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儒家为啥会西进欧洲,就懂了东西文明为啥会阴阳轮回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03-31 00:31:39

我觉得我们要始终牢记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之母。没有农业就没有一切,没有农民就会一切皆空。我们从土壤中生发,吃五谷杂粮长大,所以必须落叶归根,“入土”方能“为安”。

其实,这是一个轮回,尘归尘土归土,等待再次生发。小农经济确实有它的缺陷和不足,但它依然伟大,护佑着中华文明走过上下五千年漫漫长路。

而最能体现小农智慧的则是农谚,“一年之计在于春”“秧好半年稻”“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所有这些智慧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实事求是。

越是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的地方,就越要实事求是,为啥?因为一旦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秋天就可能收不到粮食,冬春就可能饿死一堆人。

比如,湖南是地形复杂和气候多变省份,横跨第二和第三阶梯,七山一水两分田,水库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有大江大湖,有群山绵延,也有谷地平原。气候方面,冬夏几乎无缝对接,夏天能热成狗,冬天也能冻成狗,区别在于是否吐舌头。

所以,湖南老铁比较实事求是,因为一旦“天有不测风云”,结果就会“人有旦夕祸福”。

其实,“实事求是”的上个版本叫“经世致用”,上上个版本叫“知行合一”,再往上就可以追溯到孔孟两位长老,甚至三皇五帝。

南宋以来,湖湘学派在湘中地区开宗立派和著书立说。如果缩小范围,就是今天的湘潭、衡阳、邵阳和娄底的交界区域,再缩小就是隐山和石船山。

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隐山开宗立派,王夫之在衡阳石船山著书立说。

在石船山,王夫之(又名王船山)大开大合,纵论古今,《周易外传》《春秋家说》《尚书引义》《宋论》《老子衍》《庄子通》《楚辞通释》……800余万字煌煌巨著。他首提“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还说“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何等气魄!

现在,大伙聊岳麓书院时,总喜欢在前面加“千年学府”。其实,岳麓书院真正牛逼的开始是雍正元年(1723年),两湖地区“南北分闱”考试。长沙成为科举考场,长沙府的政治文化中心位置才被彻底确立。

然后,湖南牛逼学子开始集聚长沙,湖湘学派的各种学说也随之进入岳麓书院,其中尤以“经世致用”学说为盛。

此后,那些“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佬们大多跟岳麓书院有关,陶澍、曾国藩、蔡锷、教员、彭老总……而他们的诞生也大多集中在湘中地区。

其实,如果放眼全国,放眼黄河长江,甚至长城内外来看,也可以从地理层面看出很多形而上的东西。

同样,如果放眼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北纬20-45度线的老铁,也远比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老铁要灵活得多,就是脑子里的弯弯绕比较多,为啥?

就是因为复杂地形和多变气候让大伙更加实事求是,有些人可能会说美国老铁就不咋实事求是,否则不会跟我们如此较劲。其实,如果你是美式屁股,你可能心更狠、手更黑。

处于高、低纬度的欧洲和非洲老铁则相对简单,平原和高原多,气候也相对稳定不。所以,他们经常一根筋,比如大熊就是这样的。

其实,这都是没咋被大自然和老天爷吊打的结果。所以 洪水来了,他们就想当然的以为造个方舟就能糊弄过去,而大禹则鼓捣出了复杂的疏导体系。

美国老铁虽然源自欧洲,但在美洲被飓风暴雨吊打两百多年后,他们远比欧洲人务实,狡猾狡猾的!

所以,美国搅动欧洲局势相对容易,一个俄乌冲突就能让他们打成一团,吵成一片,各种狠话,甚至日常嚷嚷种蘑菇,简直匪夷所思。

但在中东地区,美国搞事的难度则被提升了几个指数。比如巴以冲突,打是打起来了,但美国依旧如履薄冰,搞不好还会被人下套,把自己陷进去。

这不前几天,美国就突然“变脸”,投了弃权票,安理会首次通过加沙停火协议,气得以色列一跳八丈高,通宵骂娘。

至于美国想在西太搞事,难度指数就更加逆天了,压根就没法搅动。因为这地的老铁,一个比一个鸡贼。

比如菲律宾,表面看起来混不吝,背地里小算盘一大堆。我们则比较淡然,一副“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造型,气人不?

扯远了,再把话题拉回来,从黄河与长江流域来看。相比而言,长江流域的地形与气候远比黄河流域复杂。

长江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囊括了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和四川等19个省市自治区。

流域地形呈阶梯状,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纵横相间,河流与湖泊星罗棋布,气候则是多变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如果以上文湖南逻辑来看,北人南来几百上千年之后,脑子肯定会发生很多变化。

往好了说,长江流域的老铁会比北方老铁更加务实、灵活;往坏了说,就是南方老铁更加狡猾和市侩。同样,随着儒家不断深刻融入长江流域,南方老铁肯定难免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儒家产生于以高原和平原为主的黄河流域,比较大开大合,直来直去。

