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故事,老面馒头像手榴弹。

向雁普陀山 2024-04-14 05:16:23

海军故事,老面馒头像手榴弹。

——纪念逝去的普陀山海军岁月!

1990年,十九岁光荣参军到部队,来到了东海舰队所属的江山与普陀山海军部队,二处相距600公里的部队,同样是当海军,不同的工作内容,差异巨大的管理方式,留下了完全不同的部队印象。江山部队生活艰苦,伙食差,工作训练艰苦,高要求高压力管理氛围十分压抑,战士有压力,部队有战斗力;普陀山生活艰苦,伙食好,工作训练艰苦,高要求低压力管理氛围非常轻松,战士有活力,部队有战斗力。海军是专业技术性强的部队,有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高炮及雷达很多部队,有枪炮、机电、航海、水武、帆揽、信号、报务等多种类的工作岗位,我就学习的66式双联装57毫米舰艇炮。一般情况下是到舰艇上做枪炮水兵,后来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没有上舰艇,去了陆地上做海军纠察。

其实海军部队还有很多后勤保障岗位,例如油料、弹药、卫生及炊事等,也要经过专业技术的学习,考核合格毕业后才能上岗工作。本文写的主人公就是一名炊事兵,九十年代普陀山海军的一名烧饭的战士,说说那些年烧饭做菜的事,回忆当年军营的生活片段。这个炊事兵称为“老吴”,台州籍的89年春季兵,大概身高1.7米,身体很结实,常年留着光光头,一双小绿豆眼,说话声音很宏亮。他穿军装很有特点,脖子比较粗壮,风纪扣勒的严严实实,经常不带军衔及领花,脚上穿着雨筒靴,单从外表看不出是哪年兵,以为是五年以上的老志愿兵。那时部队有个现象,新兵到部队后想装“老”,喜欢用各种方式,穿旧军装,带高军衔,不佩戴军衔,让自己看起不像新兵蛋子,显得老成些像老兵,老吴穿军装就达到了这种效果。不过浙江战友有个共性特点,大多数普通话说得差,发音讲话夹杂方言语调浓,说的不好听亦难懂,经常听得很懵,要么让他们再慢慢说一遍,要么只能跟着感觉走完全靠猜。

江山海军培养轻炮武器专业水兵,宁波宝幢海军则培训水兵厨师的部队,地方比江山小多了,人数亦少多了。不过那里是舰队指定的培养厨师的部队,类似“新东方烹饪学校”,一个部队培养的全部是厨师,培养的上舰艇工作的厨师。岸勤处的厨师李康仲说起宝幢厨师训练,百人连队在大教室内,一个墩子一把刀一把勺子一口锅,一个紧挨一个厨师切菜,切萝卜丝的场面十分壮观。一旁老班长不断巡视检查,每人要切一盆萝卜丝,切的丝丝要求细细均匀,用手抓起亦小撮,向白瓷砖墙上扔去后,粘在墙上才算合格。这些看起来老套方法,十分简单粗暴,不过培训出来的厨师,煮饭烧菜的技术好,比半路出家厨师做的饭菜好多了。宝幢海军培养出来的厨师,大家成为专业级厨师,当时像普陀山这样的部队,每年大概也就能分到1至2名。

大队基层舰艇上炊事兵,基本没有宝幢培训的专业厨师,半路改行干厨师的多,有枪炮兵,机电及帆缆兵等改行的,短的干二、三个月,长的会干几年。大家内心有些瞧不起炊事兵,习惯上觉得此岗位低档,猎潜艇上更是辛苦工作岗位,这个岗位吸引力弱。舰艇领导结合实际,干炊事兵优先解决党员,转为专业军士(志愿兵),年底评功评奖,一度出现炊事兵争着干,找关系抢着干的情况。不过也有个别炊事兵,学的专业没用上,彻底放弃了专业厨师,中途改行做其它岗位工作。685号猎潜艇战友沈弘文,从25炮专业,半路改行做艇上厨师,辛苦一年后申请入党,顺利成为预备党员回到了家乡。宝幢培训的专业厨师数量少,分到普陀山后,一般都是留在机关食堂工作,“老吴”就是1989年底分来的,1991年及1992年分来了“小居”和“小顾”。

普陀山机关伙食好,饭菜质量高,味道舒服,包含了“老吴”等几名炊事兵的辛苦贡献,充分展示出专业厨师的技艺。他喜欢讲宝幢海军的生活,说起每天技术训练,红白案厨师专业学习,每周的厨师小比武,说得眉飞色舞,认为是厨师中的精英,多次在切萝卜丝比赛中获胜,切的丝粘在瓷砖上时间最长。有时竖起大拇指,点赞他烹饪技术好,退伍后可以当大厨,迷魂汤一灌,“老吴”会主动说,晚点悄悄烧二个好菜品尝。其实很多菜品,“老吴”在厨师训练团,也就是大概学习,烹饪理论上熟悉,缺乏操作实践,菜品说得出来并未做出过。我们期待的拔丝香蕉、拔丝苹果,守着“老吴”先后做了几回,从开始拔不出糖丝,到后来拉出一缕缕糖丝丝,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品。

