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play民族魂?当代汉服不过是件普通衣服!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4-06-15 06:21:01

随着国潮阴风阵阵袭来,汉服也跟着火出圈外。原本属于戏曲、历史与cosplay爱好者的小小癖好,迅速变为满街都是的大众“文化”。

虽说穿喜欢衣服是个人自由,可当我看到那些cosplay爱好者操着半文半白狗屁不通的古风话,舔着脸给自己穿汉服贴个复兴汉民族文化的标签,还到处出警,对别人穿衣服指手画脚,就让我忍不住想说道说道汉服这玩意真有这么高大上么?拿他随便出警又是什么行为,废话不多说,让我们直奔主题。

承载不了历史和文化

三上老师拉高汉服美感 一些人还要指手画脚

对于正常人来说,穿什么衣服不过是个人根据审美与需求的选择而已。但对汉服coser来说,汉服就远不是一件衣裳那么简单,而是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圣物,不容他人有一点不敬,如果你说他们是coser,他们就会跳起来大骂一番。然而可惜的是,无论汉服党怎么骂,从历史还是文化的角度来看,一种衣服都太过狭隘而无法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历史含义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它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而非一件器物。虽然近年来史学研究的视野开始向微观发展,一件器物多少能反映历史的面貌,但历史本身仍旧是诸多微观结果综合而来的产物。所以,衣服是断然无法承载起历史这么大的内涵的,至多只能说它直观的反映了历史的一部分。

汉服就是一种古人穿过的衣服而已

出于对历史的追思而披上古衣,那就应该是严肃、严谨的,要尽可能的复原古时情景。而不是套上两件不伦不类的古风衣服,穿着现代的鞋子、内衣甚至戴着眼镜,留着现代发型,对着相机摆上几个pose,再说上两句不文不白的怪话就觉得自己承载了历史。

当然,一切历史都是过往云烟,不是人人都必须用搞学术的心态了解。历史的复原可以有趣、娱乐化,也可以不必处处较真。既然如此,那就请放下身段宽以待人,允许别人对你提出各种意见,允许别人以“离经叛道”的方式来改造、发挥,更要允许别人说你是个coser。别像癞蛤蟆那样,戳一下就气鼓鼓的蹦跶起来,大骂别人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你的民族。

如果真较真历史 现代发型和佩戴眼镜是妥妥的不尊重历史

此外,文最早有花纹的意思。后演变为文字之意,二者都是人类思想的体现。至于化则是泛化、扩大化的含义,二者合起来便用于概括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所谓文化,就是这两个概念融合的结构。

从载体来看,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比如衣物、建筑、装饰品等,后者如语言文字、风俗和习惯。这些载体当中最稳固的无疑是语言文字,它成为近代划分文明、民族的关键标准。汉民族的认同,一直以来也是以汉语汉字为纽带维系的。其他载体则非常容易随时代变化、外部影响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比如如何过节日、日常的风俗习惯等等,而衣服不过是风俗习惯中小小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没有什么存在感。毕竟,就算人们穿上西服过年,人们也不会觉得有违和感。

传统的汉文化认同 恰恰最不拘泥于服饰考究

既然如此,汉服如何能承载文化这么大的含义呢?可悲的是,就连那些不肖子孙顶礼膜拜的祖先也同样不看重衣服。赵武灵王身为中原诸侯、华夏子民,理应坚持华夏衣冠,却大搞胡服骑射,从此让汉人们穿上了裤子。宋代更是胡风甚嚣,经典例子便是引入契丹、女真风俗中的钓墩,而其他胡人服饰也让宋国的士族庶民们纷纷仿效。以至于朱熹感慨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直至民国宣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却还是流行起了根据满人旗女袍而改良的旗袍。尽管旗袍起源还有争议,不过都不否认满人旗女袍对旗袍有影响,且传统看法是源于满人旗女袍,故而采用此说。

钓墩是一种女子袜裤 在宋《杂剧人物图》中的女子就有体现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反驳,韩愈曾说“孔子之作 《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表明礼乃是夷狄与华夏区别的重要的标准,而服饰正是礼最直观的体现。汉服难道没有因而承载华夏“礼”的古文化吗?

