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不下县,明朝一个县到底有多少公务员?

俇攘 2023-11-10 22:32:40

县,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很有归属感的字,我们时常将县作为故乡的代表,它虽然小,但是却最能代表一方水土。在当今中国,县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行政单位,甚至有些不入眼,毕竟现在的中国有2843个县区级行政单位,其中有1636个县,平均每个县区级行政单位有着近五十万人口。

我国古代,有一个俗语,那就是皇权不下县,意思就是皇权的触手最多伸到县一级,县以下,基本都以德治为主,通常由乡绅以及家族势力负责管理,县衙门通过在民间选聘一些基层管理人员辅助管辖,构成了地方基层的一个管理体系。所以在古代,县令地位很高,在寻常百姓那里,县令就是皇权的代表,是绝大部分人这一辈子能接触到的最大的官员,所以县令也被称为县太爷,在一县之内拥有绝对的权力。

县衙

而县令的职能,主要是代天牧民,教化一方德治,负责一县的各种税收征集,还负责一方的政务、法律施行与贯彻,维护一方清明,促进基层农业生产顺利。其实说到底,县令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联合地方上一些乡绅,有功名的文人,还有大家大族的领袖,维持地方秩序,通过这些地方势力的扶持,最好搞一些水利、祠堂、庙宇等基础建设。然后通过与地方势力搞好关系,通过他们的手去征收各项税款,基本就能取得不错的政绩。

再说明朝,总共有1427个县,而明朝人口峰值应该在一亿五千万左右,也就是平均一个县的人口大约在10万上下,真实到各县,人口差距很大。在明初,根据各县缴税的水平,还将县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县官级别还不同,不过随着明朝的发展,地方经济水平的提升,取消了这种区分。

根据皇权不下县的原则,朝廷其实在县一级并没有安排太多官员,大多是县令联合地方势力,招收了很多吏负责实际管理,而这些吏很多都是混迹地方的地痞,巧立名目、狐假虎威,各种欺诈百姓,随着一个王朝中后期地方吏治腐败,这些基层管理人员,简直就是地方一害,对百姓的压榨无所不用其极,是激化民间矛盾的导火索。这些人顶多就是事业单位人员,绝大部分还是外聘人员,基本都不是政府委派的公务人员,在明朝一个县只有那么极少几个岗位,由真正朝廷委派的专职人员坐镇。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一个县到底有多少正经公务员,这里不包括明代三个京县,毕竟北京、南京和凤阳作为明朝都城,其县配置属于高配,相较普通县,配置上要好很多。

一个县,总共有三套系统,其一是掌管政务的官员,其二是掌管学务的官员,其三是地方驻守的军事官员。最复杂的自然是掌管政务的官员,也就是县衙着一群人,基本负责全县的所有政务施行和政令推行,所以人员编制自然是最多的。

知县

县中的一把手,也就是主官,自然是县令,明代也称为知县,明朝官制中,县令属于七品,一般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吏,重内轻外是明代官僚政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内”指的就是京官,“外”指的就是地方官,说到底很好解释,越接近中枢的官员越受重视,所以明代进士中一甲肯定是进翰林院储才,将来有机会入阁拜相。

二甲中比较优秀的也有机会进翰林院,剩下的一般分到中央各部当主事,比如海瑞曾当过的户部云南主事,海老爷在官场混了半辈子才得到的职位,却是很多人的起点,你说气人不?还有少量人会外放的地方担任知州,知州为从五品官员,分管一个州的政务,比一个州的主官知府大人低很多,毕竟知府大人可是正四品,这可是很多官员一辈子都爬不到的高度。

而进士中最多的自然是三甲选手,能力强点的分到中央机关的做评事、中书、行人,这是份辛苦活,而且没什么地位,但是有机会接触到高层,嘉靖朝内阁首魁夏言就曾是行人,就是因为接触到了嘉靖,所以平步青云。而大多数三甲进士,一般都会外放到地方担任推官、知县,推官主管一个州府的刑名,知县则是一个县的主官,都是正七品,至于哪个更有前途,这么说吧,没有大人物提点,都没有什么前途,外放等于一辈子基本就扎根基层了,能混个知府退休就算祖坟冒青烟了。

