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十二场围城战(下),朱文正一战封神

俇攘 2023-11-30 19:07:03

我们的民族最具灵魂的一笔,就是坚韧,围城之战其实就是双方一场决心和耐力的比拼,谁能克服困难,比对手多坚持一刻,也就能获得这次角力的胜利。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湘军围攻安庆,曾国荃突出一个狠劲,对着安庆城狂轰滥炸,持续不断的进攻,最终打破安庆,给了苟延残喘的太平天国致命一击。

自古以来攻城战都是极为残酷的肉搏,如同两位角斗士的互捅,谁能刺出最后一刀,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而因为进攻和防御实力不对等,所以围城之战,对进攻方来说是格外苛刻的,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抗拒死亡恐惧的强大心理。也就说,要有一股子狠劲。就像李如松围攻平壤,直接开大炮轰,面对在内城负隅顽抗的日军,直接放火烧城,直接摧毁了日军的身体和心理,最终攻破平壤。再有王翦围攻楚国,也是格外残酷,再有长春围城之战,惨剧同样也是震动古今。

华夏历史上,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攻城之战,其中不乏格外惨烈之战例,上一篇,我们了解了白起围攻楚国两都鄢郢,秦军围攻邯郸,还有南梁和北魏之间的钟离之战,安史之乱期间的睢阳之战,北宋和西夏的永乐城之战,蒙古围攻金国的都城汴京。每一场大战几乎都是伏尸百万,天下震动。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历史上最惨烈的十二场围城战中的后六次。

襄阳城防

1、襄阳保卫战

蒙元灭掉金国之后,南宋和蒙古人就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对峙,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襄阳城。从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一直到1273年,蒙古攻破襄阳,总共历经6年。

南宋末年,由于经济崩溃,再加上北方蒙古人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南宋基本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很多时候都是有心无力,当蒙古大军压境,宋军都统张世杰以少量兵力驻守襄阳,但是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援,所以防守举步维艰。然而南宋的民间却有英雄,很多军队和民间组织都自发参战保家卫国。

襄阳之战

蒙古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阳,各地军队源源不断涌至,围困襄阳的蒙军数量在短短一年内增至10万,先是疯狂围攻汉水北岸的樊城,樊城和襄阳互相依靠,而襄阳城之坚固比樊城更为坚固,城墙很厚,而且护城河宽达一两百米,又有汉水和岘山互为依靠,实乃一座坚城,利用地形优势,在严密防守及丰富物资储备的支持下,蒙古一时间无法攻破襄阳城,转而开始了围点打援。

就这么死死围困了襄阳城三年,吕文焕困守孤城,士气低落,宋军的支援纷纷被击败,民间的武装也打不入重围。就这么熬到了1273年,樊城破,襄阳守军再无力抵抗,最终城破,这一战旷日持久,双方三十余万人前后投入战斗,再加上民间爱国人士,人数和牺牲都无法估量。

高邮之战

2、高邮之战

元末天下大乱,南方群雄并起,战争再起。而谁最先揭竿而起,开启了这惨烈的乱世纷争呢?他不是红巾军的韩山童和刘福通,而是来自江淮地区的一批私盐贩子,这些人在张士诚的带领下,首先开始了反元战争,这一年朱元璋还在庙里烧香,陈友谅还在衙门当书吏。

张士诚起义后,先是率军攻打最近的县城兴化,在夺取兴化后,从水陆两路进袭高邮,奋力一搏之下,竟然出乎意料的拿下了高邮,一时间江淮地区的反民全部投身张士诚麾下,小小的高邮城集中近三万武装势力,张士诚也是猪油蒙了心,自己觉得很强大,所以当年张士诚于高邮称王、建大周国。不称王只是反民暴乱,朝廷可能不会重视,而张士诚这一称王,元朝内部瞬间炸开了锅。

丞相脱脱率领五十万元军南下进攻高邮,脱脱也算是懂军事,大军先是扫平了高邮周边区域的起义军势力,然后重兵围困高邮城,城中三五万乌合之众岂是元军精锐的对手。但是张士诚这个人别的能力不行,就是能忍能守,在小小的高邮城应是想尽了办法,抵抗元军的猛烈进攻。经过近三个月的苦战之后,高邮城已经危如累卵,高邮城中盐民义军只剩下几千人,粮食越来越少,弓箭等守城的器械使用殆尽。

