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林彪举荐北京军区司令人选,毛主席反问:是四野的人吧?

历史典录 2023-05-12 13:57:16
前言

1967年,杨勇被撤职后,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位置就无人接替,中央为此商议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林彪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林彪认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北京军区需要一位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来领导部队,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于是,林彪便借故向毛主席提出要更换北京军区司令员,同时说出了举荐的人选。

毛主席听到林彪的举荐人员,还未等林彪说完,便反问道:“是四野的人吧?”

林彪听后,顿时哑然无声,他不知道毛主席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在场的人员却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他们知道,毛主席所指的是郑维山。

图 开国中将郑维山

在毛主席的心中,四野将领是最可信赖、最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着对党和革命的无比忠诚和热爱,而郑维山就是这样一位四野将领。

郑维山是何方人物?为什么能够得到毛主席的重用?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郑维山传奇的一生……

打虎猛将郑维山

1915年8月,郑维山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的一户普通的贫困家庭。

郑维山自幼家贫,他只上过几个月的私塾和几个月的初小,之后就帮着地主家放牛,尽管郑维山每天辛苦劳作,但也只能填饱肚子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郑维山慢慢厌倦了这种受人剥削的日子。

此时的郑维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内心虽有想法,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过,郑维山的父亲,虽只是一个种地的贫农,但却有着浓厚的革命情怀,他深深的影响着年少的郑维山。

他的父亲,郑国祺,是参加黄麻暴动的老战士。在暴动前,郑国祺常和一些革命者商讨,郑维山给他们送饭;暴动后,郑国祺当了村苏维埃主席,带领村民打地主、分田地,为革命积极工作,而郑维山也参与其中。

图 青年时期的郑维山

在父亲的影响下,不满十岁的郑维山就开始秘密给我党送情报。

他机灵聪明,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至此,革命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

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鄂豫边这片红色地区不断壮大,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早的摇篮之一。

黄麻起义之后,年仅12岁的郑维山便加入童子团,承担站岗放哨等任务。

此时的郑维山,在经过革命洗礼之后,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彻底推翻旧革命,穷人才能翻身当自己的主人!”

图 徐向前和郑维山

1930年6月,他带领县里70多名赤卫队员加入红军,成为了徐向前副军长的传令兵,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郑维山很是聪慧,他总是能出色完成徐向前交给他的任务,多年后,郑维山回忆:“当时从徐帅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

而徐向前也很喜欢这个“娃娃兵”,教给他很多打仗的本领。

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短短三年的战火洗礼中,郑维山已经快速成长为师一级的军事指挥员,他几乎率部打遍了四川大大小小的军阀,年仅18岁的郑维山成为威震川陕的少年猛将。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为了迎接红军北上,中央命令红三十军和三十一军向陕西进军,以此来迷惑国民党反动派,红三十军首战即攻克宁强县城,活捉守军团长,乘胜向勉县、汉中进发。

图 郑维山

当时在汉中的国民党第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面露难色,面对红军的进攻,他如临大敌,一方面向西安告急,一方面派出三十八军主力四十九旅向勉县支援,想要阻止我军。

红三十军的政委李先念找到当时任八十八师政委的郑维山,而八十八师的先头部队已经率先抵达勉县。

李先念对郑维山说道:“这一回,我送你们一只老虎,你吃得吃不得,要不然我就给八十几师吃。”

郑伟山此时还未反应过来,问道:“什么老虎?”

李先念听后,笑着说道:“维山,挡在我们面前的是国民党号称精锐的四十九旅,甲等编制,齐装满员,旅长王毅武可是很彪悍,人送外号“陕西王老虎”,这只老虎可不好打啊,你们吃不吃?”

图 李先念

郑维山听后,坚定地说:“当然吃的,我还非吃他不可咧。”

郑维山的作战风格是“猛,快,狠”,为了打好这一仗,郑维山当天下午率领部队率先到达了二郎山阵地,天黑后,郑维山率领有着“夜老虎”之称的265团,从一处敌人疏忽的悬崖处到达山顶,占据有利地形,从上而下进攻敌人,全部将敌人带到了他们的埋伏圈。

当“王老虎”遇到了“夜老虎”,自然这场仗打的很激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郑维山率领的265团成功全歼敌人,最后只剩“王老虎”王毅武,仓皇出逃。

经过这场战役,郑维山在军中的名声很快大震,不少战士称赞他:“新来的政委真是个胆大的打虎猛将!”