当然,全国上千个县,三甲进士三年才出二百多个,当知县的可能也就百多位,肯定有很多空缺,一般进士出身的都会得到一定照顾,会分配到一些大县、富县或者民风优良的县,剩下的那些穷山恶水之地就给了两榜举人机会了。所以明代县令中有很多举人身份混起来的太爷,只不过相比于进士,这些人的前途自然更加渺茫,几乎没有上升通道,能混个正六品退休都已经相当满足了,毕竟明代就一个海瑞。

县丞

而为了帮助知县管理,明朝会在知县之下设立佐官,一个县至少需要一名县丞,有的重要县会有两到三位县丞,县丞官阶在正八品,一般是协助知县处理全县政务,若是配置足够,也可以分配到辖区内分管一方。县丞基本都是科举考试中的次等生,部分是举人出身,大多是恩拔贡生,举人出身还有机会往上走走当个知县,而恩拔贡生,到这里基本是天花板了。

主簿

除了县丞之外,朝廷还会位知县配置主簿,主簿配置基本和县丞类似,根据县中所需,设置一到三位主簿,主簿官阶在九品,协助知县负责民事、税赋、文书、巡捕等事务,主簿大多数都是恩拔贡生所担任,也有少量举人选择以主簿作为从政的起点,但是也需要等空缺。知县可以考评县丞和主簿,但是无权任免,毕竟这两项官职还是由吏部统一管理的。

除了知县、县丞、主簿县班子之外,还有属官,由吏部选聘任命的还有不入流无品阶的官员,就是典史,负责典文仪出纳和抓捕缉拿和监狱管理等事务,还有就是巡检,也能勉强算是属官。

典史

除此之外,一般还会设置许多杂职官吏,也是根据县的具体情况,比如县中有驿站,就需要管理人员。再比如县中有大江大河或者矿产,也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诸如巡检司、驿、税课局、仓、织染杂造局、河泊所、批验所、递运所、冶铁所、闸、坝等,分别设巡检、驿丞、大使、副使等官进行管理,这些都属于杂职官,虽然各有上级,但是也统一接受知县的管理。

再来看看掌管学务的官员,明代极为重视科举考试和地方教育,也重视对地方知识分子的培养,一般在县级行政区会派遣专门掌管学务的官员管理一县科考和礼仪,也算是朝廷对地方知识分子的一种笼络。

教谕和训导

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由朝廷任命,正八品官职,一般由举人或者贡生担任,由藩司指派。海瑞在被提拔为知县之前,就是在福建担任教谕这一职位。

除了教谕之外,县中还会设置两名训导,作为县教谕的副手,官阶一般是从八品,基本也是举人和贡生担任。

除了掌管政务和学务的官员之外,明代县地方还有武官,掌管驻军和卫所,一个县级兵的数量大概在几十到几百人左右,具体还看县的位置,比如边防重镇自然军队很多,还有附属的大县,也相对人口多一些。明代地方文官不能干涉同级武官和军事,所以武官是有单独系统的。根据县的重要程度设置正五品千户、正六品百户或者七品巡检武官,一般正副值合计两到三人。

当然管理一个县不是小事,除了官还有吏,而且吏的人数远大于官。明代以前,吏与官员之间有升迁渠道,吏只要表现好,就有机会升迁为官员。而从明代开始,格外重视科举士子,选官基本都凭借科举考试选聘,这就造成了官和吏之间产生了一道鸿沟。也导致了明代底层小吏素质下降严重。

明代基层的吏员组成效仿中央的六部机构,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房吏员管理着州县的基层民政,除此之外还有皂隶、捕快、壮班三类吏员,这些统称为胥吏,基本都是知县自掏腰包,不是朝廷命官,也没有吏部档案,就算是介于事业单位和国企之间的员工吧,就不算在明朝公务员体系中了。

衙役

明代选拔胥吏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选拔方式只有三种,分别是佥充、罚充以及告纳。佥充是明代最为主流的选拔胥吏的方式,由政府出面挑选三十岁以下能够识文断字的农民子弟。罚充就是对一些犯错的科举士子的惩罚,这种情况很少。告纳通过告纳向政府缴纳费用购买一个吏员身份,这种情况其实和佥充很容易沾边,毕竟一个小地方都是关系网,互相之间花点钱,理所应当。

所以明朝一个县三套班子下来,其实正经公务员并不多,县衙班子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和巡检,再加上按需分配的属官,一般不超过十人。管理县学的学官有教谕和训导合计三名左右,再加上武官三名左右。也就构成了明朝县一级的国家公务员体系。

7 阅读:2612

俇攘

简介: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