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他们终于考公上岸

公务缘 2024-05-30 17:13:09

接到一位毕业五年,快到中年的宝宝的投稿~

我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考公,也不懂公务员这份工作咋样,并且身边同学也很少有考的。大学是个985,所以找工作可能没那么困难。我考研没考上,也没参加秋招,觉得春招肯定很难找好工作,很慌。

后来考了个家乡的地方国企,待遇也不错,就没再找别的工作。那的招聘考试是我第一次接触行测,很轻松就通过了,觉得自己很幸运,但是当时不知道那就是行测。

毕业第二年秋,对工作不太满意,后来国考出公告了,有同事建议我去考,遂想去试试水,买了一套资料,做起来发现原来行测特别适合我,因为有从小到大二十年的积累。但是申论感觉很难把握。报了一个一线城市岗位,学了不到两个月,成绩行测70+申论40+,初战惨败。

毕业第三年春,同事告诉我还有省考可以参加,我挺期待,结果机构改革不招了。(刚开始我以为公务员考试就只有国考,后来以为省考只能考本省的,也不知道啥时候考,每次都是同事告诉我的。)等到秋天,国考总算来了,报了一个二线城市岗位,结果这次更惨。

当时,我秉承着理想主义,遇到难题极少跳过,宁愿耗费时间也要攻克。我认为考试就是要堂堂正正地把题挨个做对,不能有任何妥协或者变通,否则就是歪门邪道。

这种做法在考场上不合适,但是如果不是从小到大都有这种劲头,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这里告诫大家一句,考场上你可以找捷径,可以投机取巧,尽一切可能多拿分,但是平时学习还是“傻”一点好。

结果卡到数学题那了,加上考试前觉得困喝了两瓶红牛,开考半小时就想上厕所,但是规定不让去(也可能是让去我不知道),憋了一上午,做数学时候根本没法全力思考,把时间基本耗光了,后边几十道题都是匆匆忙忙连蒙带猜完成的。

后来行测考了67,史上唯一一次下七十,申论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定在40+。

第四年初,我辞职了,就是开头说的和家里大吵了一架那次,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个读研的梦,挥之不去,之前是怕给家里增加负担,所以没有二战。那年攒够了考研读研的费用,就果断辞职了,父母不满也无可奈何。

那年春天,备考研究生过程中,看到某省省考出公告了,有合适的岗位,就报了。然后花十块钱从某多多上买了一套真题。

之后晚上学习累了就做一套行测,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当时我也在反思去年的失利,所以每次做都会计时,不断摸索调整时间分配方法,终于找到了最适合我的,就是前边说的按照参考时限做。同时我对行测的理解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考完行测,在某笔估分80左右且是前百分之一的成绩。非常兴奋,当时都在考虑还要不要去考研了。

后来才知道自己太天真了,最终成绩行测78,申论30。虽然说都压分了,但是申论也没人比我更低,最后遗憾落榜。

时间迅速来到了年底,我相继参加了国考和考研。

毕业第五年,一月,国考成绩出,这次申论终于正常了点,60+,行测则更上一层楼,80+。晒出成绩朋友纷纷祝贺,我却不知道该哭该笑。

因为前边说了我报名从不看人数,所以我成功踩到了雷:一线城市,几乎是三不限,竞争比千里挑一,我以将近一百五的分数再次遗憾落败。

后来的故事更惨,研究生没考上,找工作遇疫情。蹉跎几月找到个私企,工作之余一狠心全国巡考,终于上岸。

而且我上岸那次报名很偶然,截止日期前两天才看到信息。去考试也是考前三天才下了决心,因为当时非常忙加上又和其他省考试撞车了。后边面试更戏剧性。反正就是我几乎没投入的地方最后考上了,满怀期待的地方却铩羽而归。

所以各位,公务员考试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高考考研不一样,你们要多去考多去试,除非是天才,否则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两次考试上,你一年精心准备一次考试,上岸概率很可能比不上裸考三次。

很多人一看到报名人多就不去考了,只去人少的考试,但是人少就一定能考上吗?哪怕就三个人争一个岗位,你遇到一个大神就玩完,可能一年努力就白费了。所以要多去考试,降低这种偶然的风险。

有人问我不是每年只有一次国考和省考吗,怎么能参加那么多次考试,这里说一下,省考是可以去外地的,只要当地大政策和具体岗位不限户籍。每年会有一次多省联考,这种情况下你只能选一个参加。(20年分成了两次。)但是鲁苏浙粤深这几个地方一般不参加联考,都是单独考试,再加上国考,理论上你每年能参加七次,只要你能接受异地。另外还有事业单位,机会更多,既有联考,也有数不清的单独考试。

对于公务员考试,我从来没有听过任何课,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也就第一年认真学了两个月,后边两年就是考前做做真题,最后一年连题都不做了,但是靠着不停地考试,最后还是上岸了。

建议各位把自己能接受的地方的考试全都报上,全都去考,不要害怕失败。

0 阅读:30

公务缘

简介:关注我,你一定上岸,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