这种看法乍一听破有道理,实际上犯了以偏概全毛病。礼是人类社交和身份识别的一种体系,它包含服装却不局限于服装。所以《史记》才有楚人沐猴而冠之说,意思是无论别人穿什么民族的服饰或者穿现代服饰,都不妨碍他们认知、传承历史与文化。穿着汉服拍照的人们,也未必真懂什么民族文化和历史。更何况古代的礼早已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古人自己都在逐渐摒弃前人的礼以至于孔子天天要强调克己复礼却不得。今人却在这要用一件衣服复兴古礼,实在是可笑。

沐猴而冠

更为可笑的是,现代汉服coser穿衣服从来没考虑过自己身份。一个放到古代充其量是匠户的人竟能穿达官贵人的袍服,还能用上高贵的颜色,如柘黄、红紫等,而不用底层百姓会穿的白色,这是何其的僭越!

总的来说,历史包含服装,文化也可以部分体现在服装上。但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款式的服装来承载、定义和约束历史与文化。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叶公好龙的僭越者 按传统律令必然被打屁股

低价值的过气服装

以现代标准审视 古代服饰大都不合格

既然服装无法承载那些高大上的内涵,那我们就不得不讨论一下它的本质--用于避寒、遮羞、装饰的生活用品。

这个层面来说,汉服的价值无疑是很低的。以古人的技术水平来说,服装的裁剪、用料和设计都有着极大的缺陷。如缺乏现代常用的纽扣、拉链等零件;缺乏有弹性、贴身、更保暖或者防水的材质,也没有口袋这样的便利设计等等。这就意味着汉服无法胜任防水、紧身、极寒中保暖又不累赘等特殊需求,也不能如现代衣服那样为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更不用说许多汉服coser穿的不是劳动人民的服饰,而是用于祭祀、朝堂等礼仪场合的袍服。这种衣服古人自己都嫌不便,连一心恢复汉族冠服的朱元璋都因五冕冠服太过繁琐而下旨: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降纱袍,余不用。

袁世凯穿上汉服也只是用于祭祀

从审美角度来说,汉服也早已落伍。因为缺乏立体剪裁的设计,不能更好的贴合人体、凸显身材,也没有胸垫、垫肩等支撑部件可以更好的将衣服的定型,只能像个被单一样披在身上,显得臃肿而散乱。当然,可以自欺欺人的说这是仙风道骨&old school。

除此之外,汉服的服装用色通常单调,花纹的选择不多还老土,仿佛上个世纪老太太穿的各种花衬衫花棉袄一般。与之相对的现代服装,可选的颜色和图案就要多的多了。得益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染料的使用,比古人高了无数等级。因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大规模的高频交流,图案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的丰富程度也是古人无可比拟的。毫不夸张的说,一件印着人物肖像照片或者动漫人物的T恤,就足以让古人望尘莫及。而与服装匹配的古代妆容更是给堪称邪术换脸的现代化妆术提鞋都不配。就审美来说,汉服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当然,汉服可以现代化改良,比如情趣汉服之类的,只是这么做怕是汉服拥趸又要骂骂咧咧了。

立体剪裁可以让衣服更贴合人体曲线

穿汉服终究只是cosplay

当代汉服 基本都是cosplay范畴

既然汉服无法承载的起历史、文化这样的高深内涵,实用价值也不大,是不是汉服这东西就不应该穿呢?其实也不尽然,当人们或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或是对某些人物的喜爱,就会期待通过扮演某些角色获得满足感,而扮演角色最便利也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穿具有角色特征的衣服。

这种行为自古已有,优伶、祭司便是角色扮演的常客,他们通常会在表演戏剧或祭祀时扮演神明或者传说故事中的角色。古希腊人也会在一些节日庆典上精心装扮成神明或史诗英雄。在中国,甚至皇帝都会亲自参与角色扮演。例如大名鼎鼎的乾隆帝,在诸多画作中时而成为书生、时而又成为采药人,更离谱的是还变成了菩萨。何况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大大充裕,精神生活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穿点现实生活中罕见甚至没有的衣服开个趴体,拍拍写真发到网上炫耀炫耀也是可以理解的。

爱好cosplay的乾隆皇帝

总而言之,穿汉服本质就是个人为了追求猎奇进行的角色扮演。它的内涵浅显,整体价值不高,拿来娱乐是不错的选择。

但要拼着几寸破布上纲上线,那就是既无知又无耻的可怜心态。奈何总有人拎着民族、历史和文化大棒随意出警,给他人乱扣帽子。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他人自由,也侮辱了祖先英明,真可谓大逆不道、数典忘祖的典范......

0 阅读:3

冷炮历史冷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