图 左三为郑维山

后来的平津战役,更是让国民党将领傅作义领略到郑维山作战风格,称郑维山是他战争生涯中的“克星”。

在三次失败后,傅作义在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对手身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而郑维山也凭借雷厉风行的作战风格,在平津战役中立了大功,实现了毛主席的作战意图。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著名的军旅作家魏巍亲自为郑维山题诗:

“赫赫猛将出少年,行若疾风势若电;昨夜出动夜老虎,今朝丁酉捷报传。”

如今这首诗还被镌刻在四川省巴中市的碑林之中。

历经艰苦的革命岁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郑维山却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他决心将毕生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

建国后又立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郑维山被任命为第19兵团的副司令员,并收到毛主席签发的密令,要他带动19兵团到津浦铁路、山东衮州、泰安、腾县一线集结待命。

收到密令后,郑维山明白这是又要打仗了,对于久经沙场的郑维山来说此次打仗又激起了他那颗浴血奋战的心。

图 郑维山

猛将出马显神通,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郑维山就从各地召集了19团十几万的兵马,并按照密令浩浩荡荡前往集结地。

此后他再度接到由毛主席签发的密令:

要求第19兵团为志愿军第二批部队,实时准备开赴朝鲜战场。

紧接着,他跟随司令员杨得志一起出兵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图 19兵团奔赴朝鲜

面对这场更大的军事舞台,不仅没有让郑维山畏惧,反而让郑维山登上了更高的军事生涯。

进入朝鲜战场,郑维山保持着之前“狠,快,猛”的作战风格,在作战部署上大胆心细,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不少奇迹。

1953年5月7日,狂妄的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召开发布会扬言要在鸭绿江进行一次全面进攻,彭德怀为了教训李承晚,彭德怀请求中央军委同意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于是就爆发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在朝鲜的东部我军阵地被美军突入战线形成一个“凹”字形,而美军阵地正好是“凸”字形,这样的地形,敌军很清楚地就看清我方的阵地和摸清我军的一切动向。

如何能够拿下敌军,而且给李承晚一个教训,彻底解决我方的后顾之忧,成为当前志愿军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我方所要面对的是李承晚的“首都师”和“王牌团”,被李承晚曾亲自授予“虎头旗”,以此得名“白虎团”

郑维山深知此仗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夺取“883.7;949.2”高地的大胆设想。”

并决定要使用一招奇招:将3500名志愿军战士和200门大炮设伏在距离敌人2-3公里处,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图 郑维山(左二)就任20兵团代司令员

于是,他召集兵团所属的军长、政委、参谋长,以及三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开会。

郑维山首先说道:“敌前沿和侧翼有大片树林,可以供大部队潜伏。我们提前把部队潜伏在敌前沿,第二天傍晚发起攻击,以突然的动作可以抢攻上地,有效减少我军的伤亡。我估算了一下,我军潜伏的兵力最少要有3000人以上,200门大炮。”

而后郑维山又提出:“我们这几千人,要在敌军的眼皮下潜伏一夜,别说气候严寒和吃喝拉撒,就是战士们发出一点响动,都会被发现,如果发现,可想而知我们是什么局面,针对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

一时间,在场的人都沉默不语,就连一向所向披靡的许世友将军都面露难色,这时,60军军长张组琼打破僵局,说道:“我同意郑司令员的提议,我将此任务的重要性讲解给同志们,一定保证完成任务,不会出错!”

郑维山听后,更加坚定,说道:“打!出了问题,我亲自负责!”

此时的许世友,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我许世友打仗够大胆了,没想到你郑维山更加大胆。”

图 郑维山和许世友等将军的合影

大战一触即发,在郑维山“绣花针细致”的安排下,志愿军战士们都悄悄地潜伏在敌人附近。

20多个小时的潜伏,在距离敌军阵地不及200米,就连敌人的说话声都听得一清二楚,我军战士上到志愿军总部,下到60军各级指战员,更是屏气凝神,战士们不敢咳嗽,甚至吃喝拉撒都很小心翼翼,严阵以待,而以郑维山为首的指挥员更是寸步不离的盯着敌军阵营。

夜色临近,敌军沉沉睡去,总攻开始!志愿军战士们向三大高地发起进攻!

200多门大炮轮番上阵,3500名志愿军突然如同神兵天降般涌来,敌军慌了阵脚,在响彻云霄的冲锋号中四处逃窜。

最后,仅仅用了1个小时10分钟,志愿军成功占领三大高地,歼灭了“白虎团”大部,郑维山再度创造了战场的又一个奇迹,而“金城保卫战”也成为抗美援朝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

图 奇袭“白虎团”

郑维山作战两个月中,夺敌阵地23处,打敌反击400多次,歼灭敌人万余人次。

战后,部队斗志高昂,郑维山说服各级指挥员认真总结经验,并亲自深入部队,同作战员一起分析战情,通过这一由下而上的活动,提高了部队反击作战能力,对此,毛主席形象地把这种打法称之为“零敲牛皮糖”的战法。

“金城战役”的胜利,传到了中央,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致来贺电:“这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致敌死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最后结束朝鲜战争!”

郑维山在此次战斗中,充分表明了他在运用毛主席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上,已有颇深的造诣。

1953年7月27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郑维山于8月返回祖国,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就此名声远扬。

毛主席:“是四野的人吧?”

自回国之后,郑维山就被党中央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职。

图 郑维山发言

回国后,郑维山总是喜欢进行实地考察,所以毛主席每次外出巡视,也都喜欢叫上他一起,与他讨论当地存在的问题。

1967年,7月13日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郑维山住所的宁静,郑维山接起电话,对方是代总参谋长杨成武。

电话那头,杨成武焦急地说:“老郑,不要磨蹭了,赶快收拾东西,来人民大会堂一趟。”

郑维山很是纳闷和好奇,这大半夜的叫自己过去是有什么急事?于是,他反问道:“这么晚了,是有什么事情吗?”

