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自己想过的生活,你还差什么?杜甫一首诗点破

锁燕文化 2024-03-24 14:27:09

杜甫的诗,我很少读。

太苦了!

虽然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畅快,或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笑骂。

尤其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读一次,总让人有种栓也栓不住的豪迈。

然而现世的生活,却最终把杜甫,活成了一个大大的“苦”字。十多年困守长安,奔走于权贵门下,然而换来的却是,不但没有一官半职,还“幼子饥已卒”。

自己最小的儿子,被活活饿死了。

“安史之乱”时,自己还被抓住,给关了大半年。好不容易逃出来,去投奔唐肃宗,却一点也不受待见。后来漫游各地,更是各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以致“饥儿老妻”彻夜难眠。

年老的时候,想落叶归根,却因为太穷,不但没能北上,反而被迫更向南行。

最后死在了一条小船上。

至此,不禁使人更想知道,杜甫这一辈子,难道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吗?尤其是他自己,最想过的那种生活?

其实也不是。

杜甫还是过过一段,他自己最想过的生活的。为此,他还写了下面这首诗。

江村

(上阕)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长长的夏日,幽幽的村落。

清澈的江水,蜿蜒曲折而节奏明快,从小村边环绕而过。

房梁间,一双双燕子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而不被束缚。水面上,一对对沙鸥相亲相近,也没有人来打扰。

因为身处在一个幽静的村落,一切事物,也都好像变得幽静而深长起来。

就像长长的夏日一样。

这就是四川成都郊外,浣花溪边一座草堂里,杜甫一家人过的日子。

当时的杜甫,已经50岁。多年的漂泊流离,使得他和老妻幼子,常常是聚少离多。这一次,在朋友严武等人的资助下,才盖起了这座草堂,一家人也才终于团聚在一起。

江村

(下阕)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说起杜甫的“老妻”杨氏,其实并不老,她比杜甫年轻十多岁。

杨氏出身官宦人家。她的父亲是“司农少卿”杨怡,要是搁现在,相当于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

可自从嫁给杜甫,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杜甫常年奔波在外,夫妻间聚少离多不说。尤其是每天过的日子,都不能说贫寒了,是真正的饥寒交迫。她最小的儿子,就在她怀里,被活活饿死了。

试问这样的日子,天底下的女子,有几个可以忍受?

然而杨氏对杜甫,却始终不离不弃。如今日子总算好起来了,她也不必再过度操劳,可以在纸上画下棋局,与丈夫对弈几盘。

孩子们呢,则正在敲打着针,准备做成鱼钩,到溪边去钓鱼。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杜甫一家人,也并没过了多久。

为什么?

这其中的原因,杜甫在诗中,直截了当地给了出来:

但有故人供禄米。

这里的故人,指的就是唐朝中期名将,还兼职诗人的严武。

据《旧唐书》中记载,严武不但帮杜甫在成都安了家,还向朝廷表奏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自己的参谋。

这就是后世称杜甫为“杜工部”的原因。

对此,杜甫当然心知肚明。所以在诗中,他才会说“但有”,只要严武愿意,这样的生活,自己就不愁过不上。

毕竟当时的严武,还没到40岁。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公元765年,刚刚40岁的严武,竟然暴病而亡,死在了任上。杜甫一家人,也就此离开成都,又过上了漂泊流离的日子。

由此可见,想过上好日子,尤其是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们还差什么?

除了自己努力,什么也不差。

因为除了自己努力,其他的,什么你也靠不住。

不相信?

请看杜甫。

本文为“索彦读诗书”原创,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并转发。

0 阅读:0

锁燕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