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跌倒,老板吃饱

阿基米 2024-06-01 06:13:49

现在不会有Biotech创始人还敢开添越上班了吧。

去年11月中旬,康宁杰瑞KN046-303(胰腺癌适应症)中期揭盲失败,电话会上公司管理人员哭声一片。当时已经没有希望了(胰腺癌生存期短,KN046-303于2022年2月9日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康宁杰瑞仍公告进一步收集后续OS数据,直至最终OS分析,徐霆说,“我们一定保持积极心态,不轻言放弃。”

拖不下去了,康宁杰瑞宣布KN046-303临床试验失败,与康方生物携手完成5月的保留节目——康字头连环爆。

康宁杰瑞的恶化基本是不可逆的,在投资者中完全失信,但完全不影响创始人的财务自由。2018年至2023年,徐霆、刘阳夫妇从公司获得的酬金合计为4793万人民币、股份支付开支合计为7520万人民币,持股数量合计减少约2000万股。

在生物科技泡沫最严重的2021年,胡润富豪榜上,两人拥有55亿人民币财富,其中刘阳跻身苏州十大女富豪。

徐氏夫妇还不算夸张的。

生物科技行业,有怀抱理想做一番事业的,也有来套利收割的。为什么国内Biotech中有那么多高管曾经担任过跨国药企首席科学家?其实部分是中下级研究员,碰的就是一个认知差的瓷。为什么研发支出很高,却没看到成果?为什么同靶点同适应症落后对手几年,却还要立项做临床?为什么热衷于收购海外亏损业务?为什么海外研发雷声大商业化却雨点小?

这一行做坏事隐蔽性太强了,即使暴露,也需要很长时间。但破绽还是有的,各种不符合常理的现象,通过公开信息(财务报表、临床数据)交叉验证,也能接近真相。

如果公司管理层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做不符合常理常识的事情,那么一定非蠢即坏。

东吴苏园产业REIT出租率下降

这里出现一种撕裂的现实。一方面生物科技创新缺钱,没有得到足够的风险补偿,存在激励机制失灵的问题,另一方面以海归科学家为主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团队,可能部分存在过度激励的现象。

康宁杰瑞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占地75亩,总设计产能规模超4万升,然而寒意已经从园区上空降临。

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领域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我们可以从东吴苏园产业REIT出租率的下降,感知行业景气度变化。

苏州工业园区科智商管公司持有国际科技园五期B区项目,2022年平均出租率为95.59%,2024Q1平均月末出租率为86.20%;苏州工业园区艾派科公司持有2.5产业园一期、二期项目,2022年平均出租率为85.18%,2024Q1平均月末出租率为81.19%。

出租率2023年以来基本呈逐季下降之势。

创新不死,只是凋零。

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4年1-3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额合计约138.79亿元,同比下滑22.80%;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事件数在2023Q4阶段性增加后,于2024年回落,2024年1-3月合计约270个,同比下滑14.83%。

据Insight数据,按成分整理,2024Q1国内I类新药临床申请数量合计约304个,同比下滑约22.65%;其中I类化药与I类生物药分别约140/164个,同比下滑约24.32%/21.15%。

国内存在奇怪的ORR崇拜,部分Biotech在临床早期通过加大剂量造成ORR较高的假象,需要比照耐受性和不良反向进行交叉验证。国内早期临床数据不规范或有水分,不可全信,III期注册临床揭盲不能完全排除黑天鹅。

A股/港股前赴后继的案例说明,大部分公司的调性都很难改变,过往有劣迹,以后也多半有劣迹,如果发现苗头不对,一定要立即抛弃幻想。有主观恶意的公司,不要再相信第二次。生物科技属于风险投资,关键是选人,观察创始人团队是否靠谱。

投资创新药,抓主要矛盾即可,不需要从分子结构式到临床数据抠得很细。部分Biotech讨论区存在过度的民科分析,在临床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竟然对核心管线的每个亮点,解读得非常详细,让人热血沸腾,其实纯属主观臆测,这是太上头了,以致于自困茧房、自我麻醉?

所以,不要共情,不要上头。

当你为某家公司极力辩护或忧心忡忡时,其老板可能正躺在加州海滩晒太阳。

0 阅读:47

阿基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