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本土化:人类学方法论的演练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6-25 15:33:26

作为研究文化和人性的学科,人类学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是关于不同文化中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而作为交叉领域的医学人类学是采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研究健康、疾病及治疗的认知与行为的学科。作为促进叙事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学以学科融合方式进入了中国叙事医学构建自身的进程,并提供了借鉴。

首先,人类学有关注叙事的传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的兴趣点从医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变为对患者疾痛经验的关注,医学人类学成为较早以患者视角聚焦叙事的交叉学科领域。叙事医学概念的提出者卡伦医生曾言:“叙事医学作用的早期证据由民族志(人类学实地研究的作品成果)及其作品获得了确认,包括在叙事实践中学生、医生、患者获得的影响。”医学人类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区域性个案与民族志成果,为今天叙事医学框架与逻辑构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见证。

其次,人类学研究典范作为指引。著名人类学家凯博文(Arthur Kleinman)基于病患叙事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堪称典范。他认为,诠释疾痛经验的故事,是临床医生的核心工作并形成方法论基本要素;借鉴人类学方法,将“微型民族志”“生活简历”等引入临床工作。国内亦有研究团队深耕并倡导“照护人类学”,将医学与家庭、文化、社会进行深度联结,成为今天人类学学术进路的重要突破;亦是以医学人类学的学者风范“跳脱”象牙塔的“舒适圈”,积极影响并成为了医学实践的一部分。

自2011年叙事医学被正式引介到我国后,学界开启了生动多样的中国叙事医学实践。这个过程既不是西方理念的直接移植,亦不仅仅是跨文化的传播,而是中国医学多种主体的自觉性建构。

首先,本土化思考为叙事医学提供了理论面向和基础。在西方舶来学术概念的启发下,本土理论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研究者将卡伦医生的基本观点与本土实践结合起来,归纳出“22334”模型(又称“小红花”模型);中医领域以“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与叙事医学内涵进行学术对话,深入阐释叙事医学的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还有研究者倡导“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多层次的整体医学模式。

其次,本土化思考为叙事医学提供了方法论启示。由于西方叙事医学方法兼具的突出优势与潜在困境,寻求适应中国本土具体情境的创造与经验成为必然。例如,尽管存在理念争议与实践困境,以“平行病历”(parallel chart,卡伦医生自创的教学工具,以非技术语言撰写病历,用于临床训练)为基础包括延展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已经超越了国际同行。其他来自人类学的代表性观点包括倡导使用“叙事病历”和微型民族志等多元路径。

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叙事医学”课程的创建人与负责人,笔者认为有勇气尝试和探索这门新课的直接基础,始于2016年旁听学习北京协和医院宁晓红医生负责的“舒缓医学”(缓和医疗的课程名称)课程。之后,笔者参与的以人类学为指导的教学实践还包括:在缓和医疗门诊跟诊见证其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帮助、参与电话随访获得患者视角的病痛叙事与生命叙事、组织医学生参加安宁志愿服务培育叙事能力、赴国内多地调研并梳理地方性缓和医疗实践经验、拍摄多部叙事医学教学微电影诠释教学难点等。受到这些经历的影响,笔者自2017年开设“叙事医学”课程之初,即明确了与缓和医疗实践进行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

人类学家与缓和医疗的临床医生组成了跨学科团队,通过观察、访谈、合作教学甚至是学科间辩难的实践方式,初步形成了阶段性理论产出:在对缓和医疗实践中叙事医学的呈现与价值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叙事缓和医疗”(以叙事的理念和方法所做的缓和医疗实践)框架,其中以“叙事病历”(融入叙事性内容的现行病历)为核心概念。这是综合运用了人类学方法论中“变熟为生”的研究路径,使得缓和医疗领域“叙事病历”作为人类学家倍感欣喜的重要“发现”浮出水面。我们主张:一些医学领域可以先行出发并注重临床实践转化;以“叙事缓和医疗”研究确立方法论意义,引导医学界为叙事医学临床路径一般性框架和多种可能性作出贡献。

叙事缓和医疗框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内生性。区别于在临床实践有意识地“增加”叙事医学要素,此处强调的是对既有临床实践中叙事要素的挖掘和凝练。尤其是一些优秀临床医生创造性地依据具体情境,运用中国智慧,自觉地诠释了叙事的真谛。第二,优先性。我们把缓和医疗领域里最为温暖的内容优先梳理并呈现,试图以持久深刻的感染力与示范价值辐射到更广泛的医学领域;这与医学领域整体当中的实践和推广并不相悖。第三,本土性。以本土化概念表达作为重要依据,探讨了叙事医学本土化思考的理论根基、时代要求与实践指南。

叙事医疗在医学领域里显得很新,但也许是医学本质中某种已被遗忘的东西,如今构成了历史的回旋。我们倡导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开放和包容,来助力这门新兴学科的孵化与成长。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25日第2919期

作者:李飞

0 阅读:2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