“老吴”烧饭菜技术好,色香味做的好,大家认可度高,吃的非常满意,经常会口头为其点赞。战友的赞扬让“老吴”信心倍增,不断探索尝试厨艺,用心烧制每餐,餐餐都是美食,顿顿是精品,大家越来越喜欢他做的饭菜。1990年,机关食堂是“大王二吴” 组合,一个志愿兵二个义务兵轮流烧饭菜,一天微辣,一天清淡,一天微甜,天天都是美味。想起那段时间,不像是在严肃的军营,分明是人间天堂,天天吃海鲜美食,享用花钱也难买的奢华生活,现在想起来也是美滋滋的味儿。二年时间下来,仔细观察“老吴”,发现厨艺非常好,面点也做的好,不过白案有个死穴,不擅长甚至不会做做馒头,馒头做出硬梆梆的像手榴弹。

部队里的炊事兵烧饭菜外,一般大多会蒸馒头,做出的馒头又白又膨胀,很有嚼劲,讲起馒头像是基本技术。江山海军部队呆了七个月,没吃过包子与花卷,只记得吃老面馒头,闻着馒头就觉得很香,训练辛苦肚子饿,拳头大的馒头,一口气能吃四、五个,馒头香让人回味无穷。普陀山机关食堂早餐丰富,多了好多花样,包子、鸡蛋花卷、碎肉花卷、蛋糕、炒年糕及蔬菜肉丝面轮换着吃,伙食美味可口,慢慢发现吃馒头次数少,心里一直纳闷,为啥不怎么吃馒头?江山训练团,几乎天天吃馒头,到了普陀山鲜有馒头,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点想念吃馒头的生活,怀念嚼馒头的日子。

早餐轮到吃馒头,刻意多看看,发觉馒头个小,品相不膨胀,多处有凹陷,发面不均匀,小苏打没有充分揉散,入口嚼起来,死硬死硬的,口感不好,一款色香味极差的馒头。后来又有几次馒头早餐,看起来死不溜秋,表面多处发黄塌陷,看起来像头发生疮,馒头到处长了瘌痢,非常,没有好品相的馒头。吃馒头不佳的体验,可能是厨师操作经验差,面粉小苏打比例不当,揉面不均匀造成,暗暗观察了下,几次都是“老吴”出品,原来他竟然做不好馒头。有那么一次,“老吴”准备好早餐,发现馒头做的不好,把自己反锁在房间,觉得对不住大家,不好意思面对战友,为自己的操作失误自我反省。大队刘参谋长到食堂后,得知“老吴”蒸馒头失误后,告诉大家伙房辛苦,难免有点失误,大家不要埋怨凑合吃。嘿嘿,当日没有品相难吃的馒头,竟然一个不剩,被机关的官兵全部吃掉了。

自从那次后,“老吴”恶补蒸馒头的技术,查阅大量厨艺资料,努力学和面揉面技术,不断尝试做馒头,慢慢的蒸馒头技术水平提高了。一段时间后,“老吴”做出来的馒头,又白又胖,十分膨胀,嚼起来有劲,吃起来口感极佳,没有再出现坑坑洼洼的“疤瘌”馒头了,不再是不会做馒头的炊事兵了。大队机关吃馒头次数少,平均二周一次,每次很享受,嚼馒头的感觉不会忘,忘不了食堂的“大王二吴” 三人组合,感谢他们的陪伴,让普陀山的生活变成了精彩的人生。吃“老吴”烧的饭菜长达二年多,觉得天天都是吃海鲜美味,那种感觉实在是太舒服,太安逸了,要说对餐食的遗憾,唯一的就是没有当面对“老吴”说一声“谢谢”。普陀山几条猎潜艇炊事兵很多不会做馒头,做出来死沉没有弹性,外形十分难看,乍一看像手榴弹,大家自嘲“海军馒头像手榴弹”。

三十年后,想起普陀山,忘不了,不能忘,写点关于部队伙食的文字,回忆起“老吴”,真心的感谢他的辛苦付出,部队成了一辈子忘不了的美好记忆。海军的故事,毕竟过去三十多年,海军的故事很多,不要太当真,也不要对号入座,因为你听见的也许和我不一样。不论怎样,海天佛国”、“南海圣境”,大自然的祥和宁静之地,值得你亲身去体会与感悟。

2024年4月于成都

0 阅读:15

向雁普陀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