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在上海险被活捉:国民党两将领起义,差一点改写历史

温读pro 2024-06-13 09:08:30

1949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条消息:“市警局于昨日午后6时,在南京路大新公司门口……枪决抬价收兑银圆,企图扰乱金融,破坏治安之匪徒张权、李锡佑等人。”

彼时,解放大军逼近上海,郊区甚至都可以听得见炮火连天的声音,整座城市处在黎明到来前的兵荒马乱之中。

面对一触即发的大战,两个“经济犯”的死,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更没有多少人想到,这两个被枪决的“匪徒”,差一点就在上海上演了“西安事变”,差一点就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

01 黎明前夕

张权是河北武强县人,早年曾在日本留学。

抗战时期,张权是国民党唯一一支战车部队团长。

在与日军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中,他率领部队奋勇杀敌,重创日军,屡立战功,曾经得到过蒋介石的当面嘉奖。

但是张权对于蒋介石本人并没有多少好感。

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和周恩来、董必武等共产党人来往密切,而且热衷于学习马列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权越来越深信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要实现独立富强,非马克思主义不可。

抗战胜利后,他在南京见到了蒋介石,曾经当面规劝其为民族大义考虑,停止内战。

但是蒋介石一心反共,根本听不下去这种劝谏,反而狠狠斥责了张权。

从那以后,张权就对国民政府心灰意冷。

他曾偷偷和亲友抱怨说:“蒋介石媚外窃国反人民,实乃千古罪人!”

正因如此,解放战争期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张权为我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解放大军百万雄师渡江前夕,他曾经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冒险前往国民党长江防线观察记录,花了整整三天三夜时间制作了一幅“长江沿线布防图”。

这份极其珍贵的“布防图”,后来被交给了解放军指挥部。

我军以此图为参考,胜利渡过号称天险的长江。可以说,张权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国军孤注一掷,在上海集结了9个军、24个师、6个交警总队,总兵力共约23万人,构筑了各种坚固的防御工事,碉堡、地雷、电网、壕沟星罗棋布。

对于上海来说,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

1949年5月初,蒋介石亲临上海,坐镇复兴岛,扬言要固守到底,在这个决定生死的关头,张权不由得忧心忡忡。

三大战役结束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国民党政府的溃败已经成了定局。只不过蒋介石不肯死心,仍要集中兵力,负隅顽抗。

可是即使是国军坚决抵抗,最多也就是将上海解放的时间往后拖一点而已,改变不了历史的大潮流。

对此,张权心中再明白不过。

他和秘书王亚文说:“徐蚌战争中,国军有精锐的部队,有最新的美式武器装备,尚且打不过解放军,一败涂地。上海一隅,虽号称数十万之众,均残渣余孽,还想作最后挣扎,徒然多死些老百姓而已。”

02 生死关头

张权的秘书王亚文,不是一个普通的秘书,他是我党的地下活动者。

早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之时,中央军委就预见到“蒋介石必定会在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孤注一掷”,决定选派骨干在国军中进行策反。

而王亚文,就是接受组织委派,暗中潜伏在上海的“策反”人员之一。

在他的劝说和鼓舞下,张权决定放手一搏。为了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为了避免上海沦为一片焦土,更为了避免600万市民生灵涂炭,张权默默下定决心,要改变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王亚文的牵线下,中共中央上海局宣传部长沙文汉联系上了张权,暗中支持他发动起义。

但是要起义,光靠张权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

彼时,国民政府在上海的统治力量还相当强固。除30万正规部队外,警察、特工系统也十分庞大。尤其是蒋介石亲临上海后,军统巨枭毛森亲自负责安全警卫工作,森严壁垒,可谓滴水不漏。

所以,张权必须找一些盟友。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驻在复旦大学的132师师长李锡佑。

两人既是同学,又曾结拜过兄弟,而且李锡佑内心深处也比较偏向共产党,是最好的伙伴。

果不其然,张权找上门后,两个人一拍即合,立刻达成了约定。

然而,就在张权等人紧锣密鼓地筹备起义时,临近灭亡的国民党已经几近疯狂。

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为解放军进军全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使国民党集团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国军内部到处弥漫着紧张和焦虑。

