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

行者无疆1982 2024-01-25 18:23:30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是谁发明的呢?东汉之前,书写材料是竹、木简和缣帛。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并且,不可能大量生产。公元105年,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以此法,制造出了优质纸张。由于《 后汉书 》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因此,人们都将蔡伦(?—121)尊为纸的发明者,把纸的诞生时间定在公元105年。

蔡伦于东汉明帝十八年入宫当宦官,章帝建初年间为小黄门。和帝即位提升为中常侍,永元九年兼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场,专门监督制造各种御用器物。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民间便把他制作的那种纸称为"蔡侯纸"。汉安帝时,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相互倾轧,蔡伦在这种政治斗争背景下,于公元121年服毒自杀。

自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发现一片西汉中叶古纸后,人们才发现,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纸。1957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郊灞桥砖瓦厂挖掘到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三面铜镜,下面垫着一叠古纸残片,共八十八片。其长宽不足十厘米,颜色泛黄,质地细薄匀称,并含有丝织的纤维。据考古学家的判断,这个墓葬不会早于西汉武帝下令废止半两钱的元狩五年(前118年),因此,墓中出现的古纸就应该是西汉纸。

“西汉灞桥纸”的发现轰动了学术界,有不少学者提出:过去历史记载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与事实不符,灞桥纸的出现,否定了流传一千多年的蔡伦发明造纸说,把用植物纤维造纸的时间上推了近两百年。现在学术界倾向于这一种观点,就连一些书籍也将“蔡伦发明纸”改为“蔡伦改进纸”。

不过,仍有不少学者对灞桥纸持谨慎态度,经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纸样进行观察,发现灞桥纸的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不少纤维束横过整个纸状物表面,这说明切断程度较差,或者基本上没有剪切过,这是不符合造纸要求的。另外,他们还发现灞桥纸的结构松弛,纤维束多,匀度不好,表明浆料没有经过悬浮。纤维壁光滑、完整,没有起毛帚化现象,这些都说明原料没有经过打浆。因此,“灞桥纸”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的。或许只是沤过的纺织品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纤维的堆积物,由于长年垫衬在古墓的铜镜之下,受镜身重量的压力而形成的片状。

而主张“灞桥西汉纸”的人也对灞桥纸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灞桥纸“纤维细短匀整,纤维有帚化;紧密度接近于当今手工纸”。这表明,灞桥纸是由麻料经切断、沤煮、舂捣而成浆,使短细匀整的单根纤维导向交织,抄造而成的纸。因此,他们认定灞桥纸完全可以用于书写,只是古人未用它来写字而已。同时,还指出,蔡伦深居于皇宫达四十六年,不可能有直接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而造纸的工艺比较复杂,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很难掌握的,因此,蔡伦不可能是纸的发明者。

为了弄清灞桥纸的真相,轻工业造纸局和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先后两次组织调查组深入调查,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一、所谓灞桥纸出于西汉古墓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当年,出土器物现场已遭推土机破坏,根本没有看到古墓穴,出土的器物究竟是墓藏、窖藏还是居住遗址,已根本无法推断,要对其断代是更没有科学根据了。这样,灞桥纸是西汉纸的说法就失去了根本依据。二、当年在工地现场有人将一些破麻絮加工成片状,然后认定是“纸”,制造轰动性的新闻。灞桥纸根本不是植物纤维纸,而只是一些用来衬垫铜镜的破絮罢了。

“西汉灞桥纸”被彻底否定了,但关于蔡伦是否造纸的争论仍然存在,考古发掘为探索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可靠的资料。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居延纸",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也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扶风纸"。1979年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掘出的"马圈湾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纸面平整光滑,这张地图所用的麻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实物,同时也表明西汉初就有可用于书写的纸了。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多张麻纸,其中3张纸上还书写有文字。这些纸,早期的色黄质糙;中期的色白,较细匀;晚期的色白细匀。由此可以看出造纸术逐渐进步的情况。

在史籍里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应劭《风俗通义》明确载有:东汉建武元年,汉光武帝刘秀从长安迁都洛阳时,“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这里的“纸经”即是用纸写成的经书,那时蔡伦尚未出世。《 汉书·赵皇后传 》记载:汉武帝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就是"薄小纸也",后人称为丝棉纸。再如《 后汉书·贾逵传 》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 左氏传 》,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说明汉武帝时期,宫内已经有纸。

在东汉官修国史《东观汉记·蔡伦传》中记载:“黄门蔡伦,典作尚方作纸,所谓‘蔡侯纸’也。”原书只说蔡伦主管少府所属尚方造纸,根本没有蔡伦发明纸的意思。

肯定“蔡伦发明造纸术”者认为,考古发现不能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造一张植物纤维纸,一般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形干燥等基本操作过程,而灞桥等地出土的西汉纸结构松弛,厚薄悬殊,十分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纸的雏形。此外,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找不到关于西汉纸的具体记载。《后汉书》有关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东观汉记》,而刘珍与蔡伦是同时代人,应该可信。

坚持蔡伦造纸说的学者还认为,最初的“纸”质量并不好,也没有多大实用价值,造纸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蔡伦和工匠们受前人漂絮和制作雏形纸的启发,总结经验,改进造纸技术,不断提高纸的质量,终于制成质地轻薄、光滑平整、便于书写、价格低廉的纸。这些都源自蔡伦的“造意”。

总之,对于"蔡伦是否发明了造纸术"的争论,学术界也一直未能达成统一意见。其实,不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还是造纸术的改良者,造纸术都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这一历史定论是无可非议的。

0 阅读:7

行者无疆1982

简介: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