕的是2万多湘军精锐,经过招募和改编,军队规模已经扩大到了6万左右。

陕西回军退到甘肃后,全部聚集在董志塬,共有 18 大营,这是陕西回军的主力。为了对付左宗棠,在1969年2月,“十八营”的首领在萧金镇大集合,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北投金积堡的马化龙。

马化龙早就在为这场恶战做准备,他囤积了大量的军粮,加强军备。回军大量前来投靠,当时金积堡的叛军一度达到了20多万,声势浩大,气焰嚣张。

1868年11月,左宗棠将清军分为三路入甘。

第一路北路军,是湘军大将刘松山率领的,从绥德西进攻打金积堡。

第二路南军,由李耀南、吴士迈率部,从陇州、宝鸡趋秦州,主要任务是监视回军,切断他们和金积堡的联系。

第三路中路则由左宗棠亲自率领,自乾州赴泾州。

在来西北之前,两宫太后慈安、慈禧曾经召见了左宗棠,并且赐紫禁城骑马。左宗棠自任巡抚、总督七年以来,还是第一次面见皇帝和太后。

当时太后问左宗棠,多长时间可以解决陕甘问题,左宗棠还比较谨慎,说:“非五年不可。”

其实左宗棠这个时间是非常保守的,他对解决陕甘问题很有底气,他的手下已经经过了平定太平天国叛乱,有一批能征善战的优秀将领,而且湘军已经换上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枪炮,从装备上是远远超过了叛乱回军的。

刘松山,湘军名将,曾屡败太平军和捻军,在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曾国藩的20万湘军被裁撤,只剩下了两万多的精锐,这就是刘松山的“老湘营”。

刘松山曾经代表左宗棠多次和马化龙会谈,但马化龙此人出尔反尔,没有什么信义可言,所以刘松山对他也是极为鄙视的。

在左宗棠来之前,回军以为清军不过尔尔,刘松山和回军第一次交手就大获全胜。

1869年12月,清军已经将金积堡背面的几十座堡垒攻破,已经控制了战略要地永宁洞,这就对金积堡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马化龙这才看清楚左宗棠真正的实力,原来之前那些被他打败的清军算不上什么。

他自以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补兵和炮兵的军事素质,和左宗棠的清军是没法比的,就算他还有云南回首杜文秀现金步枪和大炮。

就在清军节节胜利之时,竟然发生了一起大变故。

12月11日,清军总兵简敬临率部冲进了马化龙的包围圈,他们势头太猛,冲得太快,后续的部队竟然没有跟上,就这样从主动变为被动。

马化龙下令手下第一悍将沙学德带着敢死队去围剿清军,刘松山命令老湘军黄鼎部彝兵展开救援。

这一仗打得几位血腥,双方都是血流成河,清军最后只能用“惨胜”来形容,因为他们将马化龙的第一悍将一炮炸死了,但是简敬临也不幸阵亡。

这次胜利之后,金积堡外围阵地已经被清军彻底控制,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此时军中却很振奋,不免出现了懈怠。

而马化龙却在酝酿着一场报复计划……

1870年2月9日,千名回军夜袭清军阵地,竟然一下子占领了数个重要的村堡。

刘松山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焦急万分的他亲自率部前往支援,用大炮猛攻,扭转了局势。

刘松山的回军打到哪里,清军的大炮就把村堡的围墙轰得渣都不剩。

这大胜本来是毫无悬念了,可偏偏在此时,马化龙专门派了一名神枪手,将骑在马背上的刘松山击伤,刘松山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刘松山当时还非常清醒,面对前来探视的下属,都呵斥他们立刻归队,乘胜追击。

最终,敌军被彻底击溃,但刘松山却因伤势太重而死在了军营之中。

这年刘松山才38岁!

清军失去了主将,让回军得到了机会,回军一举夺回了青铜峡口。

其他将领满腔愤怒,组织反击,双方开始了激战。左宗棠也是焦急万分,命令黄鼎前去支援,而黄鼎又中了马化龙的埋伏……

整个战局已经开始失控,而马化龙的回军就像是疯了一样继续发动偷袭、扩张。

这一连串的变故让左宗棠不再胜券在握,传到朝廷也是一片斥责之声,两宫太后在看到败报之后勃然大怒,李鸿章已经开始准备率领全副武装的淮军接替左宗棠。

左宗棠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金积堡之中,马虎龙和白彦虎等人正在举办庆功宴,他们大骂左宗棠废物,这气势汹汹的湘军也不过如此。

