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钱,把病治好就行”,湖南大山里102岁瑶医每年接诊数千人

司空知山海 2024-06-27 18:42:4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2024年6月23日下午,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举行。

台上坐着的是一个102岁的老妇人,而台下等待着准备拜师的,却是中医院的院长费江林。

身为院长,本该是教授徒弟的人,现在却恭恭敬敬地给自己找了个师父。

他面前的百岁老人名叫黄兰英,是土生土长的瑶族人,如今年过期颐,早已经浸润了一身高超医术。

不过,瑶医属于家族秘密、几代单传,黄兰英为何会把它传授出去?

这位102岁的老瑶医,在瑶族民众心中又是怎样的存在?

一身医术,自幼沉淀

在医院里的拜师仪式现场,黄兰英奶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她虽然已经102岁高龄,但整体的精神面貌仍然昂扬向上。

她穿着压箱底的瑶族传统服饰,端坐在正前方,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看着包括院长费江林在内的12名新弟子弯腰奉茶,呈递拜师帖。

在不绝于耳的、厚重悠扬的音乐声中,黄兰英的脸庞被映衬得仿佛带上了神性。

这是江华首次举行的拜师仪式,师父和徒弟都很高兴,不过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黄兰英招收12名新弟子,是对祖宗礼法的违背,不仅不该被大力宣传,还应该受到抨击。

要弄明白这些人质疑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黄兰英这100多年的人生道路。

她是江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出生于一个瑶医世家,祖父与父亲都是村子里远近闻名的瑶医。

小时候,她常常睁着一双懵懂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长辈翻找药材、打磨工具,或是听他们说一些自己很难理解的话。

后来一天天长大,她才知道,家里的长辈们做的都是治病救人的大好事。

逐渐懂事的黄兰英在想,如果她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那该有多好。

终于,18岁那年,她正式踏进了这个奇妙的世界。

第一次拿着镰刀,跟着父亲一起上山采药时,她才知道,原来瑶医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简单。

大山是瑶医灵感的来源,更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

山中有丰富的药材,是当之无愧的天然宝库,蛇虫鼠蚁,花草鸟鱼,都可以入药。

但与此同时,大山也给瑶医设置了很多迷惑项。

土地上蓬勃生长的野草,有的是医用价值极高的草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而有的却是深藏剧毒的毒药,不用见血也能封喉。

在不计其数的植物中,黄兰英必须学会辨认。

而且,她所从事的职业,她的信仰,不会给她犯错的机会。

因为一旦犯错,病人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

祖父和父亲对黄兰英倾囊相授,她也认认真真跟在身后,一点点学着探索瑶医的奥秘。

渐渐地,她学会了自主辨认草药,学会了从同一种类的草药中筛选价值更高的药材,学会了对药材进行更合适的处理。

从第一次进入大山开始,黄兰英就没有想过再回头。

在她看来,治病救人是上天赋予她的使命,而瑶医则是她与生俱来的标签。

光会采药还不够,下一步,祖父和父亲又手把手地教她学习黄家的家传秘方,火攻疗法。

当地的瑶医家族不只有他们一个,但火攻疗法是他们独特的技艺,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治病方法。

依靠这个方法,黄家几代单传的瑶医,拯救过无数人的人生。

出师以后,黄兰英学着祖辈和父辈的样子,背起药箱,一个人行走在瑶族村寨的小路上,走进千家万户,给无数人带去光亮。

有无数个瞬间,她的背影与祖父和父亲的背影重合。

那一幕幕定格,名为传承,也可彰显一种永恒的力量。

在此后80多年的从医过程中,她始终谨记着作为一个瑶医的坚守。

她说过:“祖传的技艺不讲钱,讲钱就不灵了。”

瑶医使用的药材,全部都来自大自然,这不属于任何人所有;

瑶医的技法,则来自家族的传承,是成百上千年的积淀。

黄兰英认为,这些都不能用钱来衡量。

所以她说:“找我的人再多,我都不跟他们谈钱。”

村子里一个姓蒋的老乡,在十多年前找到黄兰英,请她为自己看看肢体麻木的老毛病。

老蒋家境贫困,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办法、没有能力为看病而支付大量的经济成本。

所以面对医生,他显得有些忐忑不安,无数次向黄兰英确认,如果这病治不好,那他索性完全放弃,不要把钱扔进无底洞。

没有一个医生敢向病人保证,自己可以把对方的毛病百分百治好。

但黄兰英可以向老蒋保证的是,在她这里治病,老蒋完全不用担心钱的问题,而她自然会全力以赴。

肢体麻木和刀伤棍伤,这些都是瑶族乡亲经常遇到的毛病,也是黄家瑶医技术的拿手门类。

甚至可以这样说,黄兰英在大山中辛辛苦苦寻觅而来的药材,以及祖传的火攻疗法,就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而她也果然信守承诺,给老蒋治病的过程中绝口不提与钱有关的字眼。

等到老蒋治愈之后,她更是直接把人送走,没有半分赚钱的心思。

人总是要生存的,而钱又是生存的保证,这当然是个不可否认的道理。

不过黄兰英总会在心里留下一方净土,不给别的,只给瑶医。

正因如此,当她在中医院收徒,有人据此传出她是为收钱才打破家学传统的流言时,了解她的人都义愤填膺,恨不得与乱嚼舌根的人辩论个三天三夜。

如果黄兰英是为了挣钱,那么凭她几十年行医问诊打出的名气,她早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日子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普普通通。