一旦有了抵触,南方知识分子就会产生改造儒家的冲动。所以,进入宋朝,尤其是“宋室南渡”之后,长江流域知识分子就开始了对儒家的改造和升级。

最早出现在舞台上的牛人,应该是湖南道州人(今永州道县)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理学开山鼻祖。岳麓书院至今还挂着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所谓“濂溪”指的就是周敦颐。

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著作,《爱莲说》就是大伙背诵的那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透着几分特立独行的叛逆气质,但却充满着朴素唯物主义。

其实,那会正是儒家式微之际,儒家被佛道挤压得厉害。儒家学子们掉头发苦思冥想,也没想出啥好办法来。

然后,周敦颐就重回春秋,重回老子,甚至重回伏羲,把道家的“无极”和易经的“太极”粘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无极而太极”。

以此为基础,他推导出了“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对标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再融入佛家因果律之类的东西,就鼓捣出了“理学”的雏形。

其实,这种“任我行式”的“吸星大法”,有点像崆峒派的“七伤拳”,很容易反噬自身。因为周敦颐过多的吸收了佛家“无心”和道家“无为”的东西,而老儒家一时又消化不了,就很容易产生“异化”。

后来,确实产生了严重反噬,就是程朱理学把佛道的无心和无为过分放大,鼓捣出了“无欲”,然后就有了“存天理,灭人欲”。

结果本来是用来打败佛道的魔法,变成了异化自身的魔法。乖乖!周敦颐如果知道这事,估计棺材板都会压不住。

说实话,这种放大佛道是以丢失儒家传统为代价的,最要命的是丢掉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家国情结。一旦放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大伙就都变得明哲保身,集体苟住。

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识分子会更注重“小我”的“修身齐家”,反而忽视了“大我”的“治国平天下”,相当于重回魏晋清谈文艺腔了。至此,佛道虽然再无法打败儒家,但儒家也失去了人的血性和主体性,得不偿失啊!

但反抗依然存在,从北宋范仲淹变法所掀起的“庆历新政”,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再到岳飞变法。对!岳飞也搞过变法哦!就是北方土改。他在那里鼓捣均田制,搞得田土大户们惶惶不可终日,然后就被贵族地主以“莫须有”罪名给嘎了。

明朝时,朱元璋在实操层面进行过一些去异化的工作,执政31年肃贪6次,杀掉贪官15万人,血腥而又血性。但肉体只是魔鬼的化身,并不是魔鬼本身。更重要的反抗还得从哲学层面入手。

与此同时,明朝一些有志儒士也在哲学层面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反抗,而这些人基本都是出自长江流域。

除了上文的范仲淹(江苏人)、王安石(江西人),接下来要说的王阳明(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黄宗羲(浙江人)和顾炎武(江苏人)等人也都是出自长江流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阳明(1472-1529年)。他之所以会在哲学层面反抗成功,并建立心学体系,是因为他与很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同。

他是一位斜杠大儒,集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于一身,官至兵部尚书。指挥过平叛剿匪、东南抗倭等很多战役,直面过外敌入侵的惨烈,直视过鲜血淋漓的战场,体验过民间疾苦。兼具庙堂与江湖,文治与武功,融合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

不夸张的说,明朝拥有这种经历的人堪称凤毛麟角。所以,只有像他这种战场归来的大儒才能做到以武入文,对抗始于北宋的“崇文抑武”,完成哲学反击。

他的心学主旨就三个字——致良知。这三个字出自于《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另外,《大学》也有“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之类的说法。

但王阳明还是选择重回春秋战国,重回孔孟之道,在诸子百家中寻找哲学突围之路。他以孟子民本思想为内涵,以“人性本善”为核心,不忘儒家“初心之学”,把“致知”诠释成致人体内心的良知。

这种“良知”就是道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啥意思呢?就是你得首先建立内心之道,确立“人本”主体性,再去认知和改造世界。

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格物致知”,而是要给“格物致知”确立一个“致良知”的前提和宗旨。翻译翻译,就是你内心要有正能量。否则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王夫之(1619-1692年)、黄宗羲(1610-1695年)和顾炎武(1613-1682年)被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们哥仨都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观点,力主学以“救世”救民,重回儒家的“敬天爱民”。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顾炎武最被大伙所熟知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位大牛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王夫之,这个在上文已经说了,就不再赘述。

教员曾说过一句话,“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谭嗣同曾说,“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著名哲学家张岱年称:王船山是中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峰。

但让人扼蛋叹息的是很多人都知道黑格尔,却少有人知道王夫之。

聊完东方哲学,我们再聊下德国哲学,毕竟我们后来所学习的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也就是弱者哲学,反抗者哲学,被压迫者哲学。而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德国哲学家主要是三位: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他们仨之间具有很深的传承性。

康德建立了“三个批判”哲学体系:纯粹理想批判、实践理想批判、批判力批判。为了给德意志民族寻找出路,康德批判性地思考了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甚至提出人要为自然立法。

黑格尔是政治哲学“开山鼻祖”,“存在即合理”就是他说的。那他为啥要说这话呢?因为那会的德国是个农业国,还没完成工业化,日常被英法欺负和鄙视。大伙都知道大英是个啥尿性,在他们看来,弱者如草芥,就应该去死。

