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河北发现武大郎墓,考古学家打开棺材后,揭开800多年骗局

玖号放人间 2024-06-01 21:54:43

文| 赤晚

编辑| 赤晚

世人都说武大郎身材矮小,面目丑陋,能够娶上貌美如花的潘金莲着实是好福气。

可他的下场也被众人所叹,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冤大头”,但这到底不过是施耐庵小说中的人物,大家也只图一乐。

直到1992年,考古学家在河北真切的发现了武大郎墓,众人才恍觉,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

棺材被打开,其中展现的尸骨令人错愕,一场被掩埋800多年的骗局到底是什么?

墓中真相

或许是《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一朝真实的墓地呈现众人眼前,颇让人有些近乡情怯之感。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一些墓穴的挖掘卓有成效,1992年,一批考古学者来到了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

本是无心之举,竟真找到了武大郎的后人。

在当地,武姓算是名门望族,众多的武姓后人生活于此,对于先祖武大郎很是敬仰。

可武大郎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商贩吗?何至于后人为他修墓立碑,这着实有些突兀。

经由专家与武姓后人交涉,他们同意开棺研究,当专家一行人来到武大郎墓的现场后,发现此地已有被挖掘的痕迹。

事实上,武大郎墓的最早发掘时间是在1946年,当时国家经济条件堪忧,武姓后人为求生存,便有了开棺取宝的念头。

找到武大郎的坟墓纯属是误打误撞,众人齐力挖掘,看着眼前的楠木棺材心中欢喜。

若真是个有钱人,武姓族人的性命可就算是保住了,但开馆后的景象却是令人大失所望。

除了两副已经尸化的人型骨架,再无其他值钱的财物,取宝不成难免失望,但还是认认真真的将墓地恢复原样。

此后数年,无人再打这座墓地的主意,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棺被一些人看作是不敬先祖之举,便也无人敢触霉头。

直到这次考古专家前来,从武姓族谱中找到了武植的名讳,这便是武大郎的原名,由于是家中长子,遂被称做大郎。

按照族谱中记载的位置,专家学者准确无误的找到了武植墓地,下令挖掘,那口楠木棺材再次出现在众人眼前,不由得令人犯嘀咕。

武大朗卖烧饼这么挣钱的吗?

感叹未完,大家一致的发现了问题所在,这口棺木目测在1.9米的长度,按照书中武大郎的身高记载,不免有失准头。

开棺测量,棺中的尸骨确系是一对夫妻,男性尸骨经过测量在1.78米的长度,这着实与人们对武大郎的认知相悖。

更何况,潘金莲和武大郎的感情不睦流传至今,何至于同棺而葬,种种疑点令人啧啧称奇。

难道《水浒传》中对于武大郎的记载都是假的?人们口口相传800多年,竟是被时间蒙蔽了双眼。

如今事实呈现眼前,很难不令人好奇真相,既然武大郎确有其人,种种蛛丝马迹也就不难探寻。

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在考古学家的坚持下,武大郎的真面目开始逐一的呈现世间。

历史所载

“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武植的墓志铭清晰可见,他幼年便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身高比之常人有余,相貌堂堂。

