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两个女儿的关系怎么样?晚年李讷满脸骄傲:我们感情好着呢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6-26 09:14:17
前言: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南海毛主席的住所菊香书屋中,总是环绕着孩童的欢声笑语,她们是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

李敏的生母是贺子珍,于1949年回到父亲的身份,而李讷的母亲是江青,她是唯一一个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孩子。

李敏和李讷有着不同的母亲,那么她们的关系怎么样?

李敏回忆,她的到来让李讷不太高兴

李敏1936年出生,虽然当时是父母身边唯一的孩子,却在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保育院中,之后更是在苏联生活了长达7年时间。因此,李敏的童年极度渴望父爱。

回到祖国后,李敏非常盼望能够见到父亲,在得到母亲的允许后,她给父亲写出了人生第一封信:“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当得到父亲肯定的回答时,李敏简直高兴得不得了,一整晚都没有睡着。

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毛主席住进了双清别墅,李敏也被姨妈贺怡带到了香山。

这是她自有记忆开始第一次见到父亲,心中满是激动,或许是父女连心,李敏在看到父亲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就扑了上去,用俄语叫道:“爸爸!”

毛主席高兴地将李敏抱在怀中,慈爱地叫着“我的小娇娃”,尽管他们语言不通,却能深切地感受到来自对方的爱意。

当时继母和妹妹李讷正在苏联治病,因此她有了一段与父亲单独相处的机会,那段时光也成为了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但这种日子很短暂,没过几天,李敏就听到了继母和妹妹李讷要从苏联回国的消息,李敏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自己即将见到妹妹,紧张的是如果妹妹不喜欢自己怎么办。

李敏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李讷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多年来独自一人享受着父亲的全部宠爱,这个时候多了一个姐姐,一个人的爸爸变成了两个人的爸爸,心里难免难过。

正如李敏猜测的那样,李讷确实对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姐姐,有着小情绪。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说道:“她感到我分了爸爸对她的爱,为此,她有点儿不大高兴。”

观察细微的毛主席当然看出了小女儿的情绪变化,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当然希望两个女儿和谐相处。

因此,他不止一次向小女儿讲道理:“娇娇小时候吃苦太多了,她从小跟妈妈相依为命,我不在她身边,她没有享受过父爱,如今她回到我身边,我要爱她、疼她、要尽父亲的义务,你也应该爱她、疼她才对。”

李讷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也渐渐放下了对姐姐的小情绪,姐妹俩同进同出,相处融洽。有时候,姐妹俩还会齐心协力,想办法给繁忙的父亲创造散心放松的机会。

一日,毛主席又连续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处理文件,秘书叶子龙便交给姐妹俩一个任务,让她们务必在8点钟拉毛主席到春藕斋跳舞。

春藕斋是中南海中专供中央领导人跳舞休息的地方,但毛主席因为太忙,很少到春藕斋中。李敏姐妹俩收到“任务”后,立即叫上小伙伴们行动起来,用左拉右拽、软磨硬泡的方式好不容易才将毛主席带到了外面。

时间将近8点时,李敏、李讷又要带毛主席换一个地方,毛主席察觉不对,问她们要带自己去哪里,姐妹俩非常默契地谁也不说话。

但毕竟是小孩儿,毛主席只用了一句话就“诈”出了姐妹俩的话:“干什么去呀?你们不说,我可就坐下不走了!”说着,就做出了要坐的姿势。

姐妹俩见状,着急地说出了实情。毛主席哈哈一笑,答应了两个女儿的请求。李敏和李讷姐妹俩完美完成了任务,相视一笑。

晚年李讷透露:我们感情好着呢

小孩子的心思最是简单,李敏和李讷从一开始的生疏到相亲相爱,只用了几天时间。不过,姐妹俩有时也会为了一个小小的话题争论起来,这时,她们第一个想到的“裁判”往往就是父亲。

有一次,姐妹俩在讨论“蒋介石是不是中国人”而争吵了起来。李敏坚持“蒋介石是中国人的观点”,李讷却相反,她认为中国人都是好人而蒋介石太坏,不应该是中国人。

姐妹俩有理有据,谁也不让谁,只能让心目中知识最渊博的父亲解答这个疑问。

这天,毛主席穿着一身浅灰色单裤,一件白色长袖衬衣,袖子卷起一截,右手拿着书,左手夹着香烟,正聚精会神地品味着书中的内容。

当听到姐妹俩争论的观点时,毛主席哈哈大笑,认真地说:“蒋介石当然是中国人了,他虽然坏,但还是中国人。”然后吸了一口烟又说:“蒋介石这个人很坏,外国人想要他,我们还不给哩。”

姐妹俩不懂,为什么不能把蒋介石给外国人?毛主席讲:“因为他是中国人啊!”听后,姐妹俩也跟着笑了起来。

中南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短暂,1963年,李敏与丈夫孔令华和年幼的儿子搬离了中南海,从此她不能承欢父亲膝下,妹妹李讷成为了她感受父爱的唯一途径。

李敏搬离中南海后,毛主席曾不止一次让李讷去看望她。李讷带给李敏的不仅是父亲对女儿的关切,还有她对姐姐的祝福。

就这样,姐妹俩各自度过了多事的青年和中年时期。

李敏回忆,自父亲去世后,她的身体就一落千丈,也不常出门,妹妹李讷便约上好友到她家相聚。大家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说父亲,聊过去,讲将来。

她说:“因为我们是姐妹,是毛泽东的女儿,我们并不像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有隔阂。我们之间不仅来往,还有着深厚的姐妹之情。”

李讷在与外界交流时,也会提到李敏,言语之中尽是夸赞。她说李敏有本事、有耐心,两个孩子都培养得非常有出息。

步入老年,经历过人生悲欢、大风大浪的姐妹俩非常重视身边的亲人,姐妹俩常有机会见面,也联袂出席活动。

晚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关于李敏和李讷关系不合的言论,对此,李敏姐妹俩不曾出现辟谣,但也不会坐视不理。

1995年,皖江上的第一座大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即将通车,安徽省市委经过反复考虑,并征求多方意见,最终决定把通车典礼定在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这天。

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受邀参加了典礼,安徽省领导热情欢迎。活动结束后,李讷就要启程返回北京,临走时她还不忘邀请接待人员到北京做客,她和蔼地对工作人员说:“如果想见李敏和新宇,我喊他们过来,我们关系好着呢。”

说这话时,李讷脸上露出了骄傲、了然的笑容,因为她对社会上有关她和李敏关系的言论也有耳闻。她邀请众人去北京,正是要证明那些言论都是不实的。

2003年,李敏和李讷一起被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大会堂一望无际的席位中,姐妹俩亲密地靠在一起,很是和谐温馨。

2010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17周年这天,与往年不同,早已深居简出、很少在公开场合一起出席活动的李敏和李讷,在这一天相聚在了一起。以前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看到姐妹俩走在一起,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她们俩当年在菊香书屋中相亲相爱的时光。

李敏和李讷虽然有着不同的母亲,但她们拥有一个相同的父亲,正是这份血缘,让她们互爱互助,携手到老。

0 阅读:36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