前几天,我用这玩意给公司小年轻解释女性为啥热衷网红打卡。因为说到底女性依然是弱者,只有弱者才会怒刷存在感,不自信嘛!她们得通过美颜美景来诠释存在,或者说依附的合理性。

所以,从哲学层面看,“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是对的。

在康德思考德意志民族出路的基础上,黑格尔思考了“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需要一个载体来彰显其存在性。

而“国家”就是这种载体,但因为要调和兼容以上几种关系,“国家”就必须通过伦理道德来诠释合理性,通过法律条文来确保其合法性。大伙知道我们是咋诠释的吗?嗯!就是“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则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对人与阶级、人与国家、人与民族的关系进行了全面且系统地深入思考。

在思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时,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在思考阶级、民族和国家关系时,他提出了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路径。

从这点来看,马克思在弱者哲学方面要比康德和黑格尔走得更远,他完成了弱者的哲学反击,并为弱者找到了可实施的反击路径。

其实,马克思之所以能完成这一伟大壮举,除了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还因为他是个基督教新教信义宗的信徒。

大伙都知道新教有很多派系,但信义宗可能是最独特的一个派系,因信称义,为啥。因为它的内核就是东方哲学,是孔孟之道,尤其是孟子的儒家思想和精神。这里有个问题,儒家啥时候传入西方的?谁传过去的?

答案是蒙元时期(1271-1368年),由“色目人”传过去的。这个“色目人”就是蒙元时期的“第二等人”,大部分都是白人,其中就有欧洲白人和中东白人。

大伙对蒙元可能没啥印象,它的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巅峰期面积一度达到了3300万平方公里。

因为不相信北人和南人,神经大条的蒙元就把管理国家交给了色目人。然后,这帮人就把中华文明带到了欧洲。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欧洲在14-16世纪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伏尔泰曾在《风俗论》中说过一句话,“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后来,乘着欧洲宗教改革的东风,马丁路德于1529年在德国创立了信义宗,其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所以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他们始终把“人”置于主体地位进行思考,以人为本嘛!

另外,相比康德和黑格尔“纸上谈兵”,马克思还进行过斗争实践。1864年,他参与创建了国际工人联合组织,也就是“第一国际”。1871年,他又积极参与了巴黎公社运动。

等到19世纪80年代,欧洲已有16个国家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党。但最早的共产主义政党则是1847年成立于伦敦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当时,同盟领导人委托约瑟夫·莫尔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他俩不仅积极加入,还为其撰写了建党纲领——《共产主义宣言》,又叫《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其实,这玩意就是一本小册子,翻译成中文大约1.5万字。1848年2月21日,单行本首次在伦敦问世,1848年2月24日正式出版。但直到近80年之后的1920年8月,中文全译本才首次出版,“出口转内销”了属于是。

如果从14世纪儒家进入欧洲算起,再到其重返东方,大概相隔了五百多年。

五百年后,当经过不断进化的儒家思想和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形式再回中国时,我们瞬间感觉无比亲切。多说一句,孟子的英文名被欧洲老铁翻译成了“门修斯”(Mencius)。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仁、义、礼、智、信,感受到了儒家精神的召唤。

当然,大伙之所以觉得不违和,除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做了思想和文化的准备。我觉得更深厚的基础,是王阳明、王夫之等传统大儒长达几百年,前赴后继的的哲学反抗。

他们重新改善了我们的思想文化土壤,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接受和消化马列主义,并最终重建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谱系,让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磅礴力量。

所以,世界从来都是一个共同体。如果从阴阳平衡来看待东西文明,我觉得开始时,中华文明是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阳面。西方文明从开始就是消极自私,不思进取的阴面。两者互为阴阳,围绕着阴阳线互动博弈,此消彼长。

儒家西进,是对西方文明的修正和补充,让其焕发新生,并使其逐渐走入阳面。而我们在“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念影响下,则逐步走入了阴面。

现在,在儒家精神重返东方百年后,我们已走出阴霾,再次走入阳面,而西方则墨守成规,重新沦落到阴面。

这篇就写到这了,漫无目的聊了一堆,主要是想把脑子里的一些想法梳理一下,也算是为大伙提供点吹牛逼的素材。

现在,我们常说“祛魅”,祛魅西方、祛魅欧美、祛魅盎撒、祛魅达尔文……只有剥去套在他们身上的光环,才能让他们露出人或兽的本色,才能揭露他们殖民奴役的本质。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因为很多人被魅惑太久,被魅而不自知。

所以,祛魅必须从文化开始,“致良知”而“知行合一”,只有建立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心有阳光,找到自我并重建个人心性和主体性。这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心中有光,才能看见阳光;眼里有光,才能看见希望!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请随手点个赞,感谢阅读!

10 阅读:215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4:50

    受教了。谢谢

  • 2024-06-18 22:32

    曾经有个人说过放世界黑暗来临的时候一定要看上去,盯住你看得见的那一束光,当所有人都盯住那束光的时候,世界将永远光明!

东意和你不一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