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左宗棠墓被炸开,遗骨弃于荒野,王震对此大怒:岂有此理!

星瑞看历史 2024-06-24 10:26:47

1975年左宗棠墓被炸开,遗骨弃于荒野,王震对此大怒:岂有此理!

近代中国自中英鸦片战争之后便一直饱受外国势力的欺凌。

清王朝统治者的腐朽以及外部势力的虎视眈眈,使得中国这个历经数千年不倒的文明古国在当时变得摇摇欲坠。

正所谓:国难思良将,板荡见忠臣。面对千年未见的大变革,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立志于拯救清王朝于危亡之中的一代名臣。

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尤其是左宗棠、林则徐,更是应该被人们永远记住的民族英雄。

“湘上农人”

早年的左宗棠起点并不高,注意这里的“不高”所指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左宗棠不在“旗”,第二,左宗棠并非两榜进士出身。作为一名在科举上屡战屡败的落魄文人,可以说左宗棠要按照当时清王朝的选拔制度来看,确实算不得什么“大才”。

当时左宗棠由于科举失利,于是只能在家读书,潜心研究“兵法”,这段时间,左宗棠自号“湘上农人”。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尽管在科举上未能拿到“功名”,但左宗棠的名气却是在湖南官圈中不胫而走。

不但当时的湖南巡抚吴荣光对其极力推崇(吴荣光是左宗棠曾经的授业老师,因此对其知根知底),更有两江总督陶澍因为惜才而招募其成为幕僚,就连林则徐当时都认为未来能够平定新疆之乱的非其人莫属。

不过,清王朝的科举制度有多腐朽大家都是清楚的,通过科举所选拔出来的,大多也都是一些“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的家伙。

同样是落魄文人,洪秀全差点将清王朝覆灭;而左宗棠却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希望“逆天改名”再为清王朝续上百年之寿。

在经过林则徐、胡林翼、陶澍等人的推荐之后最终左宗棠终于有机会能够在军中施为。

后来经过曾国藩的举荐,最后咸丰皇帝同意左宗棠自募5000兵士参与对太平天国的作战。

49岁的左宗棠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终于将自己的半生所学尽数施展,打得太平军节节败退。

有了军功加身,左宗棠也终于从一名幕僚,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的肱骨重臣。

自从在剿灭太平天国中发挥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左宗棠可谓是官运亨通。

不过数年的时间,便直接做到了浙江巡抚的位置,而后又任闽浙总督。按照今天的说法,早已经是省部级的官员了。

收复新疆

原本,从一介布衣做到这样的官职,左宗棠的官运大概也都到头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左宗棠注定将成为晚清时期,影响中国的一代名臣。

太平天国运动的平息并没有让清政府重回安稳,俄国为了能够一点点吃下我国的北方领土,于是便煽动当时新疆地区的分裂势力阿古柏,建立起了一个叫做“洪福汗国”的分裂政权。

因为“洪福汗国”的原因,清政府失去了对于新疆的控制,俄国人顺势拿下了伊犁地区的控制权。

于是时年66岁的左宗棠连忙上书慈禧太后,详尽地讲述了新疆之于中国的必要性,并请求让自己出兵新疆,收复国土。

但是让左宗棠没想到的是,慈禧太后并没有立刻同意左宗棠的主张,而是将左宗棠的建议拿到朝会上进行讨论。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将银钱首先用于海防建设,而左宗棠却觉得海防建设未必能快速起效,而北疆的陆权之危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旦让“洪福汗国”立足稳健,再想征讨新疆将会难上加难。

当时两派都有道理,在朝堂上各自据理力争,最终左宗棠赢得了慈禧的支持,得以出兵新疆。

朝廷下旨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统御三军,先行在京整顿兵马,随后前往新疆平定叛乱。

在出京之前,左宗棠准备了一口棺材,以此表明自己不克新疆誓不还京的决心。

左宗棠自科举失败之后便开始在家中研习兵法,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已经展现出来强大的军事才能,而到了平定新疆叛乱的时候,左宗棠用兵之谋略也已经趋于大成。

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方略。先以北疆的阿古柏为主要目标,这样不仅进军难度要小很多,更可以先以对阿古怕的胜利来稳定军心,对北疆各方势力起到震慑的作用。

同时北疆的乌鲁木齐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这里不仅是新疆的重要城市,更是整个新疆的枢纽,对日后光复伊犁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缓进急战则是用长时间来整顿兵马、筹措粮饷、整顿军纪。

当时左宗棠治军很是严格,即便是跟着自己从湖南出来的老湘军人马中,要是存在吃空饷的情况,左宗棠也都会毫不犹豫地裁减掉。

如此,在左宗棠的整训下,一支作战力强大的威武之师就此诞生。

1876年,左宗棠在甘肃祭旗,正式出兵作战。左宗棠中军坐镇肃州,命刘锦棠、金顺二人兵分两路先后出关,然后在哈密回合之后正式出兵乌鲁木齐。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清军就光复了北疆包括乌鲁木齐在内的所有军事重镇。

