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翻译者实叉难陀的故事

重禾禅语文化说 2024-06-10 18:45:23

大家好,我是重禾,前段时间因为睡眠不好,去了一座寺庙,寺庙里的师父让我不要再写文章,但是自己感觉又放不下,头条的7000多粉丝,想想还是又继续写了。

今天呢,我就给大家讲讲地藏经的翻译者实叉难陀的故事,也想做一个地藏经的系列吧,就讲讲我们读的很熟悉,但是又不清楚含义的一些名相,如果文字看不到,那就请看我的视频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好了,话不多说,切入正题吧。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的故事。

关于它的翻译者,一般认为是唐代的实叉难陀。

我手边的好几本书的翻译组都是实叉难陀。

听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位不是汉人,是的,他来自于西域,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

于阗是古代西域著名的佛教王国。在唐朝时期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

于阗是梵语,中文的意思叫地乳。为什么叫地乳呢?相传那个地方曾经有个老国王,没有儿子,于是他就到毗沙门天神的像前祈祷,希望能有个儿子来继承王位。

也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神明,那个神像的额头裂开,从里面跳出一个男孩。这国王高兴的抱着孩子回到王宫,全国上下都很开心,可奇怪的是,那个孩子从来就不肯吃奶,国王怕养活不,又抱着孩子回到毗沙门天神的面前祈祷。

忽然,神像前的地面鼓起来了,婴儿挣脱下来,趴在那上面就吸食。就这样,那孩子靠着吃地面的乳汁长大,继承了王位。

后来这个地方的人民就更加信奉佛教并改国名为地乳国,也是就是于阗国。

实叉难陀就出生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国度,只是他的出生年月不祥。

唐朝时期,武则天信奉佛教,恭敬三宝,派使者去于阗请来实叉难陀。历经十年的时间,先翻译了华严,然后又译出了入楞伽,十善业道、地藏经等共19部。武则天还亲自为经文提了开经偈。

实叉难陀在大唐十年时间没有回家。后来思念母亲心切,就又回到了于阗尽孝。

到公元708年,大师的母亲去世之后,实叉难陀再度来到长安弘法。

可惜的是两年后,因劳累过度,身患重病,在大建福寺端坐圆寂,时年仅59岁。

大师的遗体火化之后,舌头竟然不坏。后人将舍利和灵舌护送回了于阗,留下一部分舍利,在长安建造了一座七层宝塔来供养,号称华严三藏塔。

实叉难陀的生平经历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卓越的翻译才能。他的译经工作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名字成为了佛教历史上的光辉一页,激励着后来的学佛者不断努力,为弘扬佛法而奉献。

所以说,我们现在能读到的每一部经典都来自不易,大家一定要珍惜。

好了,我是重禾,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下期更精彩。

0 阅读:0

重禾禅语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