蒋介石害怕国军将领临阵脱逃,更害怕他们临阵倒戈,所以连番对守卫上海的将领展开训话。

他让汤恩伯宣读《战令十条》,一连说了10个“杀”字,恐吓国民党将领不得有二心。

在座军官,个个听得心惊胆颤,头皮发麻。

此外,蒋介石还以“校长”的身份,召开黄埔和中央军校毕业的高级将领座谈会。座谈会上,老蒋恩威并施,封官许愿,号召大家团结对敌,共渡难关。

而他最狠的一招,是直接以“保护”的名义,将全部团以上军官的家眷送去了台湾。

名为“保护”,实质就是拿家人当人质,逼迫国军将领为其死战到底。

03 高举义旗

正因如此,张权的策反工作进行得特别艰难。

例如他和王亚文到青年军209师方懋锴家中进行游说的时候,就遇到了婉拒。

方懋锴面对张权的劝说,长叹一声道:“我是叫花子出身,是蒋经国一手提拔的。他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忍心啊。”

张权说:“你这是愚忠思想,古代还讲良禽择木而栖呢。今天,更要一切以对人民的态度为出发点。”

方懋锴还是很为难:“我与共产党面对面厮杀了这么多年,他们能饶恕我吗?”

王亚文赶紧表态,革命不分先后,傅作义从前也名列战犯名单,但他在北平高举义旗,现在依然受到了共产党的礼遇。

方懋锴沉思良久,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

他说:“一旦解放军从我的防区进攻,我就举起白旗,让他们长驱直入。然后我就解甲归田,回家种田。”

在这之后,张权又相继策反了一批人,其中有第51军军长王秉钺、第182师师长王挽危、炮兵第51团团长刘仲权等。

此时,起义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眼看条件渐趋成熟,沙文汉传达了上海地下党的决定——任命张权为上海市起义军司令,王亚文为政委。

张权和李锡佑、王亚文将起义的时间定在了1949年5月16日上午10时,起义司令部则设在吉祥路121号。

具体计划是这样的:

16日上午,先由国民党炮兵第51团抢占位于四川路的施高塔大楼,以施高塔为基地,升起义旗;

再由刘仲权带领51团驻在西体育会路一带,迎接解放军入城;

驻在市区的摩托化团、驻在复旦大学的132师、驻在浦东的209师等配合出击,见机行事,协同作战,一举占领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部。

此外,为了阻断国军从海上逃路的路线,张权准备在吴淞口最狭窄的地方设置障碍,封锁吴淞口水道。

一旦成功,那么龟缩在复兴岛上的蒋介石将上天无门,后退无路,必成瓮中之鳖。

为保障起义顺利实施,张权还亲自到虬江码头、吴淞要塞、上海郊区等地侦察军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04 遭遇出卖

其实按照事后的眼光来看,张权和李锡佑商定的计划称得上周密严谨。

一旦计划成功,历史也许会重写。

上海解放的过程会按照另一个剧本展开:数支国民党部队发动武装起义,切断市区与吴淞的陆路交通,封锁水陆空,强攻警备司令部,然后直扑复兴岛,活捉蒋介石。

所谓“擒贼先擒王”。

蒋介石被抓,不仅仅意味着上海的提前解放,更会提前导致国民党势力走向彻底崩溃,整个解放战争的局势,都将随之发生变化。

差一点点,张权就可以改变历史了。

然而很可惜,因为一个人的背叛,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最后,张权和李锡佑功败垂成,倒在了黎明之前。

叛徒的名字,叫做张贤。

1949年5月15日,也就是起义的前一天。

王亚文与张权在约定地点外滩公园秘密接头,对“捉蒋行动”做最后的周密安排。

此外,张权还要去最关键的吴淞炮台再一次视察,布置行动。

此时的上海处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蒋介石仍在进行疯狂反扑,街上红色警备车呼啸而过,到处搜捕共产党人,整个城市人心惶惶。

王亚文等人曾劝说过张权,最好在这个特殊时刻不要出门。

但张权却斩钉截铁地说:“打仗要掌握关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幸的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由于蒋介石的高压政策,李锡佑手底下的132师中校情报科长张贤承受不了压力,选择了在起义前夕告密。