杨成武说道:“情况紧急,别问那么多了,赶快来!”

郑维山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他很快就到达人民大会堂。

此时,杨成武和汪东兴已经等候多时,两人一见到郑维山便说道:“毛主席这次要南下视察,第一站是武汉,你陪同去,顺便说一下河北的情况。”

郑维山点了点头,由于他经常在河北基层工作,也无需准备材料,对河北的情况了如指掌,直接就可以汇报。

7月14日凌晨,毛主席的专列开启南下之旅。

图 毛主席和郑维山

刚启程,毛主席的秘书就叫郑维山到毛主席那里:“郑代司令,主席叫您过去。”

郑维山整理了一下军装,喊了一声“报告”,便推门而入。

“主席,好!”郑维山开口说道。

毛主席笑笑回答道:“郑维山同志你来了,我想了解一下河北的情况,你和我说说吧。”

郑维山将自己这些日子在河北基层收集到的资料和看到的情况都告诉了毛主席,主席非常满意,夸赞道:“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有你们两个,我就放心了!”

经过此次汇报,毛主席看到了郑维山的文武兼备、做事细致,更加看重他。

而与此同时,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杨勇被撤职。

毛主席对于这个职位的人选考虑,正是胆大心细、办事认真的郑维山。

图 晚年郑维山

之前处于对他的考验和磨练,组织最终决定没有直接任命,而是先让郑维山担任代理司令员一职。

然而林彪一伙人却觉得郑维山是阻碍,总想着要换掉他。

此时的毛主席虽仍然看重林彪,却依旧慧眼识珠,他深知郑维山是个人才,十分看重他。

1968年,郑维山因磁县武斗之事被调查,事实证明,在这件事上,郑维山在工作中不存在任何纰漏。

1968年2月7日,郑维山和北京军区机关同志在石家庄参加庆祝活动。

8日晚上,当时的郑维山正在八一礼堂观看庆祝文艺演出,这时,秘书匆匆找到他,严肃地说:“郑代司令,周总理有事找您。”

郑维山听后立即返回住所接起电话,电话里周总理着急地问道:“磁县的情况,你知道吗?”

图 毛主席和郑维山

郑维山一头雾水,说道:“我刚回来,不知道”

周总理说:“情况很是严重,我已经让总参作战部转达给你们”

随后,放下电话,总参作战部处长蔡洪江将电话记录交给郑维山,里面写道:

“根据铁道部军管会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一些人聚集在磁县发生武斗,将京广铁路50对电话线打断48对,并武力阻止工人修复,袭击过往列车,还烧毁了车站附近的粮、棉、油库,严重威胁到京广线的交通安全……”

看到这些,郑维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赶紧请求中央调动部队,最终将磁县的局面扭转回来。

然而,郑维山的做法总是会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挑刺,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阻碍,并对此想方设法追究他的责任。

在得知郑维山的处境后,毛主席不愿意看到郑维山受过多的委屈,他甚至亲自审核这桩调查案, 毛主席生气地说道:“北京军区会议为什么开这么长的时间?老是揪着一个人不放是为什么?”

此后,林彪还想因为此事趁机向毛主席提出更换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想法,但是却被毛主席反问道:“是四野的人吧?”

图 毛主席和林彪

听到这句话,林彪顿时哑口无言,这样的震慑性,林彪也不敢有什么小心思,他也明白了毛主席是真的很信任郑维山。

1969年6月,郑维山正式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

他深知毛主席给与他的厚望和信任,他发誓要做毛主席最忠诚的战士,一辈子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此后的十年动乱,郑维山虽落入艰难的境地,遭受不白之冤,但是他却始终作为一个将领和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屹立不倒。

后来,特殊时期后,1982年底,邓小平请郑维山再度出山,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图 邓小平和郑维山

此时的郑维山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工作热情不减当年,脑海中始终想着邓小平交代的两项重任:

第一,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第二,绿化西北和兰州军区,协助地方种树、种草。

在他任职期间,兰州军区的绿化和干部班子的建立在郑维山的带领下颇有起色,这离不开他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工作。

这件事传到中央,中央也致电提出表扬:“兰州军区部队的植树造林工作“认识高、发展快、成绩大,影响好!”

邓小平在得知郑维山在兰州军区的出色工作后,也大为赞扬:“郑维山同志,果然名不虚传!”

此后,郑维山将军主动退居二线,他想把机会留给更多的年轻人。

图 晚年郑维山

2000年5月9日晚21时10分,一代名将郑维山病逝,享年85岁。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纵观郑维山将军的一生, 他在严酷的战争和坎坷的政治生涯中经受了锻炼,戎马一生而无败绩,他无限忠于党和人民,把自己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精神的神圣伟业。

他无愧于毛主席称赞的“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3 阅读:838

历史典录

简介:中国历史犹如一窖烈酒,清冽而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