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死后,军统局“特侦组”许多“影子”失联,沈醉和文强知道他们的来历,却不知道他们的去处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06-12 19:24:41

电视剧《风筝》中的很多人物台词,都出自原军统局总务处长沈醉和北方区区长文强的回忆录。

沈醉是戴笠一手培养起来的心腹,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沈醉那一系列回忆录,很多人也都看过。

文强就是《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历史原型,他在淮海战役被俘时的身份是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

文强给杜聿明当参谋长之前,还当过特务处(军统前身)驻上海办事处上校处长兼苏浙行动委员会人事科科长、忠救国少将政治部主任、军统局华北办事处主任并兼任冀察战区挺进第八纵队司令和第一战区调查统计室主任、中美合作所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副主任(主持工作)、军统局北方区区长兼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军统局东北办事处处长兼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处长、长沙绥靖公署办公室中将主任兼第一处处长。

沈醉是戴笠的“徒弟”,文强则是戴笠的“兄弟”:文强在黄埔军校比戴笠高两届,二人关系极好,戴笠对文强一向是尊称“念观兄”而不直呼其名。

在文强和沈醉的回忆录中,也多次提到类似“影子”的潜伏特务,那是戴笠直接管辖的“特侦组”派出到解放区去的,其名单连郑介民和唐纵都看不到,这也导致了戴笠坠机后,很多“影子”失联。

那些“影子”失联事出有因:戴笠死后,老蒋最初并没有任命戴笠的嫡系毛人凤为军统局局长,而是先让唐纵代理了一段时间,然后就任命郑介民为军统局正局长(戴笠一直是副局长主持工作),军统变为保密局,第一任局长还是郑介民。

戴笠和郑介民在特务处时期就面和心不和,戴笠掌握的秘密特务,当然不可能让郑介民知道,而唐纵一心想主管警察,对特务工作也不太感兴趣,就是戴笠主动把名单交给唐纵,他也懒得搭理——戴笠活着的时候只是铨叙少将,中将是职务军衔,而郑介民和唐纵则因为在军统之外另有职务,早早就已正授中将,这也是老蒋玩弄权术的一个“高招”:郑介民和唐纵不会完全服从戴笠,也避免了戴笠尾大不掉。

沈醉和文强分别于1960年和1975年特赦后,都写了一本关于戴笠的回忆录,后来由文史出版社合并出版,书名沿用了文强的《戴笠其人》。

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戴笠直接管辖的小组,其组长是少将倪超凡,该组全称“特别侦查组”,简称“特侦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打入新华日报、新华书店和八路军以及延安在各地的办事处……戴笠嫌稽查处、警察局、刑警处还不够,不能专业化,所以才决定成立这个组而亲自领导和指挥。”

直属于戴笠的“特侦组”并不搞侦查,它的任务就是往我方派遣特务,我们可以称之为“影子大本营”,无论是韩冰还是江万朝,都应该是戴笠“特侦组”直接备案且可能只有戴笠一人掌握的“影子特工”。

戴笠在《风筝》小说原著和电视剧中都没有跟郑耀先说实话,他告诉郑耀先:“秘密安插到江西的老同志大多下落不明,唯有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几个星期前曾向总部发回一份情报,级别是绝密。经过我们侧面了解,这个代号叫‘影子’的弟兄,或许还没有暴露。”

影子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一组,读者诸君想必早就有了答案:江万朝和韩冰是大影子,老常是小影子,除了他们三个,肯定还有更多的影子,但那些影子叫什么,戴笠根本就不会告诉郑耀先,当然也不会告诉郑介民和唐纵。

戴笠派往延安的“特侦组”特务,已经被抓了七十三个,但是至少还有江万朝、韩冰和老常漏网,所以“影子”至少有七十六个甚至更多,文强和沈醉当然知道他们的来路,因为有些人是沈醉亲手训练过的。

沈醉在《军统内幕·军统对陕甘宁边区的罪恶活动》中回忆:“那个河南人(沈醉没说那人姓名)是惯匪出身,胆大,枪法好,戴笠叫先派走。李琎年轻,没有经验,我教他补习了两星期的手枪射击和狙击方面一些应有的技术。他的枪法还很不够理想,但戴仍催促派了出去。派人去延安还有很多手续,不一定马上能混进去,要经过很多关系才能辗转设法进入边区。至于等待机会完成任务,说不定要一两年。”

文强也证实了沈醉的说法:“戴笠总结了他在内战中运用‘得间为主’的经验,得出五字诀,即‘裙、办、师、财、干’。他说只要抓住了这五个字,并懂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便等于抓住了对方的灵魂,则无往不通、无往不利了。”

戴笠这五个字,笔者不懂,也不敢懂,睿智的读者诸君,一定能发现戴笠这一招有多狠毒,而且跟齐公子的“渗透计划”似乎也有相似之处,这就是影子的可怕之处:任何物体都会有影子,就连月亮也不例外,想让读者诸君找出没有影子的物体,可能比抓出所有的影子还难。

沈醉和文强知道影子的来历,却不知道影子的去处,更不知道影子会以什么身份、什么形式潜伏下来,以及影子会不会发展甚至生出新的影子,我们也只能从这两位将军级特务回忆录中去发现蛛丝马迹。

一个姓张的最高级别的叛徒,曾经写了一本书给老蒋,沈醉回忆:“张曾经写过一本几万字的有关边区情况的材料,除大肆攻击、诬蔑等外,还谈到不少有关边区的问题。当时军统除抄送蒋、何应钦等外,还印成小册作为军统大特务(内部处长级,外勤省站长、区长)的参阅文件。”

沈醉这三言两语包含的信息量极大,接下来特就一问三不知了:“以后究竟有哪些人打入过延安,我也不了解。我在军统局时,经手办理过两三次招待张所谓‘策反’过来的叛徒。这些人的姓名我只记得有个叫朱春荣的,其余记不起来……”

有的会写书,有的会参加饭局,还有的会背诵专著,那个真假难辨的“影子江万朝”,其理论水平甚至比袁农和陈国华还高,这样的人潜伏下来危害有多大,读者诸君自然都能想象得到。

《风筝》是谍战片,也是历史片,甚至可以说是纪录片,原著和送审版中的有些话,笔者还真不能引用,但是读者诸君却可以畅所欲言:韩冰和江万朝谁都可能是真影子,也都可能是假影子,而且影子可能也不止一个,那么沈醉和文强讳莫如深的问题,您是否能给出明确答案?在您看来,如果真有影子漏网并潜伏下来,他们又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

1 阅读:359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