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救清朝的「反向努力」越救命越短

文叔逗号 2024-05-28 23:38:08

前言——湖北现代教育的起点

辛亥革命的起点在湖北的武汉,也就是今天的武汉下辖的武昌起义。但为什么革命会在这个地方爆发呢?过去,这个两湖地区似乎与革命毫无关系。因此,今天我们来好好探讨一下,在革命爆发前夕,两湖地区到底是什么样的条件造成了这样的状况。

其中非常有趣的是,当时的湖北,尤其是武汉这个地方,是非常先进的。这要归功于晚清重臣张之洞,他在这里进行了大力的洋务运动。张之洞先生在这里的贡献非常大,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让清朝的寿命越来越短。

这种情况是多么奇怪!明明是要救清朝,结果却意外地缩短了清朝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晚清时,两湖两广这个地方,革命是如何蔓延滋养,最终酿成了武昌起义所需的环境。

在满清政府统治下,两广地区实际上有两点原因导致他们对这个地区并不十分重视。首先,这个地方离北京实在太远,物理距离遥远,因此满清政府对两广的控制有所不及。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回顾孙中山之前的革命起义地区,除了广州市之外,大部分也都位于广东、广西一些边陲小地方,比如钦州、防城、贵州、镇南关等边陲小地方。在满清政府看来,即使这些地方被攻占,也不足以撼动整个局势,因此他们认为这一带并不构成对中央政府的重大威胁。

然而,长江流域却是不同的。对满清政府来说,长江流域一旦发生大规模的革命并占领重要城市或据点,就有可能动摇整个局势。长江流域不仅是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而且是南北交通的中心。

比如说,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上海,约在1910年左右,其货运吞吐量就占全中国的60%,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门户。另外,自1860年开埠以来,武汉三镇凭借其水运和地理优势逐渐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

除了长江流域,满清政府最重视的地方还包括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镇江、苏州、宁波等。这个区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洋人的影响力很大,上海和宁波都设有洋人租界。此外,除了长江下游长三角地带,还有湖广一带以及上游的四川盆地也备受关注。四川盆地人口众多,地势险要,如果出了问题,可能会让满清政府头疼不已。

然而,相对而言,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武汉三镇地区,却没有受到满清政府那么重视。事实上,自太平天国之乱以来,长江中游这一带基本上相对安定,所以满清政府并没有太过关注这里。然而,长江中游却在满清政府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地成为了革命的高发地区。这一带的革命温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生平

首先,让我们谈一谈张之洞。张之洞对两湖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南方默默耕耘。尽管他晚年曾一度入阁,但大部分时间都担任封疆大吏。张之洞的才能受到历史学家的高度肯定,他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因此人们尊称他为“香帅”。那么,是什么背景使他如此有能力呢?我们或许从未想过,辛亥革命成功的关键人物竟然是这位一生为满清政府效力的人,张之洞。

张之洞的一生非常丰富,相关研究固然有,但我一直认为对他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可以进一步努力。首先,他是河北南皮人,因此在两湖地区,他算是标准的外省人。他出身科举进士,思想经历了几个阶段。早年,他是清流党的一员,与朝中的清流党成员关系密切,其中最著名的是两位帝傅,分别是李鸿藻和翁同龢,他们与张之洞的关系非常好。然而,在1880年代,张之洞被外放到湖广地区担任总督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变为洋务派。

与其他封疆大吏相比,张之洞有几个独特之处。首先,他没有严格的省籍观念,一到湖北,他就尽量吸纳各省的人才。其次,他不喜欢结党营私。与他处于南北竞争状态的另一位汉人封疆大吏李鸿章形成了鲜明对比。张之洞更具有传统的读书人气质,提倡天下为公、为国举才、为国兴政的理念,与党派无关。此外,他有着浓厚的书生气息,被李鸿章称赞为“张香帅有古人之风”,这句话虽然有点暗讽,但也表明了张之洞的儒雅气质。

张之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为政治抱负,不像袁世凯那样追逐权势。他与李鸿章有所不同,李鸿章是三教九流,张之洞则一直秉持儒学思想。在他的经营下,湖广地区迅速形成了新的局面。到了1890年代,以武汉三镇为核心的张之洞推动的洋务新政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甲午战争前夕的重要成果。

张之洞办大新式教育、产业! 却埋下「革命汽油桶」!

还有几个小细节需要补充。首先是他与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张之洞之所以长期在外任,离开了政治中心,这一点有些让人感到奇怪。作为一位学识渊博、在地方有显著治绩的进士出身,他为何长期在外任外交官呢?其实,这是慈禧太后的精心安排。她需要一些在南方的封疆大吏作为她的依靠和外援。

因此,张之洞作为湖广总督,虽然身在两湖之地,却经常在中央事务上发表意见,慈禧太后还会点名询问他的意见。这种默契使得张之洞与慈禧有着特殊的关系。虽然张之洞出身清流派,但他并不被视为外人,而是受到了清流派的认可。此外,张之洞与李鸿章虽然并非完全对立,但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相当强烈。

另一个要讨论的点是武汉的背景。在当时,武汉是指汉阳、汉口和武昌三个城镇。这三个城镇之所以被合称为武汉,是因为长江需要可以通航才能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当时,要过江只能靠渡船,因此长江和汉水汇聚的这个地方成为了水运的中心。正巧,这个地方分成了三个城市,形成了汉阳、汉口和武昌三镇。这种地理条件直接影响了张之洞推行新政的方法。