真正促使她打破家学传统的,其实另有原因。

医术传承,延续担当

在瑶族医学家族里,一直都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祖传的核心技法只能在家族内部单传,不可随意向外传授。

黄兰英的祖父教会了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又带着她走上同样一条道路,到她这一辈,黄家瑶医已经是五代单传。

一开始,她也的确是从家族里寻找继承人。

黄兰英的四女儿赵美玲,遗传了对瑶医的天赋和兴趣,从小在她的耳濡目染,了解了不少与瑶医有关的知识。

不过,年轻时的赵美玲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碌,一直没有系统地跟着母亲学过瑶医技艺,也没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过这门复杂的学问。

一直到她50多岁,母亲准备培养继承人时,一句问话,才就此改变了她的轨迹。

“我老了,你愿不愿意接着做下去?”带着一些期待、一些疑惑、一些紧张,黄兰英问出了这么一句话。

毫不意外,赵美玲点了点头,母女俩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并肩同行。

还记得年轻时,黄兰英的父亲曾和她一同行走在乡间小道上。

而现在,她替换了父亲的背影,女儿则成为了又一个她。

外人都夸她生了个好女儿,但她知道,是向下生长的根系,支撑着她们这棵大树向上延伸,传承的力量就来自脚下的土地。

瑶族的大山,装载着瑶医的生命力;而瑶医的身上,又承载着无数的求生之念。

到赵美玲这一代,瑶医都还是在家族内部单传,赵美玲也在着手培养自己的女儿,这并没有打破传承的壁垒。

而打破壁垒的举动,竟然是黄兰英自己做出来的。

民族中医院的院长和医生,有很多都对瑶医充满了敬畏之心。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他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与瑶医有关的事情,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深入接触。

在向黄兰英提出学艺的请求之前,医生也曾设想过被拒绝的可能。

一些家族观念深重的老人,大半生都谨记家族传统,绝对不肯打破框架的限制。

当然,他们也能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

然而事实上,面对他们的请求,黄兰英却答应地十分干脆。

就像不愿以医术赚钱的道理一样,黄兰英从来没有把瑶医看成自己的私人物品。

身为一名医者,她有一颗大爱之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得到帮助。

在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如果有更多的徒弟能帮着分担,救下更多的生命,她想,这会是更有意义的结果。

于是,她无视舆论的沸腾,收下了徒弟,并且郑重地参加了拜师仪式。

长寿老人,忙碌充实

如今的黄兰英已经102岁了,从18岁开始,她浸润瑶医84年,是个不折不扣的民间高人。

而她的生活却并不像小说里的高人一样神秘,反而朴实到超出公众的想象。

黄兰英的日程表是基本固定的,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改变。

每一周的周一到周四,她都会背上陪伴了自己很多年的背篓,拿起熟悉的镰刀,一个人上山采药。

对她而言,大山深处依然是那么精妙绝伦,茁壮生长的药材依然是那么充满生机。

别看她已经100多岁,满头白发,但是走在山路上,她还是能够健步如飞,遇到爬坡上坎的地方也能轻松应对。

这真得是一个百岁老人会有的状态吗?见到她,不少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而她又确实是如此健康、如此强大,山里的一切都是她珍视的伙伴,她这一生都离不开这座大山。

因为山上没信号,所以进山采药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能够联系到她。

要想见她,或者跟她说说话,还得等待合适的时机。

比如每周的周五,这个时候黄兰英就会公开问诊,大部分的问题她都能解决。

时光让她的医术变得愈发炉火纯青,虽不至于已臻化境的地步,但也许亦不远矣。

周末两天,她远在县城的徒弟亲自驱车来到乡下,把她接上,和她一起去民族中医院坐诊。

院长费江林回忆,当初来到老人家里,邀请她在中医院开个窗口时,自己其实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毕竟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每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过,黄兰英本人并不觉得为难,只要中医院愿意给她坐诊的机会,她也很乐意前往。

在更大的医院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病人,也能让瑶医发挥更大的价值。

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黄兰英的落脚点都只有四个字,治病救人。

再苦再累,她也乐此不疲。

但每次坐诊时,旁边的徒弟都格外心疼她。

老人家对患者十分关注,问问题事无巨细,接诊一位患者常常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可老人又舍不得休息,接诊完一个人之后,还想抓紧时间接诊更多的人。

就算徒弟能好说歹说劝她休息,她也没法儿真正放下心来,总还是会忍不住叮嘱两句、提点两句。

平均每一年,黄兰英会接诊几千位病人,这对一个百岁老人来说是极大的劳动量。

不过每当别人关心她时,她总会回答:“我没事,我不累。”

其实人怎么可能不累?但如果能救下一个人,那么就算累个三天三夜,对黄兰英来说也是值得的。

大山深处,医者仁心,该当如是。

结语

在黄兰英朴素的价值体系中,一名瑶医应当坚守的品质,永远被她放在第一位。她对物质没有追求,愿为传承而打破传统,数十年如一日地全情投入其中。

在热爱中,她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又在信仰中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参考资料

深度丨百岁瑶医女传人 仁心仁术暖瑶山 湖南日报

百岁瑶医打破传统收徒传技 收了12人为“关门弟子” 华声在线

0 阅读:0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