更严重的是,起义军内部已经濒临崩溃,内部矛盾越发明显,甚至都有可能引发武斗,正当高邮城将要陷落之际,元朝内部矛盾率先爆发,先是脱脱的政敌攻击其出兵数月,无尺寸之功,于是元朝高层罢免了脱脱的兵权,但是这帮军队是脱脱心腹,新来的将领指挥不动兵马,只能眼看着大军鸟兽散,高邮之战就此落幕,元军失去了剿灭南方起义军最好的一次机会。

洪都保卫战

3、洪都保卫战

朱文正,一生傲骨,几乎没有太多的才能,但是却仅仅凭借这一战,直接封神,成为朱元璋军事政治生涯最关键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说,朱文正挽救了朱元璋的政治生命,是实打实的大功臣。

1363年4月,陈友谅在龙湾之战失利后,厉兵秣马两年,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韩宋政权、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想要拿下洪都后,南北两路夹攻应天府,一举消灭朱元璋政权,成为南方起义军的霸主,如果陈友谅拿下洪都,大概率就会改写历史,将击败蒙古建立一个陈汉王朝。

而陈友谅和朱元璋,当时世上最顶尖的两位强人之争,关键点就在于小城洪都。由于朱元璋十几二十万主力全在北方和应天,暂时无法抽出兵力支援洪都,而洪都的守军只有两万,主将朱文正,副将则是将来被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邓愈。

朱文正坚壁挫锐,借洪都城坚固的城墙,以及城外狭窄的陆地,率军顽强和陈友谅大军相抗。因为洪都城外地域狭窄,大军无法完全展开,陈友谅只能派出军队车轮战,在真正战斗之际,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远没有纸面上那么大。正因为此,才给了朱文正长期坚守的信心。而在朱文正的固守下,陈友谅也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在围困85天之后,朱元璋的大军已经支援赶到,陈友谅不得不撤围而走,寻求机会和朱元璋决战,只在洪都城下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尸体。

支棱昌江之战

4、支棱昌江之战和谅江之战

这或许在历史上,连听过的人都很少的战役名字,但是这两场战役却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结局,那就是华夏势力永久的退出了中南半岛。安南从汉代开始就被纳入华夏的统治范畴,直到宋代丢失了安南地区的控制权。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开万世之功,派出张辅等人收取了安南。

但是随着任宣时期,明朝停止了对外扩张,而是以文治为主,原本可以纵横驰骋的草原,瓦剌和鞑靼相继崛起,在南方也一样,安南地区的本土民族政权也开始了反叛。帝国迁都北京,对遥远的安南控制力几乎为零,只剩下李任、顾福等几个将领,带领少数兵马驻守在几个战略要地,如支棱昌江和谅江。

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李任、顾福固守九个月有余,经过巷战等惨烈大小数十战,直到对方用象兵进攻,拿下了这两个战略要地,华夏势力自此退出了安南。

江阴八十一日

5、江阴八十一日

明末清初,朝廷被南明政府被一群饱学之士控制,这些人几乎没有任何军事才华,带领着数量庞大的军队,却屡屡不敌清军少量军队,正如史可法的数十万军队,却被清军一战而破,毫无抵抗之力,导致了扬州百姓来不及撤退被清军屠戮一空。既然南明政府不可信,那只有民间自发组织起抵抗,

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大批民众加入到起义军中,清军为此调来十数万大军和无数门重炮围攻江阴,起义军顽强抵抗,前后和清军对抗了长达八十一日。后来孔有徳等部加入围攻后,清军数量多达二十四万人。

战役十分残酷,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华夏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之顽强精神,可见一斑。

刘镇华围攻西安

6、刘镇华围攻西安

小说《白鹿原》中,有一段描写西安被围困之后惨状的章节,按照时间点推算,应该就是刘镇华围攻西安这一段惨烈的历史故事。

河南军阀刘镇华,在争夺河南失败之后,在各方势力的剿杀下,几乎变得无处可去,连战连败之后,不得已逃亡山西投奔阎锡山,在山西蛰伏,1926年初,刘镇华在陕州、灵宝一带,联合直、奉、阎部,将国民二军击败。

刘镇华带领所部7万大军迅速杀过潼关,进攻西安。保卫西安的国民二军李虎臣部人数很少,本打算投降,但是杨虎城在这个时候带领一万多人驰援西安,这一下增加了西安军民的信心,开始了长达八个月的“二虎守西安”的经典战役。

刘镇华围困西安长达八个月,城内弹尽粮绝,病、饿、战死的军民达五万之众,之后赶上冯玉祥大军南下,刘镇华腹背受敌,才撤围而走。想要了解这段历史,可以读读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相关的章节。

0 阅读:32

俇攘

简介: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