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外媒:中国成为科技大国,关键做对了这3件事

闻道践航 2024-06-13 20:38:49

最近,关于中国科学成就的消息,引发大家的热议。

6月12日,《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已成为科学超级大国》的文章,在西方世界引发轰动。

对于这篇研究文章,西方读者普遍持怀疑和负面态度。

有网友表示:别吹了,现代科学技术,有哪项是他们发明的?

也有网友表示:他们缺乏创新思维,不可能成为科技大国。

还有网友表示:他们擅长模仿,然后做出更便宜的产品。

当然,也有些不同的声音。

个别网友表示:千万别低估了中国在科学应用领域的能力,他们的电动汽车和太空技术全球领先。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但对这些西方读者来说,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可能还是30多年的样子。

加上西方媒体的恶意丑化和扭曲,他们对现在中国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

一位英国自媒体博主来中国旅游,将在中国坐动车的视频发到油管上,一位美国网友的留言炸了锅。

这位美国年轻人回帖表示:我在纽约生活了23年,地铁有老鼠、臭气熏天,晚上呆在家里不敢出门。如果可以,我愿意买一张去往中国的单程票。

在大部分西方人没有来过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少数媒体的抹黑报道上。

在这一点上,《经济学人》还是要客观不少。

《经济学人》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质量,主要有两个指标: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和著名期刊上的文章数量。

2003年,美国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是中国的20倍。到2013年,美国发表的顶级论文数量约为中国的4倍。

而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整个欧盟,排名全球第一。

另一项重要指标—-著名期刊上的文章数量,中国也是后来居上。

2014年该指数首次推出时,中国全球排名第二,但贡献的合格论文数量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

到2023年,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荣登榜首。

中国发表的有影响力的论文,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呢?

根据《自然》指数和引用率指标,中国在材料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个信息,对于学生未来选择专业和就业非常重要。

相较而言,美国和欧洲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仍然遥遥领先。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既然中国科研能力这么强,为什么很少拿诺贝尔奖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

首先,在科研领域,中国更专注于应用层面,注重经济效益,在基础科学上的投入比例相对较低。

其次,诺贝奖的获奖周期较长,一项科研成果,可能需要经过30~40年的沉淀和检验,才有可能评奖。

基于这两点,未来10~20年,我国获得的诺贝尔奖可能会逐步增加。

另外,《经济学人》还提到,我国在科研领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资金、设备和人才。

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增长了16倍,增速全球遥遥领先。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顶尖机构的实验室也装备精良,仪器更先进,也更昂贵。

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更是不遗余力。

通过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无数高科技人才回流中国。

6月2号,嫦娥6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着陆。

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坐不住了,表示希望中国能向美国分享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和分析数据。

也许是年纪大了,他忘记了,这是违法的。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沃尔夫修正案》,限制美国宇航局与中国的任何合作。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69年,美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载人登月,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美国再次登月却困难重重,登月计划一推再推。

科学探索,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在这条湍流险急的江河上,中国科学家正在日以继夜,奋勇向前。



1 阅读:182
评论列表
  • 2024-06-13 23:42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任何一位获得者,其所作出的贡献,都可以比美诺贝尔奖获得者,何必那么在意呢,还有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获得者,在西方词语体系下,美西方敢于承认吗?那不是西方自打嘴巴吗?

闻道践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