令人惊喜的是,他的妻子闺名确为潘金莲,不过言行有度,出身名门,自是做不来和西门庆之间的苟且之事。

武大郎自幼向学,曾在潘金莲的家中做工,一副前途无量的气势被其父亲看在眼中,遂有了为她招婿的想法。

郎才女貌,任谁见了不道一声好,在有心人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夫妻甚是恩爱。

婚后两人育有四个孩子,夫妻关系并未受外界变迁的影响,红袖添香只会更坚定武大郎求学的心思。

在潘家的资助下,他接连科考,直到进士及第,这样的成绩自然令潘金莲一家更是满意。

任职山东阳谷县县令,带着家眷出任地方,为官清廉是武植做官的准则,当地百姓皆有所觉。

做下的都是实事,开仓放粮、加设学堂、看待商人一视同仁,富贵贫贱的身份在他眼里都是县里百姓。

所作所为被众人看在眼中,潘金莲作为武大郎的贤内助亦被当地百姓所称赞,武大郎任职期间,阳谷县的百姓安居乐业,无不畅快。

卸任后荣归故里,一身功名被他隐藏,家中本就不多的财产都被他夫妻二人拿来救济灾民,所剩寥寥无几,也难怪武姓后人对其十分尊敬。

由此来看,棺中除了夫妻二人的尸骨再无任何值钱的物件,确实佐证了武大郎的为官清正。

可这些史实与人们口口相传的武大郎形象实在是相差甚远,潘金莲贤良淑德的言行更是令人难以接受。

毕竟不管是小说中的记载,亦或是电视剧的接连转播,“武大郎”和“潘金莲”这两个人物特点都太过于有特色。

如今考古专家的发掘,不外乎让人承认自己的“愚蠢”,接受现实是需要时间的,更何况武大郎的真实性不外乎将人的思想推翻重塑。

有些人只选择相信自己所认可的,所以尽管武姓后人接连辟谣,作用实际上并不明显。

“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

如今武植墓被考古的专家学者重新进行研究,上书的墓志铭无不再向世人传递同一个讯息,武大郎确有大才。

可试问事实俱在,又是谁传下的百年谣言呢?

骗局成型

既然史实与传言严重不符,那想必背后定然有“始作俑者”,若非他的呕心沥血,只怕我们也看不到如今之场面。

追根究底,源头就在武大郎的身边,他少时有一王姓好友,家中经济情况颇为丰厚,对贫困求学的他几次资助。

两人就此结下了同窗之谊,王某人当时年少,出身优渥想来心思也甚是单纯,但挡不住世事莫测。

王某人读书未有所成,家道中落,无奈只能寻找旧友帮衬,听说武大郎功成名就,遂之前往投奔。

武大郎外出求学,不曾忘了这份恩情,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要好得多,他将此事牢记于心。

此时的武大郎仕途正盛,做官娶妻在王某人看来就是人生圆满,两人相逢自然盛情款待。

一番接触下来,武大郎察觉王某人早就被时间改变了少时的模样,言语中几次三番提及为官捷径,被他悄无声息的挡回。

尽管武大郎心无藏私,可王某人难免多思多虑,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看着曾经的穷小子家业正兴,不免羡慕。

若是他也能有个官做,再娶一房美娇娘人生岂不快哉,可是武大郎几次三番的推诿,令他心中暗自生恨。

想来也难怪,武大郎为官一心在百姓,当是不会帮人安排官位的,王某人负气离开,越想越不甘心。

回乡途中,王某人编织了一个谣言,声称武大郎一事无成,唯唯诺诺不成气候,其妻子潘金莲貌美如花,如何能甘心下嫁。

花边新闻就此捏造,选取的风流对象便是武大郎曾惩治过的恶少西门庆,有鼻子有眼,一路上谣言四起。

三人成虎,更何况古人对于为数不多的新闻本就好奇,传来传去与最初王某人所表述的都已是不尽相同。

但从如今来看,王某人想要抹黑武大郎形象的效果确实是达到了,以讹传讹被施耐庵所注意。

小说若是想要畅销,有与众人的相通点最好,武大郎和妻子潘金莲的形象被艺术再加工,早已是亲人对面不相识。

随着《水浒传》的代代品读,800多年的口耳相传,此事已非考古专家口中的史实和其武姓后人的解释能够改变。

若是王某人能够看到如今之场面,不知心中可有悔意?事实上,在他回到家乡,看到武大郎为他尽力操办的房屋便已然后悔。

可谣言早已是满天飞,又岂是他一人之力就能够扭转的,同窗之谊被他自己毁了个干干净净。

后来,施耐庵的后人也加入了辩护大军,对着武姓后人连连称歉,可也并没有翻起多大的水花。

1996年,武植墓被其后代修缮完毕,功德碑上字字句句都记载着他的生平往事,看过的人不免生疑。

这真是自己印象中的武大郎吗?越是了解越不敢轻信,如今作为河北景点开放,游人如织或许能有些疗效。

800多年的骗局到底是真的,只要大众对于武大郎的固有印象不除,他就始终是那个忠厚老实但目不识丁的书中人物。

夫妻之间的琴瑟和鸣不过都是一纸空谈,知道的人当个笑话来看,不明真相的依旧传播着谣言。

相关故事实在是太过于经典,由此来看,施家后人和武姓后人的澄清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历史俱在,还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资料:文史博览《真实武大郎与潘金莲:夫妻恩爱,生有四子》

菏泽学院学报《小说研究中历史与传说的关系问题——从潘金莲弑夫说起》

0 阅读:2

玖号放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