张之洞与康有为之间也有来往。大家通常都知道张之洞曾建立了汉阳钢铁厂以及湖北织布局等一系列新政,这些举措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汉阳钢铁厂更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座炼钢厂,至今仍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他在器物层面上还推动了自强新政。到了1890年代,他开始关注教育和制度上的问题,尤其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他参加了强学会的行动尤为引人瞩目。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谈到的戊戌变法吗?强学会在第一次公开发表宣言后几乎成为了当时整个中国新知识分子的集体心声。许多人都纷纷捐款加入强学会,其中以张之洞和袁世凯最为重要。袁世凯甚至见到康有为后还称其为老师,这显示了袁世凯的圆滑与擅长交际。

此外,在张之洞加入强学会之前,他在器物层面上做了许多值得一提的事情。例如,1890年他创建了两湖书院,这是一所中西合璧的学校,除了教授传统的儒家经典外,还涵盖了西方的历史、人文、数学等内容。两湖书院办学时间相当长,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仍在继续。许多两湖地区的人才都在这里学习或进修,其中黄兴和宋教仁更是后来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俩都曾在两湖书院就读。

这个时期,张之洞办了汉阳钢铁厂(1892年),以及在189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了自强学堂,它是今天华中地区著名的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不仅延续了两湖书院的传统,更强调了西方教育和工学等领域的教育,对于华中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自强学堂的创办时间要比后来袁世凯创办的北洋大学或是洋人资助的南洋公学要早,这使得自强学堂成为华中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源地。

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后,南方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那就是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的重要领袖之一就是张之洞。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慈禧太后常常召见张之洞,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是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也是因为慈禧长期以来一直将他视为长江流域汉人封疆大吏的领袖。

另外一个受到张之洞影响很大的人物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虽然刘坤一早年是武夫出身,但到了任上,他也开始关注各方面的新政推动。因此,在东南互保期间,刘坤一和张之洞两人可以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满清政府开始全力推动所谓的新政,湖北地区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1903年张之洞在任期内下令推动日本的学制,即6334学制,在湖北率先实行。这一举措比满清政府1905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要早两年。

另外,早在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就开始意识到在地方兴办教育的重要性。他从1895年开始,陆续在武汉和黄冈等地建立了师范学堂,成为中国甲午战后建立师范学堂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举措对于培养基层的教师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学者的研究,从1895年到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地区共办了大约40至50所新式小学和中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条件下是相当不容易的。湖北新式学校的数量仅次于江苏,位居全国第二,比广东和浙江都要多。这些新式学校的建立为两湖地区涌现出大量新式人才,其中包括黄兴、宋教仁等人。张之洞的工作可以说是完整的新式人才培育产业链,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得到了充分的推动和支持。

武汉大学是当年的自强学堂

张之洞力推公费留学生 却反培养革命分子!

随着时代的转变,人才的素质和整体逻辑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式人才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如何培养他们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两湖地区并不算富裕,务农为主,与临海省份如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

但是张之洞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让两湖地区的学生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除了办新式学校外,他还利用湖广总督的权力,大量资助两湖地区的青年赴国外留学,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地当然是日本。

张之洞甚至在《劝学篇》中提到,相比在国内读三年新式学堂,去日本读一年书更为可取。他认为日本地理上靠近,语言障碍少,可以获取在中国无法获得的教育内容。据统计,如果不算中央政府补助的公费生,仅考虑省政府补助的公费留学生数量,湖北在全国仅次于富裕的江苏和浙江。这些留学生往往成为国内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比如加入了光复会或者华兴会。

早期的留日学生主要集中在师范学堂和法政学堂。这是因为在国内推行新式教育的需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之后科举制度废除,这意味着许多小知识分子未来的出路需要重新规划。其中,成为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出路。

因此,许多留学生选择在日本学习,以取得师范学堂或法政学堂的学历。这些学历将成为他们未来的资本。而随着未来政治结构的变革,需要大量新的公务人员,留学生们也开始关注在日本陆军学堂的学习,以及成城学校、振武学校等的军事教育。自1906年起,留学生们逐渐向陆军学堂倾斜,其中一些优秀的学生甚至进入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深造。

在两湖地区,新生的精英层迅速崛起。除了我们熟知的黄兴和宋教仁之外,还有一个名字必须铭记,那就是吴禄贞。吴禄贞几乎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早在日本,他就秘密加入了同盟会。

随后,他加入了北洋新军,并在内部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些人将对中国未来的革命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的出现是张之洞新政的产物,这也是张老中堂意想不到的。他一生为满清政府效力,然而,他所推动的新政却最终导致了满清政府的覆灭。他的举措,如同一把火,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篝火,也为清朝的终结拉开了序幕。

除了新式人才外,还有新式工厂,其中包括我们提到的汉阳钢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和湖北缫丝局等。张之洞办过的工厂实在太多,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则没有。成功的工厂留下了照片,但有些没有留下痕迹。

然而,在历史书籍中对他们的记载却不少。张之洞热衷于引进新式事物,不论是学问、事务还是人才,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的追求并非易事。他注意到面向的方向是非常广泛的。这些新式工厂培养了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尽管他们尚未形成阶级,但已经开始培养出一些技术熟练的工人,这些工人与传统的手工业工人有所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湖北,尤其是武汉,提供了良好的革命基础。

除了张之洞的推动外,武汉还拥有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如京汉铁路和汉口租界。湖北的人文地理条件极其特殊,它的爆发与否决定了天崩地裂的命运。

0 阅读:124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