左宗棠让乘胜之师稍作休整,一鼓作气地向着南疆进军。

不过在收复南疆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毕竟俄国在伊犁经营日久,且武器精良,没这么容易拿下。

可天赐良机,俄国却在这个时候与奥斯曼帝国展开了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军经过此战国力受损,于是左宗棠便出兵伊犁,收复了失地。

由此,这场由英、俄两国勾结阿古柏制造的叛乱终于平息,我国的北疆再次归于稳定。

不过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最终在两国议和的时候还是签署了《中俄伊犁条约》,尽管这次的条约上看起来我方与俄国之间最终达成了一个“五五开”的结局,但是这绝不是左宗棠想要的结果。

晚清时期到处“灭火”

新疆平定之后,左宗棠外放两江。

此间,左宗棠兴办水利、改良盐务、支持洋务运动和海防的建设。

由此可见,左宗棠同样重视海防建设,只是与李鸿章等人不同,在做法上更为务实。

1883年,越南方向再起祸端,左宗棠请命前往进行督军。

但是朝廷只是同意了左宗棠加强边防,防御法军的请求,并没有同意左宗棠再次赴南方作战。

最终我国的戍边战士在与法军的战斗中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但是清政府却不顾左宗棠等人的建议,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主张议和,最终中法之战竟然在胜利的情况下签订了议和的条约。

中法战争结束之后,左宗棠又在病中上书建议设立专门的海防官员,另外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在台湾设省。

这次清政府完全接受左宗棠的建议,不久之后就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并在台湾设省。

就在左宗棠上书之后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左宗棠便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5岁。

左宗棠临终前依旧关心着国家大事。左宗棠的临终遗言里这样说道:“惟此次越事和战,是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的一生都在为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四处“灭火”,为的就是不让国家灭亡。清廷在得知左宗棠的死讯后,为其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京师的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于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

左宗棠墓被炸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疆成立建设兵团。

当时带兵入疆的王震将军在读完左宗棠当年的壮举之后对于左宗棠很是仰慕。

1975年,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为了修路,在看到左宗棠的墓地之后,认为其墓地占地太大,影响了交通。

于是当地部门便决定将左宗棠的墓地一分为二,从中间修一条公路过去。

如果是这样倒还不足以让人觉得有什么太不妥的。

两年后当地的政府要在此地修桥,这次采取的方案竟然是下令炸毁左宗棠的墓,以便“就地取材”。

当时施工队带来了一百多公斤炸药,布了几十根雷管,等待爆破声响完之后,左宗棠的墓室被炸出了一个大洞,墓地严重被毁。

当地的一些村民甚至还想借机发一些不义之财,竟然闯入了左宗棠的墓室,做起了“摸金校尉”。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清王朝的朝廷重臣,其陪葬的仅仅是一些早已破烂不堪的衣物和一些不值钱的随葬的冥器。

而最后因为没有捞到好处,这些愚昧的村民竟然将左宗棠的遗骸随意丢弃,还将左宗棠石像推翻在地。

幸好有一名叫做黄志清在晚上悄悄地来将左宗棠的遗骨重新整理后进行了掩埋,才不至于让民族英雄暴尸荒野。

不久王震将军便得知了这一消息。王震将军听后震怒,当即一拍桌子大喊:“胡闹!谁给他们的胆子!”

此后王震将军立刻联系到了湖南省委,并澄清了左宗棠的历史地位及其人物功绩。

湖南省委立刻下令让长沙市有关部门着手重修了左宗棠墓地,并在1996年的时候,将左宗棠墓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王葆衡编著《左宗棠传》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清史稿·左宗棠传》中华书局1987年本

29 阅读:8706
评论列表
  • 2024-06-25 08:33

    应该追究毁墓者的责任。

  • weik 66
    2024-06-25 23:32

    左宗棠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晚清功劳最大的将军,保全了中国的国土和中国人的尊严,他的墓应该是国家级文物!

  • 2024-06-25 11:16

    民族英雄左公千古!

  • 2024-06-26 22:46

    对比李鸿章烂到家的裱糊功夫,还是左公为我们守住了后院真正的功在千秋。

  • 姚术 37
    2024-06-24 15:52

    民族英雄!没有左宗棠就没有现在的新疆

  • 2024-06-27 15:37

    左宗棠,林则徐还有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最杰出的人物!让近代中国受世界列强欺凌的是老巫婆慈禧,孙殿英干得好!

    用户10xxx68 回复:
    孙殿英只是为了发财
  • 2024-06-27 16:21

    抬棺收新疆,左大人千古

  • fy 13
    2024-06-26 07:34

    我甚至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九大伟人之一

  • 2024-06-26 10:07

    英雄相惜

  • 2024-06-27 20:09

    左公千秋

星瑞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