也许正是天意,这时候“天津教案”爆发,李鸿章不得不出任直隶总督,西北的战事还是得由左宗棠来抗。

原本一鼓作气的清军,此时士气极度低迷。

此时,左宗棠想起了一个人——在刘松山生前,左宗棠曾经询问过他,如果他牺牲战场,军中可有人能够代替他的位置。

刘松山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刘锦棠,这年刘锦棠才27岁,被左宗棠任命为清军前线总指挥,成为新一代老湘军的领头人。

没想到种种意外,造就了这位晚清名将。

接下来,左宗棠开始紧锣密鼓地排兵布阵,左宗棠将是手中的多余的兵力全部都派往金积堡前线,刘锦棠手上的兵力源源不断。

加上后来清朝廷又拨了吉黑马队,索伦兵,这千人部队人数不多,但也是仅存的“王牌”了。

现在金积堡前的清军的士气大振,向金积堡发出了猛烈的攻击。

刘锦棠先是全歼了马化龙手下马正纲的部队,又将马化龙的核心骨干回军骑兵全歼。

此外,左宗棠经过深思熟虑,命令清军在围堵支援金积堡的回军之时,故意留出一条道,让他们直接退守金积堡。

本来这些分散的回军在左宗棠的刻意引导之下全部进入了金积堡,现在饶是金积堡内的存粮再多,也不够这些人吃几天的。

况且,这些回军内部本身也有矛盾,全部挤在一起肯定会激化矛盾,在粮食紧张的前提之下肯定闹得不可开交。

此时此刻,战局再次扭转,被困在金积堡之中的马化龙如坐针毡。

此人狡猾异常,到现在还在妄想用诈降来骗取清军的信任,马化龙向刘锦棠交了700多支洋枪,还有一些火炮和粮食,以求清朝廷的宽恕。

但是左宗棠和刘锦棠一眼就看出马化龙的诡计,当然不会同意。

接下来,在左宗棠的授意之下,刘锦棠开始指挥在金积堡外挖一条宽三丈、深一丈多的壕沟,将整个金积堡围得像铁桶一样。

壕沟挖完之后,又开始日夜修建炮台,眼看着炮台慢慢修建起来,甚至比金积堡还要高,马化龙终究开始感觉到了绝望。

这年纪轻轻的刘锦棠啊,比他的叔叔更加有勇有谋,当机立断,步步推进,死死咬住了金积堡不放。

现在金积堡外村堡重要据点都在清军的手上,马化龙也想有人来支援他,但是来了几波援军都被打下来了。

金积堡与外界的联系等于彻底被刘锦棠飞斩断了,金积堡内已经有数千人饿死,山穷水尽了。

马化龙知道现在已经是时日无多,支撑不住了,只能走出了大门。

在刘锦棠的面前,马化龙匍匐在地,请求降罪在他一个人头上,让他的手下能够得到赦免。

湘军在寒风之中进入了金积堡,入目的事满目疮痍,男人被集中押解,而女人和孩子可以送到壕沟之外,灵渠食物。

左宗棠命令刘锦棠不可进行屠杀,把大部分的回民遣送到平凉和固原。

马化龙自称已经交出了枪支和弹药,但左宗棠和刘锦棠都知道此人出尔反尔狡诈异常,觉得他这么果断地投降肯定有诈。

后来他们果然在金积堡之中挖出了1200杆俄式长枪,坐实了马化龙勾结外国私藏武器的罪名。

马化龙和他的儿子被凌迟处死,马化龙手下头目和家属全部被处死。

打死刘松山的马八条,被剖腹剜心,祭奠刘松山。

这场仗赢了,可是头发花白的左宗棠,却从他的脸上看不到多少喜悦。

他收到了家中的报丧,四女儿孝瑸在久病后去世,孝瑸头七当日,夫人周诒端没有来得及见他最有后一面,遗憾离世,而这些悲痛他都只能生生咽下去。

朝中对左宗棠是铺天盖地的指责:损耗国库、虚报胜仗、败而报捷……甚至有人说他年纪大了,行动迟缓,对回民也一无所知。

就连皇帝都下旨指责他效率低下,一事无成。

可若不是清朝廷已经无人可用,又何苦让这位白发老人走这条随时可能回不去的路?

他只能坚定地推行着这条路,精准地锁定马化龙作为最危险的敌人,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正确的判断。

都说左宗棠收复新疆是盖世之功,而在平定陕甘回乱的功勋,其实也不逊色于收复新疆。

从1970年到1973年,左宗棠先后有六名亲人离开人世,除了夫人和四女,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即便如此,他都没有离开前线,忍着热泪继续收拾乱局,收复新疆已经沦丧的国土。

至于年轻有为的刘锦棠,在此战之中得到了磨砺和成长,也成为了左宗棠的心腹爱将,后来刘锦棠为收复新疆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摇摇欲坠的晚清的第一名将。

1 阅读:161

温读pro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