张贤是李锡佑将军的同乡兼校友。他早年穷困潦倒之际,是李锡佑多次接济,还将他一手提拔成了心腹,拉他加入起义大计。

可是张贤狼心狗肺,忘恩负义,害怕起义失败遭到牵连,转头就告发了李锡佑。

5月15日下午,张权从吴淞口回家,到达麦加里弄堂口时,被便衣特务逮捕。

很快,李锡佑也被捕了。

由于许多国军军官都是和张权直接单线联系的,因此他被捕后,起义功亏一篑。

05 壮烈牺牲

蒋介石听闻张权和李锡佑叛变的消息后,勃然大怒,摔碎了茶杯。

他这一生遭遇了两次“活捉”,均是亲信所为。第一次是张学良,第二次是张权。

不同的是,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失败了。

蒋介石害怕当年“西安事变”重演,当晚就急急忙忙地乘军舰逃离上海。

他下令警察局局长毛森审讯张权,必须要他供出准备参加起义的国民党官兵的名单

毛森感到立功的机会来了,亲自坐镇,组织特务审问。可是张权视死如归,守口如瓶,绝对不肯出卖战友。

他说:“好汉做事好汉当!这一切都由我负责。你们要杀就杀我好了,不要牵连无辜的人。”

对张权的被捕,上海秘密党组织感到十分悲痛,也曾组织力量进行营救,但因敌人严密看押而未能如愿。

被关押的那几天里,他们受尽了酷刑。

李锡佑双手双脚都被打断,张权经历了连续9小时的拷打折磨。

但是从头到尾,他们都没有吐露出其他参与起义的人员名字,保护了大批国民党爱国官兵。

在狱中,张权听着上海郊区传来的隆隆的炮,脸上情不自禁露出微笑。

他对牢房中的狱友说:“天快亮了,我们等着吧!”

而躲在“江静号”上的蒋介石听说这二人宁死不屈后,知道再审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直接下了下令杀无赦。

为了避免影响国军的士气,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公开张权和李锡佑发动起义的事情,而是以扰乱金融、破坏治安的罪名进行处决。

5月21日早上10时,张权和李锡佑被五花大绑,背上插着一块“银圆犯”的牌子,嘴里塞了棉花,推上囚车。

当晚6时,上海全城戒严,南京路西藏路口岗哨林立,如临大敌。

一辆吉普车在大新公司(今第一百货商店)门口停下。国民党特务将张权、李锡佑从车上推下,逼迫他们下跪。

但是二人昂首挺立,誓死不跪。在生命的尽头,张权要求向周围群众说几句话,但遭到了拒绝。

他只能大声对着人群高喊“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监刑官怕他讲话引起大乱,气急败坏地叫道:“快开枪!”

随着几声枪响,张权和李锡佑倒在了血泊之中。

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是抗日战场上的民族英雄。可他们没有死在枪林弹雨中,反而被人五花大绑,以“银圆犯”这样莫须有的罪名,被击毙在了上海最繁华的闹市区。

而此时,离上海解放仅仅只剩下了六天。

张权死后,他的夫人胡雪影在我党地下成员的陪同下,到宝善山庄寻找他俩的遗体。

因为囯民党疯狂镇压,杀人太多,尸体堆积如山,他们在死人堆中一个一个地翻找,终于找到了二人遗体。

张权生前是国民党高官,但两袖清风,死后家人竟连丧葬费都无法筹措。最护还是策反委员会的同志募集了100块银元,才将他妥善安葬。

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浩浩荡荡开进了上海市区。遗憾的是,张权将军再也看不见他最期盼的这一幕了。

经首任市长陈毅批准,上海市政府为张权颁发了第一号烈士证书,灵柩葬于虹桥公墓。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副挽联,上书:“壮志末酬为国捐身;功迹永存垂史留名”。

而那个叛徒张贤,仅仅享受了几天的风光日子就成了过街老鼠。在解放军进城后,他诈死潜伏,改换姓名到处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却仍逃不脱历史的惩罚。

1957年,张权将军牺牲8年以后,张贤被群众检举归案,被判处死刑。

0 阅读:128

温读pro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